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提要]本文就卖和买、祖宗田和祖宗言、传统和现代等问题上,从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对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以为在现今的世界潮流中,客家人应变被动迁移为主动迁移,其价值取向也应从坚持“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转变成“能卖祖宗田,能买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怎宝祖宗言?”
[关键词]客家人卖买祖宗田祖宗言
一句“寜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反映出了客家人在迁移进程中的多少无奈与辛酸,表达出了客家人在长期生活中崇拜先人和坚守精神家园的意志与毅力,也表现出了客家人在掉队窘境中的艰辛与发奋。一、怎两个“卖”字了得?
好两个“卖”字!不是卖衣卖物卖房,也不是卖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或其它产品,而是卖掉自己所赖于生存的生产数据—“命根子”田,这确实是说,要离开家乡故土,迁至它方谋生。这块“田”是“祖宗田”,先人们或乘风破浪开垦出来的“田”,先人们或因军功取得朝廷赏赐的“田”,先人们或节衣缩食积聚金钱买来的“田”。贤孝子孙是祇会买田来为祖宗争光的,光前裕后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祇有不肖子孙才会卖屋卖田,所谓“败家子”是也。背负着繁重的精神包袱,为了生存,也得卖田卖地。故土难离,何以要离乡背井?无非天灾人祸,无法为生,必需迁移,可这时卖田,又有多少人来买田,又能有多少卖价呢?无非战争兵燹,为了迅速逃生,命都頋不了还能頋田,还能卖
田吗?
真正的“卖”确实是:一方“化货为贝”,另一方“贝化为货”,也确实是“卖买”的统一。“卖”字由“士”和“买”字组成。“士”《说文解字》讲解“士”为:“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事实上是擅长将十归纳为一,又擅长将一演绎为十,即擅长归纳和演绎思维的人,这确实是“士”。“士”字从一从十,那个“十”又能够说是空间坐标上代表着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和时刻坐标上一年的春夏秋冬、或一天的上下午上下夜,那个“一”确实是一次唯一的选择。要卖得好价钱,就要有“士”那样从时空的坐标上选择最正确的卖点的思维。客家人在天灾人祸、战争兵燹之时去卖田,又有多少买家呢?“买”,即要从四面八方去搜罗到货贝,然后才能去买,这时又有多少人能买呢!与其说是“卖”,不如说是“送”,下了决心迁移的人是不能頋及得更多的了。迁移到南方五岭南北山区的客家人,由于山峻岭,交通不便,形成人们头脑中生意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又岂止这些地址的客家人,逢山必有客,客家人也多住在山区,在山地劳动出汗多,需要补充盐份,因此也吃得比较咸。咸菜、咸鱼、盐焗鸡都是客家人的特殊招牌菜,要紧也是客家人住在山区,离市场较远,生意不方便而形成的饮食适应。历史的缘故,客观的条件,使得客家人的生意的市场意识比较淡薄,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猛烈竞争中处以劣势的位置,不可不严肃地正视这一点。
二、我的老祖宗呀!
