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学院“赛尔杯”第一届国学知识竞赛
试题(word版)
编纂者:  郑杰    张少巍                                       
说明:
1、本次国学知识竞赛由国学社主办;本试题(word版)与试题(PPT版)相一致,并以试题(PPT版)为准;
2、由于时间仓促,众说纷纭,故试题不足之处,望指正。
3、此题库将有部分作为考试题目,但形势可能会有所更改,望大家留心。
一、选择题(300道,内含多选)
1、下面哪个不是卦的构成要素:(  )
A. 卦形    B卦名    C卦辞    D卦爻
2、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 )
A 8  B 10  C 12  D  14
3、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八卦”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  )一书。
A.《尚书》    B.《论语》    C.《周易》    D.《易经》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易》的是        (  )
A、《周易》    B、《连山》    C、《归藏》    D、《易经》
5、医治破坏生态平衡这一现代病,不大可能从下列哪种传统观念中得到启示(  )
A、阴阳平衡    B、道法自然    C、天人合一    D、人定胜天
6、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  )
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7、梨园用来指代戏曲界,那么“杏林”指代的是:  (  )
A教育界    B医学界  C 文艺界  D 桃园
8、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  )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9、《齐民要术》是关于:  (  )
A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著作      B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著作
C医学著作                    D建筑学著作
10、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
A.《新修本草》 B.《神农本草经》 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D.《本草纲目》
11、具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是(  )
A.香薷 B.紫苏 C.桂枝 D.生姜
1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  )
A.孙思邈    B.皇甫谧    C.王焘    D.无名氏
13、针灸开始成为一门学科的年代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芍药花大而美,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芍药为----植物 (  ) 
A、 木本      B、草本      C、藤本
15、首载山楂的本草文献是(  )
A、《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
16、五味是指药物的:(  ) 
A 五种作用  B 部分味道  C 最基本滋味  D 全部味道
17、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  )
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18、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木克土  B 火生土  C 金生水  D 水克木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9、“肝火犯肺”是属于:  (  )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20、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  (  )
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21、五官中属五行之“水”的是:  (  )
A 目  B 舌  C 耳  D 口
解析:
五脏
五行
五官
22、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  ) 
A 肺与心  B 肺与肝  C 脾与肺  D 肺与肾
23、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
A 脾  B 小肠  C 胃  D 大肠
24、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  (  )
A 贲门  B 阑门  C 魄门  D  幽门
25、王焘是唐代著名医家,祖籍为山西祁县,其医学著作为(  )
A《外台秘要》  B《证治准绳》
C《千金要方》  D《青囊秘诀》
26、最早刊于山西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的一部针灸著作是(  )
A《针灸大成》  B《针灸甲乙经》
C《灵枢》      D《黄帝内经》
27、党参是山西长治(古称上党)地区出产的道地药材,它的功效是(  )
  A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B补中益气、生津止渴
  C清热生津,健脾补肾
  D补中益气,润肺止咳
28、产后调理第一方生化汤所用的姜是哪种?(  )
A生姜  B干姜  C炮姜  D高良姜
29、未病先防是指(  )
A注重调养正气  B注意防止邪气侵害
C注意养生保健  D以上都是
30、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31、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  )
A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B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
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
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
32、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
A阴阳二气的交感
B阴阳二气的制约
C阴阳二气的运动
D阴阳二气的平衡
33、“病入膏肓”的典故讲的是下列哪位医家?(  )
A伊尹  B华佗  C医缓  D张仲景
34、(多选)傅山的专科著作有(  )
A《傅青主女科》  B《傅青主男科》
C《青囊秘诀》  D《石室秘录》
3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    )的名言。
A.王守仁    B.朱熹    C.程颐    D.张载
36、我国古代主张“焚书坑儒”的是(  )。
A.李斯    B.荀子    C.朱熹    D.董仲舒
37、战国思想家韩非子是(  )学派的集大成者。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名家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这句话出自  (  )。
A.《论语》    B.《庄子》    C.《大学》    D.《孟子》
3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我们提出修身养德的基本要求,这句话出自 (  )。
A.《诫子书》    B.《尚书》     C.《史记》     D.《国语》
40、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孔子   
41、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
4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  )
A老子    B荀子  C庄子  D孟子
43、“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44、“业精于勤,荒于嬉”是我国哪位古人提出来的思想    (    )       
A、孔子    B、韩愈      C、老子          D、欧阳修
45、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B、孟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C、孟子 孔子 庄子 老子  D、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46、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    )
A庄子与慧施    B庄子与公孙龙    C公孙龙与慧施    D孔子与颜回
4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  )
A、范缜    B、柳宗元    C、周敦颐    D、刘禹锡
48、“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庄子》    B《论语》  C孟子    D 管子
49、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
A “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C“任人唯亲”  D“知人善用”
横眉冷对千夫指出自50、《南华经》的别称是(  )。
A.《老子》  B.《周易》  C.《道德经》  D.《庄子》
51、一部著作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请问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时间最长    (    )
A《徐霞客游记》    B《说文解字》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5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____”
A、士可忍,孰不可忍B、是可忍,孰不可忍
C、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3、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  )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4、主席在建设国际新秩序中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此观点是传统文化的品格,它孕育形成于(    )
A、商国      B、春秋战国    C、魏晋南北朝  D、唐五代两宋
55、对传统文化要鉴别吸收,下列观点要完全摒弃的是(    )
A、重义轻利  B、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C、反者道之动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6、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儒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天行有常
57、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什么相结合(    )
A道、术、势    B法、术、势    C道、法、势    D 道、法、师
58、“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59、主张“人性本善”的是孟子,那么,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谁(    )
A、 老子      B、孔子    C、孙子      D、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