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自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之日起,已历经半年多金融风暴,期间引发了东盟其他国家及韩国、日本的金融危机形成大规模的亚洲金融风暴,由此泰国经济陷入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近期泰国经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导下表现如何世人关注, 本文试从近8个月泰国经济困境的主要问题、政府应对措施及近期经济前景作一全面分析。金融危机中泰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泰铢自7月2日贬值后汇率一直波动不止,以泰铢汇率为指标,其后的经济形势基本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金融危机爆发时间2日到10 月中危机初始期, 这一阶段泰铢汇率保持在29-35铢/美元,国内经济形势开始恶化;第二阶段,10月中到1月底的危机深化期,这一时期受韩国、印尼、日本地区性金融风暴的负面影响,泰铢急剧贬值,泰铢急剧贬值,泰铢狂跌到53—57泰铢/美元,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利率高企,企业破产加剧,国内市场严重衰退。第三阶段危机平复期,时间从2 月初到至今,这段时间随着亚洲国家金融动荡逐渐缓和以及泰国国内利好因素的刺激,汇率下调到42泰铢/美元左右,利率稍有松动,但经济衰退继续
深化。泰国政府于1997年8月2 日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 同时与IMF达成一揽子经济改革计划的协议。 然而随后的经济形势并没有象人们估计的那样,IMF的172亿美元的援助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亚洲地区的金融风波远远超过泰国一国的范围,在大范围的贬值潮中假设泰铢贬值刺激出口的目的没有达到,其次假定国外机构对泰国公司和银行的短期贷款将获延期从而扭转短期支付危机的设想也没有发生。1997年下半年由于泰铢汇率急剧动荡,为稳定汇率、整顿国内金融市场,泰国国行提高利率,加上外资的大量流出,国内资金头寸极度短缺,股市大面积亏损,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企业的正常运行,国内经济极度衰退,即使1998年2月后股市、汇市双双上扬, 经济衰退的迹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从半年多经济历程看,泰国经济恢复的障碍主要表现在:首先,外汇市场高度波动,受外界影响较大。泰铢贬值初的头三个月,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约36—40铢/美元。12月中旬在韩元崩溃的打击下,泰铢堕至48铢/美元(12月16日),后有所缓和,而到1 月上旬又在印尼盾狂贬的压力下跌至56铢/美元(1月12日), 汇率恶化形势一直持续到2月初才逐渐好转,基本保持42—45铢/美元的水平。 外汇市场的过度波动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从国外因素考量,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问题和区域经济的密切联系加大了他们对亚洲国家经济行为的不信任感,单个国家的金融风波都会造成集体“感冒”,在这种大环境下,本身
经济、金融体制虚弱的泰国难以独善其身。从国内因素考虑,由于私人机构短期偿还外债的需要(约290亿美元)、 保值及投机行为、市场恐慌心理,这些加剧国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外汇市场高度动荡直接导致经济领域的不稳定性,无法恢复投资者信心,同时又令国内市场利率居高不下,无法缓解资金流动的紧张状况。其次,国内资金头寸严重短缺,极大阻碍工商企业的运作。泰国政府为整顿金融秩序,先后于1997年6月、8月暂停58 家金融公司营业,12月正式关闭其中56家金融公司,这部分被关闭的金融资产达9300亿泰铢,他们的贷款数额约占泰国国内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6,这部分金融资产迟迟未能解决,对国内金融体系资金流量造成极大的障碍。与此同时,深受本身呆帐、坏帐影响的商业银行(不良债务约占贷款额的25%左右)在国行调高贴现利率的情形下,银行间拆借利率长时间高达21—25%,为避免再度卷入坏帐之中,银行收缩信贷,严格审核贷款对象。(即便如此,泰国商业银行3、4季度仍然大幅度亏损,1997年泰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仅97亿泰铢,与1996年741亿的赢利水平相比减少了86 %。)另一方面,过去10多年泰国以其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外资撤出泰国,据泰国国行公布的数据, 1997年外资净流出达73亿美元,与1996年外资净流入182亿美元形成鲜明对比。(注:《Thail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1997and Outlook for 1998》,Economic Resear
