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对接产业
我国的2G、3G发展非常迅速,4G在中国移动LTE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也逐渐全面普及,工信部发布5G频谱规划,而5G标准逐渐将在2018年出台。
由此可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通信产业已经进入新的融合、变革和转型的发展时期。以下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正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紧密对接产业链,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下,紧跟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服务“宽带城市、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工程建设,凝练出与地方支柱产业方向相对应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方向,以此对接ICT产业发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移动通信)专业适应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移动通信行业规范,掌握扎实的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精通的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具备过硬的移动通信工程施工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通信产品营销等专业技能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有高职教育特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移动通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编写具有高职特的系列教材,完善移动通信专业校内外实习基地,针对东北地区,特别是移动通信运营和移动通信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以移动通信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建一批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通信行业培养符合企业岗位标准的移动通信规划勘测设计工程师、通信工程师、网优工程师等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专业带头人
和教学骨干,并在东北地区有一定知名度;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东北三省移动通信行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建设成为同行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专业。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对接省移动通信与光电信息产业集的龙头企业,实施“校企联动,共建共担”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涵盖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以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教学质量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开发、专业教学实施、教师团队、实训基地等关键环节;以校企联动为依托,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完成,如图1所示。
图1“校企联动,共建共担”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元育人,双轨运行,交替训教,在岗培养,共同承担各个阶段人才培养的责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实施“学生——准员工——员工”的三位一体、身份互换的培养模式,即岗位实习与实际生产服务全面对接,学生所学技能可以有效迁移,从而获得岗位胜任能力,最终实现学院和企业教育资源的一体化。
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双师融合、引聘名师、培养骨干”的原则,实施“外引内培”策略,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联合打造一支名师引领、专兼结合、双师融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3.课程建设
与企业深度融合,紧紧追踪岗位素质要求,围绕专业课程主线、课程核心内容、实训教学方案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符合实际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支撑体系。构建工
程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模块化,实施“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四层递进”的课程体系。以可持续发展和岗位能力为中心,建设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实现校企互动教育,工学交替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围绕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和岗位素质,与企业共建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新机制,能够适应弹性学制,弹性学分制,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发展所必须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运用能力,以能够迅速适应岗位或零距离上岗为目标,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通信企业共同开发课程1门,完成1门课的课程改革,联合编写1部工学结合的特教材及配套教学课件。
4.条件建设
(1)加强校内生产性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技术前沿、设备先进、经济合理、服务行业”的原则,规划建设生产性通信实训中心。
通过建设,将校内通信实训平台建成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设备充足、行业领先的开放式实训基地,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完成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和技术升级、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社会相关行业技术服务,并辐射校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全国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服务区域内ICT企业
(2)不断提高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及建设质量
按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深度合作、多方共赢”的原则,加强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装备先进、创新能力较强、技术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为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的企业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计划3年建设期内新建5家永久性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重点实习基地数量增加至15家。积极探索与企业间新的合作形式,拓宽合作渠道、加强合作内涵,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校外实习基地将建设成为教师培训、学生综合技能训练和就业实践及学生就业的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工作及冠名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5.科研与社会服务
(1)发挥专业课程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免费共享服务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构建了由基础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等课程资源。专业将积极面向社会提供免费课程资源,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配合校企合作,调研企业培训需求,建设一批岗位训练课程,面向企业员工的免费开放。
(2)发挥专业设备配置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有偿共享服务
专业以“全程全网”为基本技术架构,建设通信网络为基础的特实训基地,引入一流设备,建立高端资源有偿服务制度,支撑移动通信技术、电信业务员和通信工程等岗位职业训练、技术研发和技能鉴定,能够面向企业、社会提供有偿共享服务。利用先进的与岗对接的设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与相关企业或职业技能指导中心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与鉴定。
(3)发挥本专业人才资源优势,面向企业、社区开展科技服务
与政府联合,与企业联动,开展培训与认证服务发挥高水平教师团队优势,开展科技服务举
办学生社团科技活动,开展社区服务紧紧围绕创新性国家建设和人才规划纲要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以提高岗位适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依托学校品牌专业,充分利用校内通信实训基地,建立一个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动态变化、不断吸收新成员的技术服务团队,为通信等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对通信行业、企业进行培训,每年培训人数在300人左右。
6.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开展企业轮训、国内外培训和企业联合项目研发,安排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学习培训、企业实践拓宽视野,及时跟踪国内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把握专业改革方向,增强专业规划建设能力。使其能较好地开展专业规划与建设、指导培养骨干教师、推进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研发等工作。
选拔成绩突出的教师作为专业“双师素质”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并通过到国内培训学习职业教育理念、业务进修等,跟踪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技术交流,制订倾斜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到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取得高级技能专业资格证书。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内进修学习。选派业务精、事业心强的专任教师参加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法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培训。组织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做讲座或交流,让师生了解企业需求,提高企业实践的兴趣。组织教学观摩与竞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院内教学竞赛,组织专任教师参加教学观摩活动。组织专任教师参加高职院校同行间的对口交流学习。加强学生对通信领域的了解并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成立科技活动小组,组织开放式创新比赛。选拔校内比赛的优胜者进行集中培训,参加通信类比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实施差异性教育,突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信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