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业(学位)论
  2012  届本科)
    目:       网上购物的网站大学生网上购物现状的研究   
    ——以河西学院为例     
    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业:            小学教育           
作者姓名:              吴丽           
****            *** 
完成日期:  2012      12    18   
二○一二 十 二
大学生网上购物现状的研究
                      ——以河西学院为例
一、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在购物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选择。在网购渠道方面,三类网站是其首选:主要进行网上零售的B2C网站,拍卖网以及门户网站。大学生知识丰富,人规模庞大,每月有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费用,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特别是他们走向社会,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和消费的主力军,所以商家对这一体的消费观动态要很好把握。网购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和时尚主流,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者对大学生的网购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对未来网上购物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网上购物  大学生  现状  综述
网上购物对于现今都市的年轻一族巳不是一个陌生的行为。简单来说,网上购物就是把传统的商店直接“搬”回家,利Internet直接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务。专业地讲,它是交易双方从洽谈、签约以及贷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通过Internet、
web和购物界面技术化的B2C模式一并完成的一种新型购物方式,它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网购现状的简要分析如下:
1、网上购物的价格相对于传统购物来说便宜了很多。主要是因为省去了很多传统市场无法省去的相关费用。比如说,在传统的市场中,商品往往是经过很多层的销售者才到达顾客的手上,而每层的销售者都要赚取利润,就这样,价格越来越高,到最后往往变成原本价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在网上购物上成本十分低廉,你可以直接从厂商那里进货,只需要付给物流公司相应的费用而不需要其它的,这样成本就少了很多,价格自然而然也就便宜了。
2、网上购物的安全性较低。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上购物作为电子商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壮大着。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兴起以及发展的时间较晚,使得现今网上购物在零售业占的比重还微不足道,即使是经常参与网上购物的网民中间,也大多以小金额交易为主,而网上购物的安全性则是影响网上交易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面对网上购物,大学生首先想到的肯定也是它的安全性。少数商家对其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其词,在网页上利用电脑技术处理商品的泽光度,以次充好。甚至有不良商家照片显示的是真品,但发
的货就可能是仿品,照片只是个样子。据调查,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消费者遭遇过商品介绍与实物不符的尴尬。有的甚至是不能使用的二手货,旧货,有些商家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给他们设消费陷阱,采取格式化的霸王条款来欺骗大学生消费者。被调查的大学生无论有过几次网购经历,对其安全的担心都在50%以上。对于网购者来说,一不小心你中个盗号木马的话,你的银行帐号就会被盗了,或者你不小心进了假冒的购物网站,你的银行帐号也会被吞的。而且,交易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某些环节存在问题,出现你的钱已经汇过去了,可是卖家却没收到。种种情况都有可能使大学生们认为在网上购物的安全性低,更进一步导致他们对网上购物的信任度降低。另外,物品可能在运送过程中受到损坏,或购买的物品由于没办法亲眼看到、亲手摸到往往与顾客想象中相差很多,而且买了后要退货也很不方便。[2]总而言之,售后服务很难做好。
3影响网购的因素分析: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的网购经历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家住在市县的大学生没有进行网购的人数百分比为21.4%,而乡镇的是31.5%,农村的42.5%。由此得出,生活地区对网购的影响十分显著。[3]
大学生因为网上的物品价格便宜而购买的人居多,百分比为74.0%;其次就是方便,百分比
为68.8%;认为网购可以节约时间,因为网上商品齐全,网购时尚和商品款式新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分占48.3%,39.4%,33.9%)。
有过一次成功网络交易人的最大顾虑是货物质量的占90%,其次是售后服务占60%,网络交易成功的经历在2-3次的大学生顾虑货物质量的占84.1%,其次是网络安全,已占60.9%。4次以上的大学生最大顾虑还是货物质量,占84.8%,其次依然是网络安全51.6%。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在网购中所顾虑的主要是货物的质量和网络安全问题,售后服务保证也是大学生所关注的。[4]
