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让“感悟”促“表达”
作者:范鸯鸯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2期
        【摘要】本文就课文在布局谋篇、连句成段乃至遣词造句等精妙之处引领学生通过潜心会文,感悟文中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在表达中实现迁移运用,以此做到让“感悟”促“表达”,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感悟 表达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是阅读与写作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面对现行教材,选编入现行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又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是写作的“活源泉”。那么,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好这一“活源泉”,引领学生通过潜心会文,感悟文中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在表达中实现迁移运用,以此做到让“感悟”促“表达”,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鉴、吸收语言特之处
        如《秋天的雨》一文,是一篇很抒情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本文的语言极具特,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可爱。在教学时,应引领孩子们好好揣摩、领悟。“①它把黄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②它把红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③金黄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的海洋。④橙红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⑤菊花仙子得到的颜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教师引领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毋庸置疑,学生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可是面对如此精妙的语言,仅仅能感受秋天的美还不够,只有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精彩,才能为我们所用。在教学中,我再追问:为什么会写得那么美呢,让我们再来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通过比
较,学生发现句子在表达上的奥妙:像①、②两句都是描写树的,写法也相同,原来描写同一方面的事物,就可以用相同的句式来表达;再如这5句话都是表达“秋天的雨把什么颜给了谁”这个意思,在说法上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它把什么颜给了谁,什么颜是给谁的,谁得到的颜就更多了;以及句子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如此这样在让学生习得课文语言精妙之处的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积累,想象的大门也随即被打开。课后,他们也学着表达:它把红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笑啊笑啊,迎来了丰收的秋天;紫给了葡萄,一串串紫的葡萄,挂着晶莹的露珠,像水晶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二、感悟、领会段落精妙之处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精妙的段落,值得我们细细吟咏。教师只有在准确、深入地吃透文本后,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1.模仿典型结构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段落结构,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段落结构形式。总起分述段写法
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写的门道,继而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
        如《荷花》第二自然段这样描写荷花:“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初读这一段,只注意到了三个“有的”,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姿态的多。再细细读读,发现作者在描写荷花的时候,是由荷叶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和姿态,整段是由整体写到局部。继续读,发现在写荷花的各种姿态时,作者还费了一番苦心:“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所选取的这三种形态各具风骚,写出了荷花长势的不同特点,很有代表性,很能展现荷花的美。这段课文,在构段和选材上都值得学生好好鉴赏、学习迁移。
        所以在学完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花,他们就会努力模仿:“瞧!公园里开满了菊花,俨然就是菊花的世界。菊花的颜可多呢!火红的菊花,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粉红的菊花,仿佛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金的菊花,好似高高挂在天空的太阳……五颜六,
可美了!更让我见所未见的是菊花的姿态,各式各样的。有的垂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有的完全绽放,似乎想要伴随着风舞蹈一番;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不停地左右摇摆,好像迫不及待地想要绽放……那千姿百态的菊花真是多得说也说不尽。”……
        2.学习观察方法
        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无顺序观察多,按顺序观察少。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并通过语言实践去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课文《翠鸟》描写翠鸟的外形有这么一段话:“它的颜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的头巾,绣满了翠绿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教学时,我引领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写了翠鸟外形的什么特点?学生读后,大概都能知道:主要写了翠鸟的羽毛颜鲜艳,体态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嘴巴又尖又长。当然通过几个表示颜的词:橄榄、翠绿、浅绿、赤褐,也能理解“鲜艳”的意思。但仅仅理解到这儿还不够,我接着问:“课文又是从哪几个部位写了翠鸟颜的鲜艳?”没等我问完,学生纷纷举手:
“头、背、腹部。”我再追问:“是的,从头写到背再到腹部,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上到下。”学到这儿,我让学生模仿写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他们都跃跃欲试:大象穿着一身银灰的西装,一双大耳朵像两把扇子,又圆又大的眼睛下面长着像滑滑梯一样的长鼻子,它的腿又粗又大,好似柱子,走起路来连地都被震动了。
        3.学习连续动作的写法
        学生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描写动作往往不具体或顺序颠倒。又由于受方言影响,不能准确运用动词。教师在有关课文的讲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出描写动作的词,推敲词语用法,以便学生正确使用。
        如《科利亚的木匣》中描写科利亚埋木匣有这么一段话:“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教学时,我让学生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再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然后问学生:这几个动词能调换用吗?从而总结出写连续动作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不能随便乱调换。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洗碗的过程,他们马上展开联想:开始洗碗了,我先把锅子放在池子里,放上半锅水,再倒些洗洁精;然后,卷起袖子,拿起抹布,浸湿,用抹布把碗的每个部分都擦个遍;
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呵!碗马上就像焕发了青春,变得又光又亮,像新的一样。
        三、比较、揣摩写法不同之处
        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为了更好地抓住不同地方、不同景物的特点,作者可以按总述与分述,或按时间先后,或按不同内容的类别等不同顺序进行描写。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两篇文章:《富饶的西沙岛》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写小兴安岭的景,最后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诱人,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去感悟,去想象,感受西沙岛和小兴安岭的富饶与美丽。然后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领悟写法:《富饶的西沙岛》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介绍西沙岛的几个地方让学生感受它的富饶和美丽;《美丽的小兴安岭》根据四季的景特点,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在此基础上,在本组的习作中不妨让学生迁移:比如他要写家乡的桔子园,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写呢?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按照一年四季桔园的变化来写;如果他要介绍旅游过的一个景点,该怎么介绍——可以抓住一两个印象最深的景物来介绍……我想:这样有感悟,有方法,孩子们觉得看得见摸得着,仿写起来也比较容易,可谓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
        当然写作的顺序很多,作文时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掌握材料的情况选用,做到恰到好处。
        其实,只要细细研读每一篇课文,都不难发现该篇文章在布局谋篇、连句成段乃至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我们可以把它定位于体现教学“工具性”的抓手。在课堂上,我们要抓住这些文本最有价值的地方上出语文味,同时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例,教给孩子用活词语、写好句子,注意结构、写好段落的方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习作,其实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并不高深莫测,让感悟促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征求意见稿)[M].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5.P3.
        [3]郭黎明.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2007.(9).P22.
        [4]李振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P15.
        [5]刘德莉.仿写,为三年级习作点亮一盏灯[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04).P19.
感悟深秋的唯美句子        [6]赖仙萍.小学语文第五册课堂仿写练笔设计例谈[J].作文教学研究.2009.(04).28.
        作者简介:范鸯鸯(1981年12月2日),女,浙江天台人,浙江省天台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