好两个“祖宗”,口口声声“祖宗”,祖宗不能丢,祖宗不能卖。客家
人在千年的迁移、万里的移居进程中,背上先人的骸骨,一路辗转飘泊,到了落脚的地址,再将骸骨擦洗干凈,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先人能福荫子孙后代。沿续至今天,客家人的“二次葬”的风俗适应,和其它地址的“入土为安”的风俗,也有所不同。即人身后将棺材埋入浅土中,待三年或五年以后,挖开坟墓,检拾骸骨,再盛于特制的陶瓮“金罂坛”里。这种“二次葬”,又称为“拾骨葬”、“迁葬”,客家话叫“检金”。在拾骨时要择吉日良辰,日子为男双女单,开棺后尸身己腐朽那么可拾骨,假设未完全腐朽那么将棺盖虚掩,复培土待来年再拾骨。
祖宗需崇拜,祖宗不能忘。祭祀先人,是客家人的一件隆重严肃的大事。每一年春节的大年三十日必然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激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先人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中华民族大部份地址专门是汉族地址,多数在清明祭祀先人,唯独客家人不在清明节。缘故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困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它祭品的筹备,一些人连维持大体生活都极为不易。缘故二是,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戸戸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绩有问题,再加上祖坟又别离葬于各个山头上,去祭祀路途遥远,费时费力,必将阻碍春耕生产。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曰酾地,都在农闲的阴历一月和九月,既可不能阻碍农耕,再确实是春节还有年货,而九月早造收成后又有牲礼可祭祖。由于客家人的崇拜先人,因此也培育出了强烈的寻根意识。埋葬先人,要寻觅风水宝地,寻觅到龙脉吉穴,才能福荫后代瓜瓞连绵。赣南客
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涌顕出了闻名的风水国师廖均卿,明代北京故宫皇城和十三陵之首的长陵坟墓的
勘测地址及营建,确实是出自客家摇篮赣南的兴国。在赣南客家人中,像廖均卿如此的风水大师还有曾从政、曾文辿、刘江东、廖伯禹、赖平民、王伋、李国纪等。而被称为“客家祖地”的闽西宁化石壁乡客家祠堂里,那么放着许许多多的家族谱谍,详细记载着各姓氏的祖源脉流,供人们参拜、查阅、寻根、问祖。而客家人的绝大部份都是从中原迁移出来的,追根溯源,根在中原,祖是炎黄。因此不管迁居何处,也不管漂泊何方,客家人始终可不能忘记自己是正宗的中华民族的汉族人、正统的华夏炎黄子孙,认定所讲的客家话是正宗的汉族唐朝时的语言,而不是什么“南蛮”的少数民族语言。因此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的组织,大多数都称之为“崇正总会”一直坚持着讲客家话,又称为“唐音”而且警告子孙后代:“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一有机遇,就要返回“唐山”—祖国去。这种崇正意识,全赖客家话所维系,分明这种昔时中原的官话,证明着客家人在过去的历史上曾是中原的主人,不管迁至那里始终维持着汉族的优越感。
“祖宗言”确实是客家话,俗称阿姆话。客家话是宋朝以前中原的语言,尤其是唐朝的语言,其保留了周朝国语的音韵,而被称为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民系的形成在南宋末年,那时广东梅州、循州、惠州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编入“客籍”,“客家”移民涌入,“客”胜于“主”,“客家人”就由“客”变“主”了。据语言学专家分析,今时的客家话与宋朝时中原的语言相近。今时的客家话
特点:大体上没有全浊声母;完整地保留入声;完整地保留了闭口声韵;没有翘舌音“知、蚩、诗、日”;四呼不全,没有撮口呼。而中原的语言转变最大的是元朝,蒙古族统治,当利用蒙古族语言。从元
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可看出其转变:入声趋于消失;闭口韵尾减至三个;翘舌音“知、蚩、诗、日”始有。再到后来清朝统治,东北满族人的语言己成为中原语言的主流,即今天的北方话、一般话。而以广东梅县为代表的客家话,在地理环境上长期处于大片纯客家人居住的山区中,受其它语系的渗透和阻碍较少,再加上“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因此客家话就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主体成份。
廖均卿“啀系客家人”,这是客家话,这是“祖宗言”。那个“啀”字,应该是“亻”的“厓”字,怎奈《现代汉语辞典》和运算机键盘中也不到那个字,权以“啀”字代替。客家话俗称为“啀话”,因为客家话的第一人称为“啀”。关于“啀”的来历,中山大学潘汝瑶教授以为“啀”是客家人的自制字,它和中原人称第一人称“俺”是同音转换。从两字的字形来看,中原“人”在华北平原的“大田”上甩大力地耕耘,而赣闽粤的客家人祇能在崇山峻岭的山崖上艰巨地耕耘。而“啀”和“俺”都是古汉语中“卬”字的俗字。《诗经•;北风•;匏有苦叶》诗:“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卬,我。”陆德明《释文》:“卬,五郎反。我也。”客家话的“啀”即由“卬”音变而来。可见,客家人的根在中原,老祖宗在中原。“祖宗言”,又是圣人言、圣贤言,这是一种客家传统、是一种客家精神,是一种客家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客家话确实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