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彩词是感知、理解、认识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由于各个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同一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本文拟以"白"和"红"两种彩为中心,通过对中日两国代表性彩的比较,探讨两国彩意识的异同,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文化根源。
[关键词] 彩;红;白;文化
中图分类号: 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6-0035-02
人类自古以来就为彩绚烂的大自然包围。如果世界失去了彩,人类的生活该是多么的枯燥无味。虽然人类对于彩的感受和认知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但由于各个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同一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中日两国关于彩以及彩语言的表达方式十分丰富,有些彩词的写法和意义也基本相同,这是由人们对光谱的共同感受决定的。然而,两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交流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心理则使得两国的彩词在文化内涵上既有着相同点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拟以"白"和"红"两种彩为中心,通过对中日两国代表性彩象征意义的比较,探讨两国彩意识的异同,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文化根源。
一、中日文化中的"红"
(一)中国文化中的"红"
红可以说是"中国",现已成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象征。长期以来,红在中国人心中,占据了其他颜无法取代的地位,成为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
首先,红是喜庆、成功和兴旺发达的象征。红的联想意义源于古人对日神的崇拜,因为"烈日如火,其赤红"。中国人对"红"的特殊情感从炎帝时的图腾崇拜、周人的尚赤之风一直持续至今。例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新娘头上要罩上"红盖头",生意兴旺称作"红火"。备受上司宠爱的称为"红人",容颜美艳的女子被称为"红颜",传统婚礼上的红囍字、红蜡烛、红盖头等不仅给婚礼带来喜庆气氛,还暗示着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另外,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红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具备极强的阳世之气,可以消灾驱邪。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主题彩即为红,红的春联、红灯笼、红包等除了象征喜庆吉祥以外,还有避邪之效。另外,人们在本命年系红腰带、穿红内衣、戴红饰品,均是基于红驱邪护身之功效。
其次,红还象征权势。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朱门"即为红漆大门,古代为贵族宅第的代称。这也凸显了红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的至高象征。另一方面,红还可以用来表示忠心、忠诚。南宋末大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乃千古流传的佳句,其中的"丹心"指红心,即为爱国的赤胆忠心。
进入近现代以后,红还象征革命和进步,具有浓厚的政治彩。如红政权、红军、红娘子军等。然而,汉语中的"红"也具有贬义,但非主流意义。如在表达妒忌时用"眼红"、"红眼病"。但总体来说,汉语中"红"用于褒义的情况远多于贬义。
(二)日本文化中的"红"
日本传统的红,是具有两重或多重性格的。在日本民俗学中将红称为"赤不净",红代表血、大火,属于禁忌的颜。《古事记》中记载:"红是一种可怕的颜",是"带有死亡彩的颜"。在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之前,赤作为污秽之,不能用于装饰神社、宫殿以及民宅。
另一方面,与中国一样,在日本人们也认为红具有神圣之力,可以除恶避邪,保佑平安。如日本渔民出海前习惯在渔船上涂上红土,渔民穿红内衣,以祈祷出海安全;士兵出征时也有系红腰带、穿红内衣的习惯,以求征途平安。在日本人们还认为红可以防病治病,如给患天花的人穿红衣服、挂红蚊帐、吃红豆饭或红加吉鱼等,被称为"红疗法"。
另外,在平安时代的日本,受到古代中国的影响,红也成为权势的一种象征。以天皇的玉玺为首,红代表了朝廷的权威。在武家社会,红"朱印状"成为代表将军至高地位及权力的保障。古代日本人使用的"朱印"是从中国传来的,同中国一样,象征权势与地位。
然而,9世纪后期,由于财政赤字,右大臣菅原道真废止了耗资巨大的遣唐使。自此日本文化从模仿开始,逐渐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红渐渐不再流行。
由此可知,中日文化中的"红"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红多象征幸福、吉祥、喜庆、忠诚、革命与进步等含义,具有褒义彩。它显示出的庄重、大气、尊贵、雍容,正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相对于中国的"红",日本的"红"就没有那么多喜庆的彩,在日本传统节日里,街头也很难见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景象。
