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观后感 1500字
《流浪地球》的开篇是学生在读朱自清的《春》,所以实在不知道该写什么标题的我就用了一个1997年黄金时代同类型的标题。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集体主义的,但是《流浪》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当吴京意识到莫斯AI叛逃之后,其他舱门出现了几次爆炸,说明也有着其他人想要阻止莫斯。
当刘启启动了赤道点火之后,也有其他装置点燃。
当杭州救援队失败之后,一段段好消息传来。
当不同国种的人一点推动点火装置的时候。
这些都会给我带来力量感。
美国的科幻总是浓浓的个人英雄主义,似乎没有主人公地球就必定毁灭,而《流浪》中无数细节在告诉人们:英雄不止一个,历史是集体推动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全球依旧逼事不断,个人英雄主义的认知方式可能有影响。
个人主义的英雄需要冲突与拯救证明自我价值,
集体主义的团结就是力量需要合作与理解才能创造奇迹。
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到集体主义价值观,开始向全世界输出而获得认可。
再说说男主和女主。
男主似乎有点中二,为了个啥你的决定害死了我的妈妈,你欺骗了我,根本看不到星星,就要离开地下,去往地表受冻。
我看来,刘启并不是中二,就是比较难理解。
我曾多次强烈推荐过《英雄志》这本书,里面在最后的部分,卢云在水中领悟正十七回到京城,多次只是远远的看顾家小,而不敢相认,当时我觉得卢云迂腐。
后来我明白,当你真的在意某一个人的时候,因为时间或者事件让你感受到你对对方可能是个麻烦的时候,你是害怕被他看到的。
你可能会一次次想象和对方相见的场景,但是真的相见的时候,你会莫名其妙的害怕,想要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远远的看对方一眼就好。
你害怕,对方对你失望。
所以刘启不是中二,是在逃跑。
吴京这父亲也是有点的,什么看着天空数星星,数到三就是我。
地下看不到天空的,而且停止了自转的地球,有一面是永夜,不能住人的,有一面是永昼,天天只能看太阳,哪来星星。
所以这孩子对父亲有点隔阂也是应该,说好了做我的星星,啥都看不到。
自己占用了母亲的名额带来的自罪感,父亲的不靠谱,常年不联系的陌生感,无时无刻的想念,这些连在一起,在父亲即将回来时候的逃离,是很合理的。
女主为什么要去地面一直没说明,看起来就有点中二似乎是为了好奇,这部分有点省略,女主是想去看一下自己父母的尸体,救援小队队长死命要去杭州也是因为自己的家人尸体在那里。
家是由人构成的,即使是尸体,也是家的组成部分。
所以这部片子对家的解读还是到位的。
见了不少从小家庭感缺失的孩子,一直在寻着家的感觉,祝愿你们早点到属于自己的家人,早点成为别人的家人。
既然扯到家了,也强行心理学一下吧。
中国因为经济转型,家庭为了社会进步牺牲很多,主要格局是:
缺席的父亲,控制型的母亲,自我封闭的孩子。
这种状态下,三个人的家庭体验感都很糟糕,处于一种匮乏状态,因为体内能量的匮乏,就不愿意付出,总是试探性索取,最终导致大家都对家庭无感。
一个较好的状态是:被尊重的父亲,被宠爱的母亲,被接纳的孩子。
在任何场面下,父亲都需要被尊重,如果一个男人被尊重感缺失了,他是无法成为一家之主的。
当他无法以一家之主的角要求自己之后,他就会进入自闭状态,变得看起来很幼稚和不上进。
所以,再优秀的男人妈宝和入赘之后基本上难堪大任。
女人这东西,当她处于被宠爱状态下时,能爆发出惊人的付出欲。
一个家庭里面付出最多的一定是女人,从家务到分娩,这些事情都是特别让人烦躁的,丈夫对妻子的宠爱,会滋养妻子对孩子的耐心,对丈夫的尊重。
女人是情绪很高的物种,体内各种激素多的可怕,再加上定期来的月经,唯有宠爱,才能让女人有力量镇压体内诸魔。
教育孩子这事特别难,因为你看到的是最初的自己,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被压抑的过程,所男人塞进去是什么感觉
以家长是特别难以忍受孩子的缺点的。
父亲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因为他真的崇拜你。
母亲对孩子多一点温柔,因为他真的依赖你。
教育孩子,从来不需要刻意,什么道德啊,规矩啊,强行塞不进去,当他有一天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感,他自然学会了照顾别人的感受,我们之所以约束自己,只因为珍惜。
所以,教育孩子有一个捷径:多沟通,教会孩子理解你。
还有记住一条铁律,这样家庭才能运转正常:妻子对丈夫的尊重,一定是丈夫用对妻子的宠爱换回来的,丈夫对妻子的宠爱,一定是妻子对丈夫的尊重换回来的,父母对孩子的接纳,一定是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换回来的。
爱是无条件的,但是相处模式:必须是有条件的。
如果单向,家庭会很不稳定。
拥有了完整的家人,其实住什么房子,是否优秀,幸福感都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