ch Department,Bankof Thailand)过去泰国依靠资本项目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从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外资短期内迅速撤离陡然留下一个资金真空,资金市场供给缺口很大。泰国政府为恢复外国投资者对泰国经济的信心,扩大外资持股上限比例并开放电讯、交通、电力等一些国营领域以吸引外资进入,但由于亚洲金融风波来势猛烈,而且余波未平,经济前景尚不明朗,因而大部分外国投资者仍处于观望心态,对泰国政府的政策反应并不踊跃。如果说金融风暴刚爆发时只是冲击了金融部门、房地产业以及一部分涉外企业,那么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和深化,作为一国经济中枢的银行系统陷于整顿之中,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相当数量的中小生产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 即使大企业有幸得到也要付出25-30%的贷款利率,这样高的利率即便如被称为“”的协成昌集团总裁李兴添也感慨企业无法支撑下去。据估计,由于市场资金短缺,泰国单圣诞节、新年就丧失4亿泰铢的定单,预计98年国内资金短缺近1万亿泰铢。泰国国内需求一贯以私人投资消费为主(1997年私人投资占GDP的31%, 而政府开支仅10%),因此利率高企直接打击了国内私人投资,造成国内需求严重衰退,延缓经济的复苏进程。此外,出口一直是泰国经济的发动器,出口贸易额占GDP的40%,由于国内资金短缺, 出口企业得不到国内贷款的支持,泰铢的贬值并没有如原先预计的那样刺激出口的增加,1997年出口额仅增长3.2%, 今后出口能否大幅增长直接关系到投
资者对泰国市场的信心。再次,泰国的债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根据泰国行的统计,截止到1997年10月,泰国的外债约920亿美元,其中1年期以上的债务约600亿美元,到1998年10月应偿还的债务约320亿美元。由于私人债务占泰国外债的70%,而且85%的短期债务属于私人债务(注:引自泰国国行1998年3月呈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报告), 因此泰国的债务问题实质是私人企业的债务问题,这一点有别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的外债状况。在这次金融风暴中泰铢暴跌, 对企业造成过度债务负担,1997年底169家上市公司外汇亏损高达3670亿泰铢, 其中损失最大的5家公司为:泰国航空、沙炎水泥、泰石油化工、联合通讯、 亚洲通讯。(注:载《星暹日报》(泰)1997年12月27日)随着多数国外债权人对泰国短期借款延长3个月,原本应在1997 年第四季度偿还的外债有了喘息的时间,但这种缓和毕竟是暂时的,尤其今年国内经济不景气对还债企业压力更大。最后,国内失业问题对政府构成极大的困扰。在经济正常的情况下泰国失业率一般为3%,受1997年经济衰退的影响, 泰国的失业人数达到120万人,相当劳动力市场的3.5%,大大高于1996年1.5 %的水平。泰国官方估计,泰国失业人口将在1998年年中达到最高峰200万, 失业率达6%。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使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加大, 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泰国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面对比预计的还要恶劣的经济形势,泰国政府适时地加强与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的协商,三次修改1997年制订的经济改革计划,除了保持原计划中整顿金融体系、提高增殖税、实行更严格的财政、货币政策外,修订后的计划调低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从0-1%GDP的增长率降低到-3—-3.5%,通涨率从10%提高到11.6%,1998年财政预算从1 %的盈余调整为-2%,这些具体数字的修改主要反映了目前泰国国内市场需求疲软、投资乏力的现状。泰国政府为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已出台了一系列金融、财政、货币的改革对策,包括:1、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金融领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也是重灾区,同时由于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中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因而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这次泰国政府经济改革的核心。首先, 政府痛下决心割除资产状况不良的金融机构。 泰国原有91家金融公司和15家商业银行,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彻底暴露出泰国金融机构的种种弊端和金融体系的虚弱。为此,泰国政府1997年12月果断关闭了56家经营不善的金融公司,对这些金融公司9300亿泰铢的资产目前正在处理之中,拟订方案准备将这部分资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优良资产,以后以此为资本将组建一个新的银行:另一部分的不良资产将由资产管理公司(AMC)收购。由于被关闭金融资产数目巨大, 影响广泛,因而泰国政府将采取拍卖形式,为防止这些金融资产价值不因国内经济萧条而受损失,政府派遣两个国营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和叻达纳信银行,以竟标者的身份分别负责不良
