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00字欣赏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讲述了主人公被人指控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情人,被关进监狱,在监狱中逃生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00字欣赏。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伟大的片子,它意蕴丰富,内涵深刻……(以下省略废话1000字)但在看完以后,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单词:体制化。
体制化是什么?借用瑞德的说法:“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周同学(我一同学)概括得很对:体制化是我们对某一环境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大致是这个意思)。但是我想说:这不是体制化的本质,这只是它的表现。我认为,体制化的本质在于消灭人的能力,将人变为一个器物。
何以见得?老布出狱后的自杀,其原因是认为自己丧失了价值,处于茫然中无法自拔;而瑞德在出狱后也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他们的这些行为的根本来源在于:他们丧失了能力。他们丧失了工作的能力,丧失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丧失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丧失了融入社会的能力。是监狱的生活使他们的能力丧失。监狱的基本属性是限制,基本目的是
防止内部犯人危害社会。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必须不断地更新、不断地练习。而在监狱限制的属性下,个人的行动是受限的,由此导致了个人能力的温习、更新也是受限的。
在监狱这个相对稳定固定而不流通的环境下,犯人无法习得新的能力,同时旧的能力得不到温习,他们的能力就丧失了。在能力丧失的同时,犯人们也履行着监狱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便习得了某一特定的、实用(这里的实用并非日常生活中所谓的实用,而是作为一个器物,直接改造世界的实用)的能力。长久的消失与习得的并行之下,他们便慢慢地变成了体制的一颗钉子。他们作为人的价值、能力和特征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作为工具的存在。这就是体制化。
回到周同学的论述:体制化是由不接受某个环境到接受的过程。我们不愿意接受某个环境,是因为那个环境限制了我们本身技能的发展、温习与习得。当我们不幸入狱,完成上一段我所说的过程的时候,我们作为一颗没有其它用处的钉子,已经没有脱离于该集体而存在的能力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接受。同时思维方式也受了这种“被限制”现状的影响:我们不认为我们以前干的那些事情是理所应当的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飞越疯人院》(参见我关于此片的影评)(我阅片真丰富啊!)。里面的“病人”同样也是被体制化了的。当有人逃出了医院的时候,他们欢呼,可是他们不走。这是被体制化的典型表现。而《飞越疯人院》中男主角的死亡,
恰好是对体制化最伟大的反抗。这两部电影在呼应中完成了对方的不朽。
同时,体制化使得监狱有自我维护的能力。先被体制化的影响后来人;如此一直周而复始。而已经受体制化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应当是一颗钉子,加之他们丧失了脱离体制的能力,他们便被困在监狱里。这就是监狱的力量来源。
那么,体制化又与希望有什么关系呢?希望,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它使得人类有了反抗自然、改变自然的勇气。它代表了人身上那些高尚的品格,是人的特征。在无限的体制化中(见后文),是希望保留了人类尊严能力生命的火种。人作为人而非工具的能力就被保留。如果没有希望,安迪就不会如此地渴望自由,他就不会做出努力。赞颂希望!
那么,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除了简单地论述体制化与自由之外还说了什么呢?其实,如果我们把整个故事的发生环境改一下,改成:一个死气沉沉的国企或者是其它的什么地方,我们就可以发现:肖申克监狱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是全部集体的一个缩影。在不同的集体内,我们都受到了不同的体制化。这就是本片的现实意义:保持独立,保持希望,不受别人的归化(制度化实际上是集体对个人规划的一种方式,通过制度化,塑造个人的人格状态,进而达到向内维护集体,向外保持排外的目的)。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不难想到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
社会(就是现在社会的部分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详尽的分工。在一个岗位里,我们都有固定的工作。我们就像是肖申克监狱里的囚犯,或者更明白一点来讲:我们就像是一台机器,一个
办公室就像是一座工厂。我们身上更大的意义就在于维护集体、成为体制的一颗钉子。这是本片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肖申克,伟大的斯蒂芬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