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
1、危机的本质不同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
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最后,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墨西哥的金融稳定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影响美国切身利益,因此美国主动提出了援助方案,稳定了墨西哥金融危机。
2、危机的背景不同
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都是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推动的。为大力吸引外资, 墨西哥政府于 1994年下半年彻底开放了证券市场, 从而给国际短期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铺平了道路。东南亚国家也于 90 年代中期加快了金融自由化的步伐, 例如泰国即连续四次较大幅度地放松了外汇管制的改革, 过早放开了资本项目的本币可自由兑换, 使得国际游资顺利涌入国内成为现实。同时国内又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管理, 为国际游资在该地区的兴风作浪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是在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推动的。为了推动欧共体内部成员国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19793月,在德国总理和法国总统的倡议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将各国货币的汇率与对方固定,共同对美元浮动。然而欧共体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状况存在差异。德国经济景况尚好,但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英国等另外一些国家的经济却迟迟未能摆脱衰退,仍然陷于不景气状况,且近期内几乎没有复苏的希望。尽管各国都在为欧洲统一而努力,但解决国内问题仍被看作首要任务。矛盾无法解决,因此必然引起大幅度的变动。
(二)危机的传递及影响比较分析
1、危机的爆发地及影响程度不同
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虽然生成于当今世界一大经济中心,而且在这一 中心内波及较多国家,但由于该中心经济基础雄厚,经济一体化及自由化程度高,经济政策稳健,政府介入市场能力强,特别是该地区存在强有力的法德轴心,尤其是金融大国一一 德国这一核心稳如磐石,因此,这次危机仅被限制于货币危机。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只是在西欧这一块荡出了数个金融涟漪
墨西哥金融危机是由比索高估一一贬值引起。由证券市场掀起的金融泡沫掩盖了经济基础一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另外,在所利用的外资中短期间接投资比重过高,经常项目逆差过大,国际收支与财政收支赤字严重等诸多问题,因此货币危机很快恶化为金融危机。
所幸的是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美国作依靠,迅速而及时的多达40亿美元的支持使得由墨西哥荡出的金融涟漪得以有效遏制,在掀起一阵金融风潮之后,很快便趋于平息。
泰国的危机同样是由泰株高估一一贬值直接引发的,但是随之而来的不只是货币危机,而且是
遍及整个资金流通领域的金融危机,而事态的发展已清楚显示:泰国由此而陷入了一场经济危机。由于产业结构、贸易与投资结构相近,使得该地区的经济风险呈正相关分布,由泰国而始的危机,很快席卷了几乎整个东南亚。本地区虽不乏有关贸易、投资及经济互助协定,但缺乏的是经济稳定核心一一金融大国的支持,因此风暴袭来,多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或迟或早使本国货币走向浮动,开始了螺旋式竞争性贬值,如此金融涟漪很快发展成金融风潮
2、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同
欧洲货币危机虽然把英镑打出了欧洲汇率机制,并给欧洲货币联盟和欧洲一体化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由于政府特别是德国中央银行对市场的强有力的介入,使得此次危机仅被限于货币范围内,其影响更多地在于对欧洲各国迈入一体化过程中的货币政策协调机制提出了挑战,但对欧洲各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由于墨西哥经济在供应方面严重依赖进口,比索的贬值引发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失业增加政府已将19 95 年的通胀指数定为16 %,经济增长从4%降低至2.5%;存贷款利率上扬,投资不足,企业转型困难,制造业滑坡。但由于美国强有力的支持,整个经济并未损伤元气,也正因如此墨西哥才得以迅速走出危机阴影,迎来新一轮繁荣
曙光。
东南亚金融危机最终引起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是总体来说影响程度并不大,主要是影响东南亚各国的实体经济,导致众多企业破产倒闭,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上升,各国经济明显衰退。
(三)危机中各国家所采取对策的比较分析
1、财政政策
发生金融危机时,这些国家出现了货币大幅贬值,为防止财政大幅恶化,这些国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例如:欧洲货币危机时,英国政府减少对外举债,缓建一些政府的工程项目。但当各国的通货膨胀压力都有所缓解,各国股市的波动反过来又影响到该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时,为了稳定本国货币和股市,各国往往又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例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马来西亚财政部决定向国内经济注入70亿林吉特(19.8亿美元)进行汽油补贴,以增强私营部门的信心并保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实行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如通过了1680亿的退税方案、7870亿美元的复苏和再投资方案。
   2、汇率政策
  世界银行统计,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爆发经济金融危机的比例始终高于固定汇率国家。发生经济金融为危机时,汇率动荡,为控制汇率暴跌局面,有关中央银行有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必要。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国动用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欧洲货币危机中,英国积极主张对欧洲汇率机制进行重组,以更合理地分担各国央行为稳定汇率而遭受的损失。
   3、货币政策
但金融危机爆发时,为防止国民经济下滑,各国往往会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复苏。次贷危机中美联储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仅201212月美联储的资产采购额就达到了85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保持了零利率的政策,把利率保持在00.25%的极低水平。