、优良资产的拍卖活动。到1998年2 月,因曼谷商业银行、京华银行、京都银行、泰国第一银行四家商业银行呆帐比例过高,流动资金严重匮乏,泰国国行令其增资无效后,命令四家银行以资充债,国行下属的金融发展基金(FIDF)对其注入资金成为大股东,由国行暂时接管(因泰国政府并不希望长期持有这四家银行,最终仍希望尽快私有化。)。其次,提高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和风险准备金比例,加强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恢复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以1997年底生效的严格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制度为标准,泰国国行要求15家商业银行在1998年完成自有资本的增资任务,增资总额约1720亿铢,截止到1998年3 月已有八家商业银行完成增资任务,包括被国行接管的四家银行、叻达纳信银行、汇商银行、泰军人银行和黉利银行。此外,国行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准备金比率提高到8.5%,并重新制订债务级别标准,把原定12 个月未付债务列为不产生收益信用的时间缩短为6个月。 以吸引国内私人资本和外国投资从而达到增资目的的金融机构资本重组只是泰国政府金融改革计划的第一步,金融体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在2000年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稳健的金融体制,采取的措施包括1998年3 月出台新的贷款分级和准备金备付标准,10月前修改国行法,提高国行的监管能力,特别还要建立一个专门金融监管部门,有关具体事宜泰国政府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研究确定。2、保持汇率的稳定。金融危机爆发后, 泰国国行一直奉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维持泰铢的稳定成为泰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即使目前金融危机有所缓和,但考虑到外汇市场仍未消除的不稳定因素,1998年泰国政府仍会实行较紧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反向的对称结构,即当汇率下降时,国行则调高政府公债回购贴现率;当汇率上涨到比较符合实际水平时,则下调政府公债回购贴现率。在1997年外汇市场最惨烈的时候,政府公债回购贴现率维持在23—25%左右,1998年汇率回升,贴现率下调至20-21%。在国行贴现率的调控下,1997 年四季度泰国商业银行拆借率平均为11.3%,12%,19.3%,26%。(注:《Thail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1997 and Outlook for 1998》,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Bank of Thailand )3、适时调节财政政策,使之符合经济形势的需要。 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泰国政府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大幅削减财政预算(相当于3.5%GDP),同时把增殖税水平从7%提高到10%, 紧缩的财政政策意在抑制经济扩张,减少经常性项目赤字。然而随着199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深化, 大批企业破产或亏损, 泰国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近2%GDP,泰铢大幅贬值也使政府损失近1%的GDP。值得欣慰的是, 由于国内进口的大幅减少,从1997年9 月开始泰国出现连续四个月的贸易顺差,1997年经常性项目赤字降低到GDP的-2.2%, 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这时再推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势必打击已经疲软的国内市场,推迟经济的复苏。为刺激国内经
济,1998年泰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商后,对原来计划保持1%的财政盈余调整到-2%的财政赤字, 此举主要向部分国营企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财政资金支持。4、多方筹措资金,缓解国内资金头寸的紧张。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外资的流出和金融机构的整顿,加上国行提高利率,泰国国内资金头寸严重短缺。为缓解资金缺乏对经济复苏的损害,特别对经济优先部门的损害,泰国政府多方筹集资金,缓解资金市场的紧张状况。为此,泰国政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据悉,泰国政府已得到亚洲开发银行、日本提供近16亿美元的出口资金,这些资金通过泰国进出口银行、泰国工业金融公司贷向出口企业、农户及小型借户。与此同时,泰国国行计划通过增加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以商业银行优惠利率水平提供给出口企业。5、加快私有化进程。 加强经济领域私有化也是泰国政府经济改革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原有国营领域的私有化以及向金融和非金融部门引入外资。为此泰国政府设立私有化改革秘书处,专门负责私有化的立法改革及管理程序。正在逐步实施中的三大领域私有化包括:(1 )交通领域,政府将向外国投资者和国内市场出售泰国航空公司的股份。(2)能源领域,1998年首先出售泰国发电机构在公共电力有限公司和第二发电机构的股份,同时鼓励私人电力企业进入能源领域以推动竞争。此外泰国政府还将对曼谷石油公司进行私有化。(3 )通讯领域:泰国政府计划在1999年底以前对泰国电话机
