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河北省文工团
作者:阿庚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9年第10期
    阿庚
    建国前夕,两支解放区剧团会师保定
    1949年9月15日,活跃在河北境内的两支文艺轻骑队伍——冀中众剧社和冀南文工团会师在河北省会保定市,成立了河北省文艺工作团。
    冀中众剧社是由饶阳县大曹庄村剧团为基础,又从冀中各县调来文艺骨干,于1945年8月,在任丘县陈家营村建立的。剧社建立初期由于受各方面条件所限,只能演出一些小型文艺节目。1946年秋,冀中区党委将冀中火线剧社戏剧队长郭维调到剧社任社长,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邱真任指导员,张特任秘书,丁辛任音乐队长,尉冬寒任戏剧队长,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接着排演了歌剧《白毛女》(郭维导演),使演职员们的业务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白毛女》排出后,在河间、泊镇、青县、沧县、交河县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47年2月全社同志来到华北联大文艺学院进修学习,在教师们的指导下,排演了《王
大娘赶集》《陈家福回家》《秦老正转变》《张金虎参军》等秧歌剧,学习了歌曲、伴奏、化妆、秧歌舞和戏剧理论,各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1947年秋,剧社全体同志参加了安平县台城村的土改工作。为发动众,演出了《白毛女》。土改后,带着几出秧歌剧在饶阳县巡演了一个月(一天演一个村),每到一村,对房东家做到水满缸、庭院净,正如圣水村街头墙报上写的:“众剧社来咱村儿,唱歌演戏真带劲,又扫院子又跳水,咱们八路又回村儿。”
    1948年剧社演出了两出新戏:一是反映军民关系的歌剧《骨肉亲》(《不要杀他》),刘佳编剧、郭维导演。另一出是郭维编导的批判农村工作“左”倾路线的歌剧《火炼真金》。这两出戏在冀中广为演出,受到好评。这年冬天,平津战役开始,年底剧社开赴天津前线,准备随军进城。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剧社先为东北大军演出三天,然后进入天津,被编为“天津军管会第四宣传队”,连日在中国大戏院为解放军和进津干部演出42场。1949年4月4日接上级通知,调往保定,准备为建国庆典演出。
    冀南文工团是在1946年冀南艺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艺校百名学员正进行土改。为配合土改,演出了《吕堤事件》和《地震》(英才导演),后由申伸创作了歌剧《荣林娘》,到衡水、南宫演出受到欢迎。1946年秋,排演了《白毛女》(张伯英导演)到馆陶县演出,激发了农民的阶级仇恨和参军热情。
    1947年7月,在威县郭庄村正式成立了冀南文工团。由申伸任团长,李盘文任协理员,李鸣岐任秘书。建团后首先到固县村参加土改,使大家熟悉农民、积累了文艺创作素材。1948年,从冀南一中、邯郸滏阳中学、冀南党校调来一批同志,充实了剧团。这期间主要演出歌曲、腰鼓、活报剧,有小话剧《喜相逢》《归队》《喂鸡》《送公粮》《翻身花鼓》,歌剧《周子山》《赤叶河》和《儿女亲事》(倪千、方峥、厉声编剧)。
    1949年夏天,剧团组织了向老区人民告别演出,奔威县、邯郸、临清、夏津等地演出了《王大娘赶集》《四妹拜寿》《儿女亲事》《立功》等。1949年9月剧团来到保定,与众剧社合并,成立了省文工团。
    建国时日,省文工团为庆典演出
    新成立的河北省文工团,由郭维任团长,张英才任副团长,李盘文任协理员,李率农任秘书,张润华任戏剧队长,李冰任指导员,刘壮任音乐队长,于建中任指导员,王香远任舞美队长,杨西任指导员。省文工团成立的头等大事是为建国庆典演出,排练了由郭团长编导的《胜利大活报》,这是一出集歌、舞、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活报剧。
    那些天,在保定东大街文工团大院里每日鼓乐喧天、吹拉弹唱,乐队和演员们正紧张排练,舞美队加紧制作道具,仅支援前线的独轮车就20辆,渡江帆船20艘……9月30日,大活报彩排后已是凌晨2时,大
家抓紧睡了一会儿,起床后,装箱、打包、准备服装、道具。人们深深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一个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大伙兴高采烈,浑身使不完的劲儿。下午3时,全体集合,收听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盛况。当听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大家欢呼雀跃。傍晚,草草吃罢饭,便整队出发,由军乐队引路,秧歌队、腰鼓队、霸王鞭随后,沿着西大街、裕华路,走进保定三官庙体育场。此刻,会场里已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只见红灯高悬,彩旗飘扬。晚7时整,河北省保定市建国庆典开始了。省主席杨秀峰讲话后,省文工团的文艺演出开始了,首先是大合唱,然后是秧歌舞、腰鼓队和霸王鞭的表演,最后是《胜利大活报》,只见红旗招展,鼓乐齐鸣,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把红旗插向敌人阵地。支前大军多路前进:运粮队、担架队、人挑肩扛,妇女、老汉、民兵、战士,工农商学,以及秃头蒋介石、手举“白皮书”的艾奇逊,纷纷登场亮相。接着冲锋号吹响,几十艘帆船破浪前进,形成“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景象……
