摘要:亦舒笔下多是那些徘徊在爱情与婚姻十字路口的现代女性形象,在亦舒的小说中塑造了现代独立女性像,小说中的女性大多是经济独立、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职业女性。这些女性正代表了亦舒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人格。叛逆是女性的个性魅力,她们都脱离了传统女性温婉柔弱的气质,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叛逆和刚强。她们不仅在经济上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
关键词: 女性形象 理想人格 独立 叛逆
一、充满着现代精神,独立与孤寂同在
亦舒作品中充满了现代精神,城市味道。香港无疑缺少自然风光,在那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间,时间与空间仿佛被重新分割,人和大地疏离并与自身的家园相隔膜,于是,传统逐渐远去,人沉浮于现代大都市的喧哗中,受到空间挤压和时间的转换,人的内在情思被抽空,本真心被压抑,人在虚幻时空中,仅仅感受到虚幻的存在和虚幻的生命价值。在骚动不安的文化地基上,人们难以建立自己真实的人生标准和价值尺度,只好成为流行文化的观赏者,成为别人痛苦幸福的旁观者或中西方文化的边缘者和多余人。艰难的社会环境和混乱的价值取向,使香港人陷入生存和文化精神的困惑和迷醉之中。于是,他们极度张扬人的本能欲望,香港逐渐变成了金
钱与欲望拼贴的花花世界。
在香港这座都市舞台上演的男男女女,亦舒用心关注着女性。亦舒可以说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特别是都市中中产阶级的女性。她们的生活和爱情,快乐和痛苦,成功和挫折,挣扎与苦闷,她们的种种心态都是亦舒的抒写内容。她笔下的女性各具特,丰富多采:独立的子君,浪漫的玫瑰,神秘的宁馨儿;外冷内热的宋榭珊,善解人意的花谢语,少不更事的慕容琅;寂寞的姚晶,矛盾的杨之俊;明朗的邵子贵,沉静的邓永超,佻达的香雪海;还有喜宝是寄生的,贝秀月则漠视一切,海媚带点邪气,等等形象各异,却真实可信。这些人都是都市的新新人类,重物质,表面上熙熙攮攮,骨子里则孤寂冷漠的。纵观小说的女性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有二,一是孤寂,二是独立。
亦舒笔下的主人公有理想、有抱负,精明能干,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但她们又常常是婚姻、爱情中的失败者。她们尽管有才华,有独立人格,但在心灵深处,她们仍然有着女人的特点,需要抚慰,关心,被宠。但“女强人”的外壳使她们常常不能获得这些,于是她们或被弃,或寻婚外情,或成为与爱情、婚姻无缘的自由女神。小说中许多主人公几乎成为“寂寞小”、“独身女人”的代名词。于是,作品中充满了寂寞与孤独感,成为人物心中挥之不去的
阴影。少年玫瑰跟爱情玩火是因为“我寂寞⋯⋯没有人知道我很寂寞⋯⋯没有人真正关心我。”(《玫瑰的故事》)季少堂抛妻别女,坠入情网,也是因为宋榭珊的美貌和美貌底下所浮现出来的寂寞,深深吸引了他,无法自控。“这样寂然,凄艳的鬼,温柔和平的提出她的底微的要求,叫人怎么拒绝呢?”(《风信子》)利璧迦和邓永超都是寂寞的,周至美以为利璧迦不寂寞,结婚八年,他没有把妻子带出去介绍给好友,也没有再和妻子照过相,更没有记住妻子的生日,不知道她的爱好,不关心她的一切。当所谓的好丈夫对身边伴侣一无所知,对他们的家也一无所知,她的心如何能不悲哀?维持了八年的婚姻,她终于忍无可忍,悄悄一走了之。(《曾经深爱过》)
二,回自己,我就是自己的归宿
亦舒笔下的女性, 对于生活, 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 她们投入了许多思考与关注, 她们紧紧地把握住自己的前途命运。她们认识到, 经济上的独立是第一步,女性要得到重视和真正的解放必须求得人格上的平等独立。也就是说,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思想方面都要独立, 女性才能立足社会。小说《脂胭》中, 杨之俊的母亲—葛芬, 杨之俊, 杨之俊的女儿陶陶, 一家三代三个单身的女人, 相依为命。在小说中, 作者把笔墨主要倾注在既为人母, 又为人女
的杨之俊身上。杨之俊是一个被爱情抛弃的女人,在女儿陶陶还未出世之时, 作为父亲的英念智就一走无踪了, 十几年来沓无音讯。十几年后, 已婚的他回来她, 但不是为了那一份爱, 而是由于自己结婚后没有孩子, 于是要认回陶陶, 把陶陶带到美国。杨之俊面临的矛盾还不止这个, 母亲葛芬的旧情人叶成秋丧妻重获了自由, 按理说苦恋了三十多年的旧情人有机会结合, 结局应是美满的, 然而叶成秋竟向情人的女儿—杨之俊提出了求婚。杨之俊如何面对这错乱纷杂的现实呢。其实, 亦舒笔下这位三十多岁的知识女性杨之俊已经不再是千百年来要于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生存下来的传统女性了。
她与母亲不同, 作为一位独立的现代女性女主角很强的小说, 她坚毅、深沉,对事业充满着信心, 对亲人充满了爱—为人母的她对女儿是无私伟大、宽容体谅的, 作为人女的她体贴、关心母亲, 面对上代、下代的恩怨, 她没有过多的愤葱、怨恨, 她处理得很好。她让女儿见了自己的生父, 但陶陶并没有跟随父亲离开香港的打算, 她有自己的事业、生活, 其实, 杨之俊给她的自由—当明星、做叶世球的女友, 极大影响了女儿的决定, 这同时, 也解决了杨之俊十多来的难题另外, 面对母亲的情人的求婚, 杨之俊圆滑机智地推辞了, 而且也豁达地理解了对自己的父亲, 她显出的仍是现代女性的宽容和智慧, 她支持父亲, 支持父亲的另一个家渡过难关, 这实在令人钦佩对女儿, 女儿长大了, 要做明星, 要嫁叶世球, 在感情与事业上走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路, 她终于没有横加
阻止, 她尊重下一代的选择。而她自己, 也要很好地继续走自己认定的路。故事告一段落了, 杨之俊“ 愉快地伸出手, 挡住阳光, 向前走” ,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真正做到个性解放的现代女性的典范。
三、女性定位的重新思考——造成女性性格裂变与重生的原