三、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 中国必须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美国次贷危机,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成为了引发危机的内在基础性因素。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一个启示:我们要对过去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进行反思。次贷危机后,美国和欧洲的消费需求大幅度萎缩,我国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途径,即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否则中国经济和社会以后会面对比较大的挑战。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格外注重外资的构成和流向,同时注意本国的金融稳定力量,以减轻大规模外资投机活动可能带来的冲击。
·在建立科学的主要贸易伙伴结构,防止严重的贸易逆差。
(二) 金融开放必须和应对能力相适应
资本市场的开放要循序渐进,禁忌过快、盲目开放。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之一就是东南亚各国在金融市场未成熟、不发达、抗风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过早的开放资本市场。我国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 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实施或被迫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只有在经济发
展到一定的程度, 各项措施准备充分, 金融危机爆发时间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才能承诺开放汇率、利率和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工具不发达,金融机构操作水平机以及内部监控水平有待提高。汲取历史教训,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要循序渐进,不可过早过快。此外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监管滞后、缺失,预防金融危机的爆发。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问题上应以稳妥为原则,要注重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要利用外资而不要被外资所利用。
·发展中国家有必要经常保持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本国货币迈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国家银行对金融体系的调控手段和机制,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
·加强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应给汇率以适当的灵活性,外资不应被用以过久的支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与主要相关的各国中央银行之间应保持稳定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制定合作措施,以应对流动性流动资金流向的问题。
( )加强金融自由化和审慎监管要同步进行
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常伴随着金融脆弱性的增强, 更需要强化金融监管,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保障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亚洲金融危机中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不完善, 金融基础薄弱, 缺乏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在此条件下盲目、匆忙地全面实行金融自由化, 投机者创造了机会。这次的次级贷款也带有明显的监管宽容性。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危机蔓延的速度越快, 监管部门职责就愈大。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利率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改革, 金融创新和金融集团化不断涌现, 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渐模糊。在金融活动交叉化的趋势下, 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监管的系统性考虑和迅速应对。而我国实行的是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制, “ 三会之间的联席会议机制没有达到及时协调的目标, 这种监管体系对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全局性风险往往难以迅速有效, 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巨大,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时机开始成熟。首先可以开始做一些局部调整、框架设计等前期的准备工作, 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其次应该迅速地推进金融监管机构的大部制改革, 建立一个机构, 统管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全球化趋势对统一监管的需要。
监管部门要防范金融机构过度追求盈利性引起的非理性和市场信息结构扭曲
盈利性容易引发非理性行为、造成市场信息结构扭曲。亚洲金融危机前, 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引起产业结构不协调,房地产、股市非理性繁荣。高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收益。次贷危机中,为了追求高收益,贷款机构积极地发放风险贷款;借款人倾向于冒险,过度投资。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引起金融市场失效,风险在逐步积累。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完善制度建设,设定金融机构的业务标准,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理念,抑制道德风险。对我国来说,首先,政府必须对经济金融活动给予直接的适度干预和监管。这种监管既有防范性的,也有保护性的。防范性的法规主要是: 限制金融机构之间的不良竞争;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大流动性要求,以有效控制创新产品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减弱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获利的刺激; 为银行活动确定标准并加以限制。保护性规定有: 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保费费率以银行的风险状况来确定;完善 "最后贷款人 "制度,为银行提供必要的后备支援。其次,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判断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理性选择投资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