二、中日文化中的"白"
白是中日两国人民崇尚的颜之一,因白与白云、白雪、白玉同,自古以来人们常用白来象征高洁、明亮、素雅、纯洁等。如汉语中有洁白如玉、白玉无瑕、阳春白雪等;日语中有清廉洁白、纯粹洁白等。
(一)中国文化中的"白"
自古以来,白是纯洁、完美的象征,"洁白无瑕"既形容物的纯净,也形容人的心灵纯洁。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此处的"白"象征着正义、善良和光明。人们还往往把"白"与"雪"、"玉"等连用,如"洁白无瑕"比喻十全十美,"白皙"、"白嫩"、"白里透红"等常用来形容女子皮肤白皙。
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红相反,白是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白是枯竭而无血、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设白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白是平民的颜,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从汉代到唐代,普通老百姓着白衣服,故把普通老百姓称为"白衣",把没有功名的人称为"白丁"、"白身"等。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白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白旗"、"白区";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
颜的意义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同时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白脸"。
(二)日本文化中的"白"
对日本人来说,白是朴素、优雅的象征,含义丰富,是日本民族心中美丽的旋律,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尊崇。日本传统美意识的核心"雪月花",是日本人自然观的基础,这与日本人对白的喜爱也有直接联系。雪和月是白,同时日本人认为白的花最好看。日本的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旗面即为白,一轮红日居中,寓意太阳神创造了日本美丽的国土并孕育世间万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另外,日语中"白眉"代表众多人中最优秀者;"白星"为胜利的符号;日本国会中的赞成票则叫做"白票"。
在古代日本,"白"不仅象征神圣、纯洁、善良与和平,人们甚至认为白拥有超能力和灵性。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进贡给神的东西非白不可。叶渭渠和唐月梅认为,"日本人传统的神教道信仰当中,所有带有颜的东西都是不干净的,只有白才是圣洁的颜"。神教道尊崇白,并且将白看作神与人相连的彩。日本传统建筑诸如神社、寺庙等并未如中国寺庙那样使用鲜红的颜,而是尽量采用原木建造房屋,利用原木固有的颜。且"神路"也
是用白砂铺就,石灯笼外面贴上白纸,神主也要穿白的衣服。另外,日本古典名著中贵族美人几乎都是浓施白粉;奈良时代的"养老衣服令"中规定白为天子服,象征着高雅和神圣;武士的服装也是以白作为基调,作为精神的象征。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日本传统的神前婚礼,新娘浓施白粉化妆,身着"白无垢"(即里外均无染,通身为素白的颜)的和服,象征着纯洁无瑕,给人一种不染一物的清净感和虔诚感。这与"神前婚礼"的严肃感十分相称。因此在日本,结婚这种值得庆贺的日子里白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白还带有"吉祥"的含义。而新郎则身着黑正装,胸前别着白花。更为有趣的是所有的男性客人都身着黑的西装系白领带。日式婚礼在黑白调中进行,与中国婚礼的喜庆红形成鲜明对比。中日彩文化之差异此处可见一斑。另外,日本歌舞伎中"白脸"是好人,"红脸"则是坏人,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脸谱正好相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中日两国都将白视为"纯洁"的象征。然而,在中国白多是一种禁忌,象征不祥,令人生畏。然而,较之红日本人更为崇尚白。在日本白是一种神圣的颜,是神灵与人间沟通的桥梁,与神的存在有着极深的渊源。不仅如此,中国一般将红和白作为两种对立的颜,如将结婚等喜庆事儿称作"红事儿",把丧事称作"白事儿
",并有"红白事儿"之说。然而,在日本不仅没有把红和白对立起来,反而常常将两种颜结合起来,如日本红白相间的贺喜红包,神社巫女身着的白衣红裙,新年的"红白歌会"等。将"神圣之白"和"生命之赤"结合起来,象征神赐予的宝贵生命和永久幸福。
结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彩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关于同一彩具有的文化象征意义,两国既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对不同彩的崇拜和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中华民族热情奔放、大气豪迈、雍容华贵,正如人们崇尚的热烈的红一样;而日本人的内敛、谦和、细腻、冷静就像淡雅的白一样,塑造着日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