(一) 女性经济地位的改变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经济地位的改变是女性可以走出家庭的最为根本的原因。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压力使得女性从依附于男人的生活模式中摆脱出来,女性开始进入社会并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自跨进社会的那天起,便承担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既要在事业上获得一席之地又要兼顾家庭,无形之中进入社会的女性比男性更多一分生存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女性既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又要兼顾家庭的重担,生活在夹缝之中的女性只能依靠自身调节。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生存压力不降反升,一系列恶性循环引发了女性性格的裂变。她们想要在家庭与事业间寻平衡点却总是失败,于是她们选择冲破家庭的藩篱获取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现代女性虽然已实现了一代代女性梦寐以求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解放,获得了经济独立,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身上仍保留了女性的纤细、敏感、浪漫、多思的情感特质,一如既往地追求美好的爱情和生活的温情。然而时代的剧变、生存环境的制约、两性关系的扭曲等一系列因素使得这种正常愿望的实现变得愈加艰难,而中国数千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也逼迫着她们向家庭妥协。她们不甘低头,做出了种种合理的甚至不合理的努力和抗争,但冷酷的现实使她们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场空,于是对人生充满了失望和无奈。在不断的抗争与失败中,亦舒笔下的女性性格也随之产生变化,她们由一开始对既往生活的深信不疑变得游移不定,进而推翻过去她们信奉的生活准则,寻另一条通往彼岸的坦途。
(二) 男女不平等语境下女性话语权的争取
李笠翁说过,人生就是戏台,历史也不过是戏台,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作为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社会其实也是戏台,且唱主角的似乎总是男性。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将女性困臼于小家庭范围之中,造成了男性的自我膨胀。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没有随社会的发展得到提升。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女性不得不进入社会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来养家糊口,进入社会之后的女性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的地位,经济上的独立为女性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男人过度膨胀的自尊却无法认同同样优秀甚至比男性更优秀的女性存在。
然而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使女性面临的问题比起以往任何一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虽然男权社会体系日益松动,女性在社会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她们必须付出比男性多出很多的辛劳才能获得成功,才能达到与男性同等的位置,甚至她们做的比男性更优秀却依然无法得到认同。她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世界有种种弊端,因而能够坚忍不拔,勇敢接受部分规则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她们也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陪自己爬过一山又一山,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她们的成功是自珍自爱的结果。经济与思想皆独立的女性,才能潇洒地畅游在这个物欲化的世界。
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于对女性形象的认同并没有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改变而彻底改变。男性长期作为社会的中心,妇女角的认同是在男权社会中形成的。
曲师在《女性的缺失——谈亦舒小说中所谓的独立意识》中说:“当我们把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换成男性,读者对他们的故事也就不会在意或不以为奇,因为男性似乎天生就应该以事业为重,这些情节为男性设置似乎更合适,女性在小说中走失了。”言下之意,亦舒小说中的女性没有女性特,反而更接近男性。
这一点,恰恰就是亦舒小说中女性的担忧。《迷迭香》里余芒在工作中男女平等一视同仁,
反而让男武术指导大伤自尊。社会不会因为余芒是女性就给她优待,但是当余芒不再像个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后,社会又再度指责她。女性在社会中遭遇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得女性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在这个精神逐渐被物质取代的香港社会,生存于其中的女性要付出的远远多于她们所得到的。亦舒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告诉我们:只有经济和精神的独立,才能使女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结语
亦舒笔下的女性个性鲜明、通晓事理,她们同样也拥有万般愁绪。她们纠结、她们彷徨,但她们已不再是鲁迅笔下没有出路的“子君”,也不是张爱玲所描绘的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她们有自己的思想、独立的生活,有与她们的前辈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女性她们独立自尊,同时却又无比寂寞,面对着商业社会中的风刀冷箭,她们亦步亦趋,虽脚步踉跄却努力走得笔直。
参考文献
[1]钟晓毅.亦舒传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倪匡.我看亦舒小说[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4
[3]柳苏.香港文坛剪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4]周毅之.香港的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5]赵稀方.小说香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