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期┆7
争鸣
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学校专业的重构
——智能工程(能源方向)专业为例
陈 敏,石 磊
摘 要:以“产教融合”的重新定义为切入点,以我校智能工程(能源方向)专业为例,阐述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以“高层互选、中层分立、底层共享”的原则建设“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公司开发共享型信息化教学资源,以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培养师资队伍。本文指出课程质量评价内容中存在课程设计质量一项的缺失,并提出改进措施;在课程质量评价方式上内部应该做到教考分离,设立外部质量监测点,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探索第三方评价方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改进
根据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渝府办【2018】16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行动、长
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提升技工学校的整体质量,结合自身优势专业,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我校以重庆市重点特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涵盖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消防工程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协同专业,构建智能工程(能源方向)专业。
一、产教融合与专业协同发展 (一)产教融合内涵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企业行业间开展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一词,从知网上检索,多数人认为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合作,在促进产教融合时,促进的对象也是校企合作。笔者基于“产教融合”的基本类型理解,对以上理解持不同观点。
“产教融合”的类型分为三种:办学融合体,指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的办学实体,如企业行业参与办学的院校或院校中的某专业。教学融合体,指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实体,如在线学习共同体、工作室、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产品融合体,指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产品,如机器人教师、网络课程等。[1]我校以工作室、订单班、网络课程等产教融合形式开展专业建设。 (二)特专业与专业 1.特专业
特专业是学校在办学演变过程中沉淀出来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专业。多数特专业史悠久,在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设备和办学软资源、社会需求等方面具有较大优
势,具备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是院校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
2.专业
专业具有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专业基础相同、教学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等特点,专业建设将使职业学校专业由多走向精,但核心专业必须稳定,专业建设过程要明确专业方向和定位。
专业内的专业在基础、条件、规模、质量方面可能
存在差异,核心优势专业推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但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特定的培养方向,课程有交叉、资源能共享、各有定位、系统完整地共同着力于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2]
(三)专业构建
我校专业建设,围绕行业产业进行构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调研行业发展情况,了解产业布局,把握行业发展重点,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依托区域产业背景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使专业各专业链与各产业链对接,构建我校办学优势与特。专业建设要围绕岗位构建,符合相关企业岗位和岗位的需求。智能工程(能源方向)专业面向智能设备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服务智能设备的生产、安装、售
后和使用等整个产业链,对接产业岗位包含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等智能设备生产岗位,机电电器设备安装,设备安装现场规划等智能设备安装相关岗位,机电电气设备维修、维护,设备数据采集及分析等智能设备售后相关岗位及智能设备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而滋生的新型岗位。
专业建设的重点是明确专业整体结构布局。专业的专业结构要坚持“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我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特及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专业内部的专业设置包括核心专业的确定和相关专业确定两个步骤:智能工程(能源方向)专业由学校传统优势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为核心。相关专业选择则围绕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培养能力要求相近、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原则,将若干相关专业与核心专业组成专业,以促进资源集成与共享[3],我校智能工程(能源方向)相关专业包括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消防工程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四个特专业。
专业具有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专业基础相同、教学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等特点。专业各专业链对接各产业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服务产业链中智能设备的生产和使用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消防工程技术专业服务产业链中智能设备的安装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服务智能设备的售后环节,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服务智能设备的使用环节。
争鸣
二、产教融合下的专业构建内容与措施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基于知识(理论、技能)、素养、能力结构
构建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宗旨指导下,按照人社局和
教委制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一定的课程体
石磊背景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
的总和,通常有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
价四个方面构成。
我校在借鉴其他高水平学校基于产业链各生产环节内
在联系、基于岗位技能相关性、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
求[4]三种构建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
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精神,将
“学习-竞赛-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
“学-赛-创”三位一体为主要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修订完善
智能工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的思
路,制定建设机制;行业、企业、教育教学专家参与,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家指导下,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
设,学校出台稳步推进措施。
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校企双方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以企业对订单班、工作室要求为任务引领,根据
企业岗位需求对相关专业进行科学合理设置,集中优势资
源打造特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校调研企业
