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曾国藩的四种筹资方略
121用科学态度评说曾国藩的四种筹资方略
徐汉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要:清代名臣曾国藩使用拍卖功牌、挟富捐资、征收厘金、盐务充饷四种方略筹集资金,用心维持湘军运营,力图保存湘军实力,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今天,应该用科学的态度评说曾国藩的筹资方略,从曾文正公的筹资方略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拍卖功牌;挟富捐资;征收厘金;盐务充饷;筹资方略。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1] 他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采用特殊的筹集方略筹集资金,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值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
行的今天,应该用科学的态度评说曾国藩的筹资方略,从曾文正公的筹资方略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拍卖功牌、见利而动
(一)历史事实
1、差办功牌:1854年,曾国藩说:冯树堂前有信来,要功牌一百张,兹亦交魏荫亭带归。时隔数月,曾国藩在给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的信中谈到“部监各照已交朱峻明带归矣。冯树堂要功牌百张,又交魏荫亭带归。”[2]从前后两封信可见曾国藩在经营功牌。
2、出卖功名:1856年,“曾国藩向户部打报告,请颁发2000张执照给黄冕,其中监生(捐出身、做官资格)1000张,从九品(不入流官)800张,封典(荣封父祖、家庭)职衔(虚职)200朱铁张,筹集资金700余万两白银,作为曾国荃吉字分公司的经营费用,所得银两都到直属总督的粮台报销。”[3]
3、东征筹资:1860年,曾国藩利用朝廷兴师北上的机会,抓住人心,进行筹资。“湖南有身
份的人听说曾国藩要带精锐之师北上,人心认为这是申明大义之举,立即带了25000两银子,作为北上之师的犒赏,并借此机会设立东征筹资局,还得到朝廷的‘批准’。”[3] 利用人民渴望太平的愿望进行筹资。
4、卖官融资:1870年,曾国藩与湖南布政使徐有壬商定筹资方案就是卖官,“出钱80千者,给予九品官的资格,以次增加,捐款至160千者,给予六品官的资格,并约定军队与地方五五分成”,“只须盖布政使或巡抚大印就可以印刷功牌,这种东西用之不竭,将来如果源源而来,只不过多刷数百张,至巡抚处借印即可。”[3] 这就是曾国藩利用政府行政资源,见利而动筹集资金。
(二)点评
1、历史背景:曾国藩集团“转战5000余里,财政拨款极为有限,曾国藩只好像乞丐一样到处化缘。”这个“到处化缘”就是拍卖功名,拍卖官职,拍卖人民众的向心力进行筹集资金。
2、历史意义:“天下事运之以才力,而成之以财力。若财力不裕,则才力虽宏,无所用之。”曾国藩认为干大事需要人才,更需要钱财。若有人才,但无钱财将一事无成。即谋事在
人,成事在钱。曾国藩对东征筹资局所解巨款,称其谓:“大旱之雨,严雪之炭。”用这种筹资方式筹集资金用以维持湘军运营,保存湘军实力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3、弊端:拍卖功牌,拍卖官职,见利而动的筹资方式容易引起滥卖文凭、滥卖官职,引起各级官员从中渔利、层层搜刮、民怨沸腾。所以,谣言、上书等恶性事件连绵不断,破坏了政风、民风。
4、措施:1865年,曾国藩向朝廷打报告,力主撤掉东征筹资局,重新树立曾国藩集团在家乡人面前的信誉。可见曾国藩有谦抑退敛之意。
5、现实意义与策略:以拍卖功牌筹集资金的方式在封建社会里尚且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和地方官员的“配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今天,这种筹资方式在某些行政部门和单位均已采用了变通方法,但必须得到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方可执行,否则,属违法违纪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挟富捐资、缓解眉急
(一)历史事实
1、善言劝捐:“曾国藩在家乡采用劝捐方式筹资,但一些不爱出钱的富户不为所动。”[3] “吾在江西,各绅士为我劝捐八九十万两白银,未能为江西除贼安民。”[4]而感到内心不安。
2、以酒劝捐:曾国藩为了能够筹集资金,“不顾理学大师的脸面,托绅士下乡苦劝,各县绅士来衡州的时候,他都要亲自宴请酒席,但只筹到五千余金,仍是杯水车薪。”[3]
3、强行摊派:“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的亲家,最初认定陶家捐银三万两,但后来陶家只许诺捐银三千两,而且迟迟不兑现。”[3]
4、建祠捐助:1845年,“杨江要求为祖父杨键(贪官)在家乡建立祠堂,曾国藩以牺牲个人降职两级为代价,”使“杨江当即捐助两万白银,还说等大老板批准后再捐五万两。”因为“杨江带头捐款,其他官绅也不再袖手旁观,一下子捐了十万余两白银。”[3]这点钱虽然不多,但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5、募捐筹资:“黄赞汤大力张罗,在乡绅之中很快募得白银十万两,彭寿颐也募来白银三万两。”[3] 曾国藩在乡绅中大兴募捐活动筹集资金。
6、迪庵捐银:1858年湘乡捐建忠义祠,“所奉谕旨前已寄归,迪庵捐银二千两已付归,交朱铁桥手。余捐银千两,拟于九弟归时寄银五百,明年再寄五百,俟择能手修理也。”[3] 曾国藩利用兴建忠义祠堂的名义向庙宇派捐筹集资金。