构和泰国通讯局实行企业化和私有化。除了这些近期私有化措施外,泰国政府有意将在中期对一部分铁路和港口实行私有化。加快私有化一方面有助于增加政府收入,尤其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这些部门的竞争力。在这次金融部门资产重组过程中,外资在商业银行比重的扩大已是必然,泰国政府希望引进外资后的商业银行不仅增加自有资本,增强防御风险的能力,而且能促进规范化管理更加严谨、现代化。6、建立社会安全保障网。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 大批失业人口的增加,减轻社会底层所受冲击、加强社会已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政府对失业人口的安排分三个步骤:近期,由政府、企业对失业劳工提供至少6个月生活费用的遣散费, 协助有计划地向失业人口供售平价商品以缓解燃眉之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城市街道小业主的就业机会,将曼谷地区富裕劳动力流向乡村;中期,陆续遣散非法外籍劳工,目前滞留在泰的非法外劳约80万,为支持本国就业人口,泰国政府勒令非法外劳必须在1998年5月1日前离开泰国,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泰国政府鼓励从事个体经营,支持泰国公司寻求更多海外合同;长期,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协助下,泰国政府将获得三年300-450 亿泰铢的资金支持,专门向失业人口提供再就业培训、卫生医疗、教育以及能够提供就业的投资计划。7、法制改革。为方便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重组, 泰国政府对法律框架作了必要的调整。包括重新修订破产法和取消抵押品回
赎权法。新破产法允许企业资产重组,扩大庭外和解范围,保证对贷款者的公正待遇。上述两项法规分别在1998年3月、10月开始实行。 为解决外资的回流问题,泰国政府重新修订外国商业法,对原有12个外资限制领域实行开放。 例如金融领域, 泰国原来规定外资在泰国商业银行只能拥有10%的股份,在其他金融公司和住房贷款公司可占有25%的股份。为帮助失去活力的金融机构恢复信誉和增加资本,泰国现允许外资在泰国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占有49%以上的股份并保持10年,10年以后也不强迫外国投资者出售股份,但不得再增加股份。泰国经济走势展望新年过后,泰国经济不断有利好消息传出,这使得已在金融危机中挣扎7个多月的泰国民众感到一丝曙光。首先,汇市、股市双双反弹。泰铢对美元的汇率从今年1月12 日57铢/美元的历史最低水平逐步回升至4月初的38铢/美元。 外汇市场的好转提高了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外国投资者开始重返泰国股市,购买商业、通讯类股票,从而带动大盘大幅上扬,2月2日泰国证交所以 554.75点收盘,创去年7月以来的最高记录。同时交易额也突破长期徘徊的几十亿泰铢的水平,达到152亿泰铢。1998年1月份外国投资者是净购买者,他们占总成交值的50.54%。(注:《星暹日报》1997年2月4日)其次,泰国国行公布的1997 年主要经济指标呈良性。 截止到1 月15日,泰国的外汇储备为273亿美元,比去年年底增加3亿美元;1997年经常性项目赤字为33亿美元,占GDP的2.2%,这些指标基本
达到或好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条件,因而大量流出的外资又开始回到泰国,这些外资包括国外金融机构对泰国的直接投资和贷款。据报道,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美国、日本、德国的金融机构已批准或承诺向泰国提供100多亿美元的贷款, 一些跨国财团也参与兼并泰国金融机构和急需资金周转的企业。这些迹象表明泰国政府采取的经济改革措施方向正确,初步达到阻止资金继续外流的效果,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但如果凭此就乐观地认为金融危机已经结束未免为时过早,目前只能说最严峻的时刻刚刚过去。泰国经济真正摆脱危机,步入增长轨道,仍然面临考验:首先,能否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未来泰铢的趋势牵涉到国内经济状况、外汇储备水平、金融市场的供求以及国外影响,仍然包含相当不确当因素,外汇市场依然有波动的可能性。其次,经常项目收支的改善情况。泰铢贬值可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这种效果已经在近几个月经常项目顺差中表现出来,但很明显进口抑制比出口扩大的作用更突出。由于东亚地区占泰国出口份额50%以上,经受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挫折,这对于泰国急切盼望出口需求上升是一个很大障碍,同时泰国相当出口产品依赖进口原料或中间产品,因而远期出口的扩大并非预计的那样顺利,持续减少进口也有一定限度。再次,金融系统功能能否及早恢复和加强。深受呆帐、坏帐之苦的金融机构目前机能失调,资金供给困难。及早恢复金融机构的“供血”功能直接关系到泰国经济走出
低谷的时间,而全面改革金融系统至少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最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泰铢贬值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刺激出口的增长,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惠居多。为加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泰国应提高出口产品结构的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摆脱过去严重依赖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来进行出口的老路。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是与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分不开,泰国在这一方面处于弱势。由上所述,预计1998年泰国经济将为-3%的负增长,跌到金融危机以来的谷底。之后逐渐恢复、缓慢回升,只要经济改革顺利进行,泰国有望在2—3年后重新步入经济增长轨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