岗位实际需求,提倡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综合素质。
(2)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专业能力对产教融
合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
式要求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一方
面,学校聘请企业资深技术型人才和专家到校开展讲座,
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同步的短
板;另一方面,学校每学期派遣一批专业素质强、业务能
力精的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参与到企业生产、设计、售后
等各个环节,为教师实践能力积累创造条件,通过“一体
化”教师队伍打造,推动学产教融合发展。
(3)共建实训基地
我校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实践
能力培养。我校完善重庆能源工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功
能,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开展专业产教融合工作,为
智能工程产业链服务;通过对智能工程产业链的调研制订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围绕智能工程产业链,完成实践
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室配套建设;利用职教集团功能
吸纳5家优质企业,建设完成了多功能、开放式、共享型
实践教学基地。
(二)建设“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及其资源配套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课
程体系建设要剖析岗位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其特定工
作领域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教育部、人社部要求构建
公共基础课,以通用工作任务内容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
程,以专业特定工作岗位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就专业拓展课
程;以工作过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我校根据高层互
选、中层分立、底层共享的原则,开展课程改革系列行
动,形成适应国家智能工程行业发展对应的专业课程体
系;建设完善专业基础课程5门,预期建成1门市级精
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
智能工程(能源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2.开发共享型信息化教学资源
(1)制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方案
为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育管理
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改革教与学双边模式,让技能人才的培
养更适应岗位需求,制定符合我校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资
源实施方案。
(2)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行业专家指导下,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教学
资源库建设团队。成立由专业组组长为牵头人,行业专家
为指导,超星工资技术支持,各系部教师参与的教学资源
库建设团队。实行定期例会制度,积极召开论证会,听取
指导专家意见,确保资源库建设与课堂教学需要对接,顺
利完成建设任务。
(3)完善智慧教学终端
好的教学资源必须由教学终端呈现给教师和学生。我
校在建设过程中,对教学终端进行了更新换代,采用欧帝
智慧黑板,轻松实现移动电子设备与黑板连接,打造真正的
移动课堂、智慧教室。
(4)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校特别注重资源共享:通
8┆好日子
2021年10期┆9
争鸣
过校园网和超星平台让专业的教学资源能够被广大师生共用。学生和教师凭自己的账号就可以获取自身权限内的各种共享教学资源,在手机或电脑终端上就行轻松完成在线、回看、选课等便利学习。
(三)师资队伍组建与培养机制
专业内部师资队伍组建要打破本系部老师只任教本专业科课程的局限,以工作室为支点,推动实训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培育、企业项目开发,并建立团队合作机制。
在专业教师的培养机制上,要建设专业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规划专业教师与教师团队的职业生涯方向,分层次制定教师培训制度,探索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5],促进专业科系骨干教师企业实战经验的积累、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并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评价制度。
在提高专业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方面,召开行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智能工程(能源方向)专业教学研究探讨小组;校企共建教学设备研发工作室,进行教学设备研发与生产;以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依托,以教育教学论文为载体,在实践中总结、推广专业建设经验,共享教学教研成果。
三、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
评价机制与评价方法专业常态建设的要素包括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
革、师资队伍组建、组织机制设计等要素。[3]
本文仅谈论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技工学校的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可借鉴高职院校成熟评价体系,但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评价存在课程质量评价主体不清,课程质量评价环节不完整,课程质量评价客体错位,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泛化,[6]等几个方面的不足。目前,绝大多数的技工学校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和效果、学生成绩评定两方面,在评价方式方面主要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顶岗实习以计分的形式对课程考核对课程进行考核。
课程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的设计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三个方面。笔者认为技工课程质量评价在
内容方面存在课程设计评价项的缺失。建议学校在课程设计质量
的评价活动中,由专业质量管理委员会或教研室搭建平台,将教师或课程组的课程设计方案送给企业技术人员和相关领域的教学专家共同评审后反馈给教师,任课教师或课程组根据要求修改或提出不修改的理由,对于意见差异较大者,可以进行第三方重新评价,每学期一个循环,最终实现课程设计质量的改进功能,固化课程设计,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打造一批精品课程。
课程质量评价方式出了以课程分数和技能等级证书对学生做出结果性评价之外,质量评价内部应该做到教考分离,设立外部质量监测点,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探索第三方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下的专业建设有利于以传统老牌优势专业带动新兴专业;有利于专业链对接各产业链;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信息化资源共享。但在课程质量评价内容上还存在缺失,课程质量评价方式还应做到教考分离,并探索第三方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的内涵、动因与推进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9(4):51-56.
[2]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 ].现代教育管理,2019(6):101-105.
[3]张栋科,闫广芬.高职专业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J ].职业技术教育,2017(28):38-43.
[4]廖宇.对中国特高水平高职学校信息类专业的构建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分析与思考[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 (35):97-98.
[5]霍丽娟.论专业建设与高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58-61.
[6]赵春鱼.高校课程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 ].教育发展研究,2016(23):44-51.
(作者单位: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