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彩的情感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心理范畴的概念。它不仅有一种加强情感气氛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象征意义。它会使观众打开内在的性格特点,使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著名的彩学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说过“如果一个世界没有颜,那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死亡”。人们察觉和理解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 – “彩学”。彩学包含了很多的领域,例如:美学、光学、物理学、心理学、民俗学
等。从另一层面来说,彩学的理论也影响了很多的艺术领域,例如:绘画、建筑、时尚设计、戏剧、电影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发现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所有人的情感,即使在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周围的彩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工作状况。如红给人热情、奔放,象征着喜庆、幸福;黄代表着光明、希望、高贵;蓝象征着和平、安静、理智等等。
如何更好的运用电影中的彩表达,特别是电影中彩的情感作用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曾经在他的一本书中说道:“彩是那键盘,眼睛是那琴锤,灵魂就是钢琴与许多字符串,而艺术家是演奏的手,触摸一个琴键或另一个,从而引导灵魂的振动。”的确,在许多现代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电影的彩不仅仅是简单地还原景物的原有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竭尽全力的去结构每一种彩的组合,从而利用彩传达出电影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彩在电影的情感作用是一种美丽的形式和主观印象。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所以,彩是一种电影制作过程的象征。本文只关注在电影中制作过程中,电影人如何加强彩在电影中的情感作用。
彩、绘画和电影
在我们深入讨论电影彩的情感作用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点彩的背景知识。彩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彩的本质?人们使用彩的历史很长,从史前文化开始,人们在生活中就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彩。但是,一直到1676年,牛顿用三角柱分析出了太阳光的光谱后,人们才逐渐的懂得彩的本质。牛顿著名的实验之后,直道19世纪下半叶,人们才开始给彩下了一个定义。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表述了彩是什么 --“他们是光明之子,光是他们的母亲。它是世界的第一现象,揭示了我们的精神和生活世界的颜。”换句话说,彩就是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人的眼镜,作用在大脑之后产生的心理反映。
彩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特征:相、纯度和明度。
相是有彩的最大特征。所谓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别的名称。如红、黄、橙、蓝、青、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光来说,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
决定的。
对于电影来说,相也是一个基本要素。现代彩理论认为颜包括有彩和无彩,所以黑白胶片电影也是一种彩电影。如何才能为电影选择准确的彩表达情感?电影制作者必须仔细参考不同的脚本、文化和情境。
纯度是指彩的纯净程度,也可以称为彩饱和度,它表示颜中所含有成分的比例。含有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彩的纯度愈高,含有成分的比例愈小,则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光是最纯的颜,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参入黑、白或其他彩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参入的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里已经不存在原来的素,而是由于大量的参入其他彩而使得原来的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无法感觉出来了。
如果我们观察不同彩饱和度,我们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情绪感觉。一般来说,导演、摄影和美术师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总是根据自然界的原有彩,保持纯洁的彩平衡,使它们的纯度和自然世界的彩一样。但有时,导演也选择一些高饱和的彩在某些特殊风格的电影或
一些特殊的场景。例如,在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电影《天生杀人狂》越狱的场景中,导演大胆的使用纯绿。这种高饱和度的绿加剧了性格的异常心理。
明度是指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的明暗强弱。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明度最高,蓝紫明度最低,红、绿为中间明度。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加入黑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约瑟·M· 博格斯和丹尼斯·W·皮特里(Joseph M. Boggs and Dennis W. Petrie)说:“通过使用明亮或饱和的颜来突出重要的对象,使得该对象突出于背景,这样导演就可以很容易地抓住观众的眼睛”。所以大多数导演在电影中使用颜亮度的对比来强调重要或有趣的东西。例如,在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总是低低亮度的蓝或者黑做为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的背景颜。红的度比蓝的明亮,所以蓝背景中的红灯笼引人注目,得到了强化。
在电影诞生以前,绘画是人们用彩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早期的人们就开始运用简单的天然彩来图画一些动物,表现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中世纪的时候,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虽然人们使用彩的技能越来越高超,但是,他们对于彩的运用还是停留在潜意识层面。一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绘画的诞生才把人们运用彩的水平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不再注重彩的外在形式,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彩的情感内涵。例如:英国著名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创作的油画作品《贩奴船》。我们看不到具体而清晰的形状,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强烈的内才情感。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说过:我不是画家,但是一个绘画的电影人。可见许多的电影制作者都受到了绘画的影响。
20世纪,随着电影艺术的诞生和成熟,彩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电影中的彩不在像绘画那样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的变化着。安吉拉·戴尔·瓦斯比说:“彩在电影中不是绘画,但是,它将作为一种抽象的语言,在未来传递或变化在心理层面上。”因此,电影将以一种不同于绘画的方式去诠释自然的彩。
实际上,电影在诞生初期是没有颜的,它只是通过黑、白、灰来表现世界的颜。观众只
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世界里还原彩。但是,电影创作者并不满足这样的表现形式。于是在1927年,前苏联的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战舰波将金号》里把红旗涂上了红。那面在风中飘舞的红旗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很多电影制作人都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的电影作品里。美国的电影导演D·W格里菲斯就在他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用红涂在火焰的场景上,用蓝涂在夜景场面里。当然这样的处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直到后来伊斯曼彩电影胶片的诞生,才使得彩真正的成为了现代电影中的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彩在电影中的情感作用
彩实际上是一种物理性质,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的存在着。但是,通过人类的大脑会在人的意识当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实验,他们发现如果把人放在一个红的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速,血压会升高,而情绪会越来越高;如果把人放在一个蓝的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减速,而情绪会越来越趋于平静。这就证明彩是可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它也会产生一种象征的意义。这种意义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彩的情感作用的一种表达。它是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
通过研究总结,人们发现这种彩情感上的表达会产生一种彩自己的语言系统。巴里·曼德(Barry Maund)说过:“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一个彩的语言系统。人们用彩语言、彩的判断来表达彩的思想。我们描述夕阳是金红,天空是淡蓝,玫瑰是粉,等等。”而彩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语言的基本元素。因此彩的这种语言正是所有电影制作者所需要的。它给了电影制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去表达内在的心里情感世界。
1. 彩的情感作用与文化的关系
彩的情感和文化背景有关。彩本身只具有物理属性,没有任何象征意义。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却赋予了彩不同的情感象征。通过下面的图表,我们不难发现,彩在一般文化中的基本象征意义:
颜 | 物质符号 | 抽象符号 |
红 | 血、心脏、火焰等 | 危险、高兴、革命等 |
桔 | 桔子、晚霞、枯叶等 | 明朗、活跃、温暖等 |
黄 | 黄金、香蕉等 | 注意、野心、不安等 |
绿 | 树、草、安全信号等 | 和平、希望、成长等 |
蓝 | 天空、大海、湖泊等 | 自由、忧郁、理性等 |
紫 | 葡萄、茄子等 | 神秘、高贵、优雅等 |
白 | 雪花、婚纱、羊等 | 纯洁、天真、神圣等 |
颜的意义黑 | 夜晚、头、煤炭等 | 死亡、恐惧、罪恶等 |
根据这个图表,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颜的象征含义都可以产生一种情感,而这些情感是和我们的文化和生活背景息息相关的。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他们努力地寻这彩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通过电影的美术、服装和摄影的手段,唤醒观众内心的情感元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