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女郞柏邦妮: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作者:叶键
来源:《赢未来》2011年第03
        邦妮说:
        有人喊我邦妮,我觉得很不性感,不喜欢。对方说:帮你解,不是很性感吗?心悦诚服,收下!
       
        20岁的时候,张姗姗喜欢一部美国反传统强盗电影《邦妮与克莱德》,翻译过来叫《雌雄大盗》,双手持的女主角邦妮柏,在强大的命运面前,做着永久的斗争,决不屈服,最后在阳光下身中167,倒地而亡……她把柏字放到前面,就有了柏邦妮。
        《咆哮女郎》是一部日本漫画,讲述一个在高速公路上滑轮滑的女孩,因为非常喜欢这四个字,邦妮就把它拿过来放在名字前,这就是完整版的:咆哮女郎柏邦妮。
       
        不乖的高考状元
       
        邦妮说:
        去医院看病,医生是我初中同学的妈妈;去剪头发,理发师问我,上周一个晚上是不是坐在路边吸烟?不要妄想跟一个男生拉手走在街上,妈妈居然会不知道。
        邦妮的祖籍在重庆巫溪县,就是那个百度搜索常见的搭配是巫溪――悬棺的神秘地方。她5岁前住在重庆,山城人特有的灵性,日后全都透在她的文字里:野性,和野性里透出的魅惑。
        5岁后随父母迁到江苏连云港,这又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处在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陇海铁路终点,东濒黄海,与日本隔海相望。解放前属山东,如今却归于苏北。
        印象中的家乡,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海边老城。小到什么地步,五块钱的士起步价,能走遍全城
        中学时的邦妮,把青春的荷尔蒙都用在跟规则作对这件当时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上。
        不学习,逃课,光顾租书店和音像店的次数都快赶上进课堂的次数。有家叫金童的书店,老板是当地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出租的书里有希腊神话,甚至还有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漫画里面,但凡有他认为比较猥亵的镜头,就拿黑粗笔涂上,觉得这个孩子不该看,我们每次看到那儿都要骂人。其实想想他一本一本要看完,工作量也挺大的。
        在书店里不光是看书,也谈恋爱,勾搭上很多很多男朋友。她笑着说。
        总的来说,那时的邦妮,是一个发疯似地热爱文学,梦想将来当个小说家,写最棒的小说的普通文科高中生。
        2000年,她以江苏省艺术类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南京艺术学院。
       
        自己拐了个弯,邦妮的抉择
       
        邦妮说:
        我想我一直是这样,狼狈不堪,跌跌撞撞,头颅高昂,眼睛发光,一直在奔跑,一直在路上!
       