(二)点评
1、历史背景:曾氏集团属半官半民企业,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但是国家财政部门根本没有钱可以拨给曾氏集团,于是郭嵩寿对曾国藩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朝廷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靠财政拨款,很长时间都没有指望,因此必须采取新的措施。”这个“新的措施”就是掏富人的腰包。
2、历史意义:掏富人的腰包是缩小穷富不均的良策,所得资金能为军队“雪中送炭”,解决“燃眉之急”,保存湘军实力。
3、弊端:在未立法或立法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得罪朋友与官绅”,从而使自己受到降职两级的处分,真可谓害人害己两不利。
4、措施:曾国藩觉得向富人摊派的办法实在行不通,所以曾国藩多次为一些贤德或有功之
人奏请封赏或代写碑铭之类的颂扬文章而进行筹集资金,但这也是一种不得已而违之的措施。
5、现实意义与策略:以劝捐方式筹集资金在今天仍然可以运用;摊派方式筹集资金要在法令、法规、政策许可范围之内进行;募捐方式在今天仍然可以使用,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筹资方略,但必须到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相关手续即可。
三、征收厘金、筹措军饷
(一)历史事实
1、征收商税:1853年之后,曾国藩尝试通过征收商业税(厘金)来筹集巨额资金,“曾国藩让彭寿颐负责在南康设总局,在各县设了10几个关卡,出手便抽得数千厘金。”[3] 利用征收商业税行为筹集资金。
2、人事变动:曾国藩采用人事变动,“在4年的时间里向江西粮台解银700余万两,月解厘金数额渐渐达到和超过江西牙厘总局初建时的水平。”[3] 可见税收额度可观。
3、隔省抽厘:“广东厘金初办时,曾国藩要求每个月要筹到资金十六万两白银,广东厘金仅解达七批,按月计算不过三万两白银,曾国藩经过斗争,使广东厘金收入转旺,每月总额渐渐超过十四万两白银。”[3]终于取得满意结果。
4、撤消局卡:由于东征局有采办芒硝,拆屋挖墙之事,所以曾国藩为主撤消东征局。1861年,在“安庆即将拿下时,因无钱受阻,黄冕立刻运到七万两白银,人心即刻稳定。后来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领精锐部队进驻雨花台,每当万分危迫之时,曾国荃只要有所请,黄冕就无不立时交付银两,但风言风雨较多。随后,曾国藩自作主张裁撤筹资局。”[2] 避免闲言碎语。
5、赴援受厘:1861年,曾国藩说:“吾家一门受国厚恩,不能不力保上海重地。上海为苏、杭及外国财货所聚,每月可得厘捐六十万金,实为天下膏腴。吾今冬派员去提二十万金,当可得也。”[2]曾国藩为力保上海防务安全,并从上海得到了一笔丰厚的筹资。
在《曾国藩全集(家书)》中,自1853年至186614年时间,涉及“厘金”事务的家书就有46封,[2]涉及的事务有:设置厘局、厘卡,物征收厘金人才,制定办厘章程等等,且厘金种类繁多,厘金方式且广,厘金数额多寡不限。
(二)点评
1、历史背景:由于曾国藩“刚到江西地面,就四处受困,水师要重建,陆师要大幅度调整,还要随时准备迎接太平军石达开的挑战。”加之朝廷拨款有限,故不得已而为之。
2、历史意义:“病商之钱可取,病农之钱不可取”,自古以来,军租就是今日的厘金,“钱武肃征榷最重,而其兵甚强,其民亦不甚怨,”可见征商胜于征农。
3、弊端:由于东征筹资局在湖南厘金之外再加抽半厘,加重了劳动人民的经济负担;造成国家部队与地方政府为“利”而争的局面,破坏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破坏了军民团结、军政团结。
4、措施:曾国藩为了严厉禁止官员中饱私囊现象,然而选择一两种大宗货物,如烟土、丝绸、茶叶之类的货物而征收税款,而将老百姓的负担全部裁掉,这样做下去,不但不会少于原来的征收数额,而且还比原来的税收增加了两倍多。
5、现实意义及策略:自2004年起,中国政府实行的免征农业税这一壮举,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种田征粮”的历史使命,政府实施以工代农的做法:征收工业税、免征农业税,不难看出,
此做法与曾文正公的减轻商民的负担,选择一两个大宗货物征收税款的做法如出一辙,[4]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四、盐务充饷,筹措军饷
(一)历史事实
1、盐务设想:1855年曾国藩认为“盐务充饷是一件大好事,惟浙中官商多思专其利”。[2] 因“饷源已竭”所以,他打起了干盐务的念头。
2、盐务见利:1855年曾国藩认为“盐务之可以筹饷者有二端:一则四月间奏请浙盐三万引,现在陆续运行,大约除成本外,可获净利十万两;一则于江西饶州、吴城、万安、新城四处设卡,私盐过境,酌抽税课,大约每月亦可得银万余两。若此两岸刻期办齐,则明年军饷竟可无虑。”[2] 曾国藩已从盐业买卖中得到成功,从中赚得净利十万两白银和每月抽税一万余两饷银。
3、盐务有道:在1862年,曾国藩用一定的盐务理论指导盐务活动:“有专完灶丁之盐价,每
斤完盐价二三文,不纳院司之官课五六文者,谓之私盐。”即产盐地要防止偷税漏税现象;“亦不许川粤闽各贩侵我淮地。”是地方保护主义所采用的保护措施,防止外销者抢夺财源;“无论贼卡官卡,到处完厘,是谓抽散厘也。”企图规范税收市场;“售于江西者,在安庆每斤收十四文,在吴城每斤收八文,此所谓明贩收总税也。”[2]强调税率标准要一致;在1863年,“运盐护照业已刻好,较第寄来之式更为周详,兹付一纸备查。”曾国藩亲自设计营业执照;在1863年“西岸盐务摺将金之刊本章程十六条改为八条。”曾国藩对盐务规章制度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