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基本颜词的不同象征意义
[摘 要]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也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颜词汇,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尽管人类与生俱来有共同的直观感受能力和某种相似的思维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彩的感知及审美体验有其共同之处;然而,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民风民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两种语言的颜词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各自文化的特有内涵,因此,颜词的象征意义有时又呈现出迥然各异的风格。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基本颜词,象征意义,差异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和概括,是文化的根基和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中用来描述颜的词汇叫做颜词。我们生活在一个彩的世界里,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因为有颜的存在,我们才拥有彩斑斓的人生。因此,语言就犹如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和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思维方式。而各个民族对颜的认知,特别是各个民族
赋予它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象是不尽相同的。
颜词作为一种感官词,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它不仅能表现某种意义,传达某种感情,而且它还能成为最敏捷、最通俗、最形象的交流工具和媒介。因而常常被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大语种的代表,拥有大量的表现彩的词汇。现代汉语中我们日常使用的基本颜词主要有11个——“红、橙、黄、绿、蓝、紫、棕、灰、白、黑”和“粉红”;而英语中相应地也有“red,orange,yellow,green, blue,purple,brown,grey,white, black,pink”与之呼应。但就它们的内涵和使用而言,由于东西文化的异同,中英在颜词的使用上始终存在着差异,甚至同一颜也呈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
一、颜词与不同的民族信仰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彩与审美结合在一起。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彩,无论是着装、发型发饰,还是绘画、陈列等,颜都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这种行为下,自然就产生了人们对颜的敏锐感;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彩崇拜。而不同的民族在对颜的认识,及赋予其中的象征意义却是不同的。
1.红( Red) 与黄(Yellow)
红和黄都是暖调,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它们却具有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中国人对“红”有着特殊的情感。“红”于中国人而言,寓意吉利、喜庆、成功、忠诚和繁荣。从崇拜太阳神到炎帝时的图腾崇拜,再到现今,“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与喜庆、光荣、受欢迎、甚至是革命势力密不可分。在传统中国,英雄荣归、状元回乡要“披红戴花”、插花游街;新婚夫妇礼服主红,头罩“红盖头”;春节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在社会生活中,蒙受上司或领导恩宠的称为“红人”; 青春貌美的女子称“红颜”;撮合美满姻缘的人被称为“红娘”;演员成名谓之“走红”;京剧中正义忠勇的人为“红脸”;革命中新生政权称“红政权”,等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除日历中喜庆或纪念性的日子常用红字体标示外,红是具有相当强的贬义彩的。他们认为红寓意鲜血的颜,象征着残暴和紧张。如red hands指血腥的手;red revenge指血腥复仇;a red battle是血战和危险;a red flag则是危险信号旗。另一方面,它甚至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a red light district是指花街柳巷。
中国古代,黄象征帝王,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而西方文化的黄则带有不好的象
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书籍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如:电影“3 Idiots”中考前有的人为影响别人备考,会散发yellow press(黄报刊);yellow dog指卑鄙的人,yellow streak则表示胆怯。
2.绿( Green) 和粉红( Pink)
绿象征和平,生机,青春和希望;粉红表征美好和精致;但令人惊奇的是,中英文化中,人们不约而同的将绿赋以贬义彩,而将粉红予以褒义彩。
唐代法典以绿作为一种惩罚的标志,象征低贱;元朝以后凡乐府妓院家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聚集山林、占山为王、不得已而落草为寇的人称“绿林”。而在西方,绿常含有嫉妒,幼稚等消极意义,如the green-eyed monster指嫉妒,green hand则指新手、生手。 粉红是红的一种变异,红又称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既用来修饰年轻美貌的女子,如“红粉佳人”;又以粉红或桃来比喻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如“桃事件”等。在西方文化中,粉红象征精致、优良;如in the pink指良好,pink tea指上流社会社交活动。
3.黑( Black)和白( White)
颜可以抒发情感;中西方两个不同民族均拥有自己民族的基本禁忌颜,中国忌讳白,西方厌恶黑。
在中国文化中,白是一个基本禁忌词,它象征着死亡、凶兆和浅薄。如杀伐不义,中国古代有秋后出征、秋后问斩;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中国人有“披麻戴孝”、办“白事”、出殡打白幡的习俗;表示厄运,中国人有“白虎星”的说法;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中国人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白的摒弃和厌恶。但在西方文化中,白则象征着高雅纯洁、天真无邪、正直高尚和善意。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a white soul指纯洁的心灵;Snow White 指聪明、善良的“白雪公主”; a white spirit 指正直的精神,white men 指高尚有教养的人;a white lie 指善意的谎言。
而西方民俗文化中,黑则象征邪恶、痛苦和沮丧,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如black money 指黑钱,a black eye指坏名声,black sheep指败家子;black words指不吉利的话,a black letter day指凶日;black dog指沮丧情绪,Black Friday则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但在古代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调,象征严肃,正义;如传统京剧中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脸谱。
从对上述颜词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来看,不同民族赋予了颜不同的象征含义;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同一种颜词在中西方文化中可能引起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
二、颜词与各异的情感寄托
大自然的各种彩给人以各种感官享受,不同的颜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情绪,引起人的心境发生不同变化。研究表明,红使人活跃,黄使人振奋,绿可缓解紧张情绪,紫使人感到压抑,灰使人消沉,白使人明快,咖啡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颜词作为颜的记录符号,同样可以使人们许多象征意义,中西方文化都是如此。然而,由于中西方地处不同地域、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性格的人,尽管他们对颜具有共同感觉体验,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感寄托。
绿寓意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和恬静和谐,如“绿荫”、“绿意”;古人用绿喻青春,如“红男绿女”、“绿窗”等等。在西方文化中,绿也与大自然紧密联系,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如green power指强大的力量,in a green指血气方刚。
蓝给人一种宁静和纯粹的感觉;但蓝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一般使人
联想到大海或天空。而相对来说,蓝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要丰富得多;它代表忧郁和沮丧。如in a blue mood表示情绪低落,blue evils指绝望。
灰在中西文化中都包含着阴郁和低落之意;如“灰收入”、“灰地带”,“ looks grey and tired”指看上去又累又憔悴。
三、颜词与迥异的政治制度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的分化统一,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同一个颜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增加新的含义,相同的社会文化制度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词。
1.红( Red)和黄颜的意义( Yellow)
“红”是政治彩最浓的一个颜词,象征着革命和进步。如中国最初的政权叫“红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国旗叫“红旗”。即使是在动乱年代,“红”也依旧与政治相关;如“”、红海洋等等。黄在中国文化中,与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通之处,象征吉利和权势。如古代人们把适宜办喜事、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之为黄
,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的,农民起义中有称“黄巾起义”;“黄袍加身”意味着取得政权。这是中国传统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特殊产物,是西方所没有的。
2.紫( Purple)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紫是作为祥瑞和高贵的象征的;如“紫气东来”寓意祥和,“紫禁城”代指皇宫,位高权重或极受欢迎的人称为“大红大紫”。而无独有偶,西方文化中的紫也指代尊贵和王权;如to marry into the purple指与皇帝或贵族联姻。
[结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是很正常也是时刻存在的。颜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用途、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蕴。 中西方文化中拥有不同的颜词,其深层积淀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意义,并同时折射着民族心理,具有鲜明的文化印记。如中国人崇尚红黄二,法国人喜欢蓝和粉,德国人偏爱鲜明的彩,荷兰人则钟情于橙与蓝,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A.S.霍恩比,王玉章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09
[2] 王雪.中英颜词的文化差异.考试周刊,2009
[3] 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新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