        为什么选择南京艺术学院?
        因为它是江苏省最好的艺术类院校。而且家里人也觉得挺好。
        为什么没考虑考北京电影学院?
        因为那年没招生。
        为什么会选择编剧系?
        因为从小的理想是写小说,写特别好的小说,但后来发现编剧写的小说不一样,编织故事的能力要非常强,当时选择专业的时候想当然,以为中文系大概是搞研究的,但是编剧系一定是直接创作,于是就选了编剧系。
        那年邦妮18岁,顶着状元的头衔,带着一脑袋的文学梦来到南京。
        挟着北方人固有的豪爽闯入这个江南温柔乡,同学间婉转的说话方式让习惯了直来直往的她全然不自在。那时候人很年轻,很愤激,愤世嫉俗,很容易看不惯别人。现在回头想想,其实同学也没那么糟。
        南京的气候也让她不适应,在连云港,整个夏天只有十来天需要开空调,一下子来到一个有火炉之称的城市,整个人都觉得不舒坦。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我曾经对大学有一个很高的理想,期待特别高,去了就觉得很失望,觉得老师讲课没意思。
        于是重操旧业,把古都当成一个巨大的菜园子,到处瞎逛,就是不进课堂。一不小心,成了南艺著名的怪学生
        这种让她觉得生活停止了,像死了一样,让人窒息女主角很强的小说”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多。
        本科第二年,班里来了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老师,叫张果,邦妮称之为我的电
影启蒙老师20多岁的年轻老师,和差不了几岁的学生,很快就成了朋友,大家天天在一起看电影,聊天。
        张果对邦妮最大的影响,是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在遇到张果之前,她还只是一个单纯喜欢小说,喜欢文学的文学青年,没那么喜欢电影,觉得文学比电影更重要。而对于电影的认识,也仅停留在认为《霸王别姬》就是最好的电影这个阶段。
        张果帮她打开了那扇门,她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电影,才知道,原来最棒的电影是什么样的,然后,不可自拔。他把最好的电影——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顶级大师的作品――拿来讲。一个个的镜头、什么叫景别、什么是声、光、影……从最基本的一点点把她导入电影的殿堂。你看到,就觉得特别棒,怎么会有东西这么棒!
        除了电影,两个人聊得最多的还有张果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一边是邦妮已经完全忍受不了的,给不了她想要的东西的南艺,一边是张果口中特别特别好的中国电影的圣殿北影,一个可以满足她对电影全部追求的地方。张果给她带来了一个从泥沼中逃出去的希望,而她要做的,就是把希望变成现实!那时候年纪小,天不怕地不怕,就觉得,喜欢电影,很想继续学电影,北影是圣地,我一定要去。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摁不下去了。我就觉得我耽误不起了。我已经20岁,不能再耽误了。再晚就来不及了,特别有一种急切感。
        如果换了别人,要从一个很平顺的环境里跳出来,到另一个完全搞不清状况的地方去,未来如何完全未知,可能就会放弃了。但邦妮没有,她是个行动力特别强的人,下定了决心就会去做。当时觉得电影学院特别好,特别想去,然后就去了,没想那么多。
        于是,邦妮就这样出人意料地给自己的人生打了转向灯:她决定退学,去北影当旁听生。我那时才20岁,没想过那么远的事情。就是特别喜欢电影,电影是我的梦想,是我的宗教,电影学院就是我心中的圣殿。
        这个决定把家里人吓了一跳。妈妈不理解,说都读大二了,你过两年考北影的研究生不挺好的吗?关键时刻,是爸爸力挺她,说你想去就去吧,我们全力支持你。我爸特别厉害,在大方向上,替我把着。
        就这样,邦妮拖着12捆书和4个编织袋,成为校史上第一个退学的人。
        妈妈跟她一起去的北京。上午办妥旁听手续,交完一年一万块的学费,下午两个人在北
影厂转了一圈,了一个小招待所住下来。一间房上下床,同时住了四五个女孩。除了她之外,都是些想到北影来碰碰运气,想当演员的小姑娘。
        邦妮的旁听生涯,正式开始了。
        旁听生和那些正式入读的大学生不同,是拿不到毕业证的,但邦妮一点都不在乎。到了北影,她整个人都处在一种亢奋之中,什么都很喜欢,就觉得很开心,高兴。
        在北影,邦妮逃一切她认为没价值的课,听一切她感兴趣的课,混迹文学系所有班级。北影的邦妮,随意坦荡。一天看四部电影,背英语到深夜两点。
        这已经不同于南艺那个颓废风的怪学生
        “因为这个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是付了很大代价才得到的。虽然没有考虑过将来,但是有赤裸裸的现实:父母付了那么大代价,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如果不认真,会特别愧疚。
        尽管有这样的压力,但开心是邦妮那几年生活的主旋律。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玩电影,
聊天,喝酒,结识各种电影圈的牛人,这些都让她很满足。因为你对生活物质要求特别低,年纪轻,很容易就特开心,有点酒喝喝就更开心。
        除了这些,网络是邦妮的另一片天地。而她最初崭露头角,也是在网络上。
        一开始只是写着玩,但很快,西祠胡同等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邦妮的名字开始受到关注。她的文字干练、直接,富有精神张力及生活气息,即便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也能被描绘得妙趣横生、一波三折。有时戏谑,但读完之后总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因为觉得18岁的妹妹很迷惘,整天只知道谈恋爱,失恋之后就痛不欲生,于是邦妮写了那封著名的《给妹妹的一封信》,在网上疯传,甚至被称为是年轻女性指南性文本。柏邦妮这三个字开始频频出现于各大网站的BBS,西祠胡同为她开辟了专版:像邦妮一样爱你。
       
        于是,开始有杂志上门来,跟她约稿,千字三百,或者千字四百。一篇三千字的文章,一千块钱吧。所以一个月收入少时三四千块,多时六七千块。从这开始,邦妮就不管家里要钱了,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还会偷偷攒钱往家里寄。
        这时,距她背着行囊来北影刚好一年。
        她的才华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尽管只是个旁听生。大三到大四的那个冬日,任课老师忽然到邦妮,说,你写的剧本挺不错,我很喜欢。现在外面有个活,需要写一个电视剧的剧本,到我,但我没有时间,你看你怎么样?
        这是邦妮人生中接的第一个正式剧本——《浪子燕青》。
        编故事难不倒邦妮,30集的剧本,每集1.5万字,她只花了一个半月就写完了全部45万字。初出牛犊不畏虎,当时觉得自己写得挺好的。
        接下来的修改过程却让她切实感受到了一个编剧的痛苦,短短45天,根据投资方的要求,她改了六遍,其中还有几次是完全推倒重写。
        每改一次都是巨大的体力考验。累,脖子和肩膀到最后都不能动弹,一动就刀割似的疼。偏赶上那时候,她妈妈病了,身体不好,她一边赶剧本,一边觉得特委屈,压力大。但她最终还是咬牙扛了下来。卖命写作换来了10万元,拿到钱后,邦妮顿时觉得之前的一切辛苦似乎都不存在了。她用这笔钱在老家为父母买了一套宽敞的房子,付了首期。自己的成长
能让父母感到释然,是邦妮最想要的结果。
        北影两年旁听生涯结束,邦妮在电影圈也算小有名气,当编剧,写影评,大可就此开始自由职业。但她决定考研究生。因为正如她在《给妹妹的一封信》中所说,我从来不以为学历有什么重要,天才都不是科班,但,不是科班,连龙套都跑不了。
       
        想到就做 从不后悔
       
        邦妮说:
        越来越欣赏烂泥,能自己把自己踩在脚下,黏稠,乌黑,质地优良。做一团优秀的烂泥也是很不容易的……否则怎么扶得上墙壁呢?我其实是水泥,所以一扶上壁就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