    在举国庆祝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省文工团演出了多幕话剧《胜利渡江》(郭维导演),这出戏生动地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同步入末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最终渡过长江、解放南京。该剧排出后,先在保定新华礼堂演出十几场,然后到石家庄大兴纱厂礼堂演出,受到好评。回到保定后,郭维团长被调到北京从事电影工作,华北联大教师洪涛继任团长。
    继承老传统的河北省文工团
    河北省文工团成立后,一直遵循着解放区时期的革命传统,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指引下,紧密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1949年冬天,演出了两出话剧。一是反映长征生活的《铁流两万五千里》(陈其通编剧),二是表现军队建设的《炮弹是怎样炼成的》。1950年,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开始了,文工团选排了一组小型文艺节目,有活报剧《野兽的道路》,小歌剧《鸭绿江畔》和一些歌曲、舞蹈与曲艺节目在保定演出。这年夏天,为宣传抗美援朝,又组成了一支演出小分队,带着新排的节目《夸礼物》《保边疆》《打死美帝野心狼》和《送公粮》等来到老解放区阜平县演出,一连演了30多个村庄。最后一天,在王快镇演完,忽然来了许多老乡敲锣打鼓送来了一面锦旗,上写着:“你们生动的文艺激起我们对敌之怒吼,誓以抗美援朝实际行动答复你们的热忱!”临别时,老乡们还把许多花生、红枣装入演员们的衣袋。回到保定,正赶上上级组织赴朝演出团,大家纷纷报名,但只批准了张孝先、劳云霞和赵振东三人(不幸,劳云霞在一次演出中被美机轰炸而亡)。几乎与此同时,省里组织了一个“老区访问团”,文工团带着小歌剧《夫妻进京》(赵大民编剧、颖力导演)《新疆舞》《蒙古舞》《夸礼物》等节目随团演出。
    这年秋天,为了提高演员们的表演水平,文工团请来了老调艺人周福才、评剧演员新艳琴、陈连生等,排演了《杜十娘》《桑园会》等折子戏。不久,又排演了几出小歌剧《新事新办》《两相好》和《摘锦夸婿》。年底又排演了马少波创作的大型歌剧《九尾狐》(《农工泊》),这出戏由何子彧导演,排练中强调要体验学习戏曲的成果。于是剧中几个主要人物:九尾狐扮演者王宜春、九头蛇扮演者
刘庚、小灶王扮演者白凤印和小诸葛扮演者张志光等,在表演中运用戏曲的唱、做、念、舞,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配合默契,交流有机,获得了赞扬。
    1951年,文工团还排演了中型歌剧《结婚》《儿女亲家》,话剧《源泉》(张朴编剧)和大型话剧《英雄的阵地》(胡可编剧)到省内演出。
    年初,中央请来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来华拍摄大型文献片《解放了的中国》,团内派出女演员王燕星、郑兰谱和赵文静三人赴京参拍,其中补拍“入城式”时出现了她们热情欢快的镜头,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镜头至今保留在中央档案馆并经常出现在许多纪录片和电视片中。
演员刘佳
    为了庆祝建国两周年,1951年秋天省文工团排演了话剧《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编剧,洪涛导演)。这戏表现了进城干部接收、管理钢铁大工业的故事。演员们脱掉常穿的农民、军人的衣裳,改穿了经理、厂长、工程师的服装,感到有些生疏。排演前,演员们来到北京石景山钢厂体验生活,虽然是走马观花,但见识到大钢厂的气派、环境和生产过程,受益很大。戏排成后,正赶上国庆节,省文工团带着该剧和一组歌舞来到石家庄。《在》剧在桥东艺术剧院演出,歌舞在大众剧场演出。两台戏都受到观众的好评,尤其歌舞节目短小精悍,幽默新颖,有歌曲、音乐演奏《骑兵进行曲》《胜利进行曲》《大头舞》《骑兵舞》《马刀舞》和短剧《夫妻进京》,观众对这些节目感到新鲜、好奇而非常喜欢。
    由于进城以后离开农村时间较长,团内又增加了一批年轻的演职员,文艺队伍发生着变化,个别演员
有追求“大、洋、古”的倾向。组织上认为应当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1952年春天,团内安排了一次两个月的深入生活,分别到大名县、宁河县和昌黎县农村,同志们和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大家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加强了同人民众的感情联系,有利于思想改造和艺术创作。
    还应当说明的一点是,自1950年起,省文工团与当时省艺术干部学校(艺校)是一个整体。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团长洪涛兼任艺校校长,文工团老演员、音乐队老队员兼任艺校的老师。其间,艺校先后开办了几个不同类型的训练班——艺训班、戏音班、音训班、文训班、乡艺班、美术班等。直到1953年初,艺校才与文工团团分开独立活动,建成河北省艺术学校。
    1953年4月,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为进一步繁荣人民的戏剧事业,须要改变文工团综合艺术形式,发展专业化的话剧艺术。于是,遵照中央文化部的指示,调离团内的音乐和舞蹈人员(次年成立了河北省歌舞剧院),诞生了河北省话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