被调查的大学生人中,认为网上东西样式更多些,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占60.4%,认为网购更省力占54.5%。说明在大学生看来,网购有明显的优点而没明显缺点。有过网购经历的人大多数对网购的优点具有较强认同感,且次数越多,认同感越强。[4]这一结果也说明,上网购物人数已不少,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网购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众所周知,网络安全成为网购的重要保障,而今网购的支付性安全差,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网上的商品是如何的“物美价廉”,如何“标新立异”,只要他们对网购的安全缺乏一定信心,他们就不敢大胆进行网购。
总的来说,对网购满意的人数占91.4%,而其中非常满意的人数只占4.0%,可见网购总体来说让人满意,但满意度有待提高。
网上购物顾名思义就是要在网上进行交易,这就比传统购物少了时间地点的约束而且网上的商店里商品种类多方便顾客进行选择,甚至有的网上商店还可以实现送货上门货到付款[5]
 既然网上购物这么好,那是不是很多人都在网上进行购物呢?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其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我国有17.9%的网民在半年内有过网络购物经历,在浏览过购物网站的网民中,有29.6%的人在半年内有过网络购物经历,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被访者中有超过90%的人今后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有63.7%没有购物经历的网民表示今后会尝试网络购物。[6]些数据是否也是适用于大学生这个体呢?大学生信任网上购物吗?众所皆知,顾客在购物时最注重的就是价格和质量了。同样,价格和质量也影响着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没有工作,只靠家里给的生活费过日子,这就意味着他们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低。而家里给的生活费也都是有限的,大部分都500 ~1000之间,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去购买那些价格高的东西,而网上购物价格低的优点似乎刚好
成为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动力。[7]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李季写的《从购买成本的角度解读网络购物行为》(2)中也提到,收入低的人在选择购买渠道时较多的考虑产品价格因素,而收入高的人对价格的高低不是十分敏感。可是,我们同样要看到,低价同样也让大学生担忧在网上购买的东西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网上卖的东西价格都这么“实惠”,是不是存在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些曾在网上购物的人说过,在网站上,如果许多产品以市场价的半价甚至更低的价格出现,这时就要提高警惕性,想想为什么它会这么便宜,特别是名牌产品,因为知名品牌除了二手货或次品货,正规渠道进货的品牌是不可能和市场价差那么远的。[8]然这种状况确实存在,那么,有些大学生同样也会认为,在网上购买的东西质量存在问题的。另外,网上购物售后服务的质量同样存在让大学生担忧的情况,在网上购物后,货物何时送到顾客手上,如果货物出现问题怎么办,虽然有承诺到货期限,货物存在问题可以退货,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谁又知道货物会不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按时到达,而且退货往往还需要多花邮费,大学生们是否愿意多花这分钱呢?[9]
大学生这个体是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的特殊体,他们的思想觉悟较高,对于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有较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新燕和陈志浩在《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1中提到,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电子商务成长的主要消费,他们的网络购物行为会对其今后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自身管理工作的意识将会产生深远影响。[10]所以,研究大学生对网上购物的现状已经是迫在眉睫,而这个研究的重点更是直接放在大学生这个体上,而不是网上购物本身的优缺点。
结束语虽然网络购物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但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元素融入到网络购物和网络商城中来,我们更相信当前网购的缺陷会因为新元素的引入而变得越来越通畅,越来越有法律保障。[11]作为网购的主力军也会得到稳定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网购会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手段,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消费习惯,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消费观念,最终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伍燕青:“浅谈我国网购的发展现状”,[J]金融信息化论坛,2007年3月。
[2]王娜,刘东昌:“消费者网购实证分析”,[M]《零售与服务》,2009年第2期。
[3]徐华伟,李素芳:“对我国网购的思考” [J]《科技信息》,2008年第24版。
[4]章明:“当代大学生网购的动因和障碍因素分析” [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6 期。
[5]呈雯:“我国网购现状浅析” [M]《商业时代》,2006年第3期。
[6]刘俊:“大学生网络购物决策风格问卷的编制及实测 [J]《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
[7]《商业研究》:[J]2006年第18期《从购买成本的角度解读网购行为》。
[8]石军刚.大学生的网购问题[M.新闻爱好者2010 14 .
[9]易婷婷.大学生对网上购物的态度及行为特征[J].消费导刊,2008(1)88
[10]石军刚.大学生网购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88.
[11]何其帽,林海华.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