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ASIC LEVEL基层
194
与时俱进方能创优创新——浅谈县级广播电台对农栏目的发展
蔡晓静
(作者单位:瑞安市广播电视台)
摘 要:县级广播电台的对农栏目该如何创新发展是当前广电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一直在县级广播电台从事对农栏目的采编播工作。基于瑞安广播电台对农栏目的发展历程,总结一些经验和有益探索,分析其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县级广播对农栏目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县级广播对农栏目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台;对农栏目;发展
2001年,瑞安4家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这是瑞安最早的一批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到2005年末,瑞安已成立各类农民合作社59家(其中登记注册54家),入社社员2 277户。主要有林特产业、畜禽养殖业、海水产品养殖业、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等。基本上每类特产品或主导产业都有相应的农民专业生产
合作社。对农宣传是县级广播电视台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当时瑞安农业的发展速度让瑞安广播电台的对农栏目《田园交响曲》跟不上节奏。2009年,对农栏目《田园交响曲》改版为《乡土乡音》,瑞安广播电台“对农广播频率”也正式开播,调频91.0的对农栏目《乡土乡音》在对农广播频率播出方言版。从单方面的输送信息到多元互动,从“一年四季歌”到“走出三农话三农”。至今,瑞安广播电台的这档对农主打栏目已经十个年度获得浙江省政府优秀对农栏目奖,并多次在浙江省广播电视政府奖广播对农栏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位列全省对农节目服务工程考核县级台第一名。笔者作为该栏目的采编播主创人员,二十多年一路走来见证了一家县级广播电台的对农广播栏目成长,亲历了《乡土乡音》的发展创优历程。本文基于瑞安广播电台对农栏目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探讨对策,以此探寻县级广播电台对农栏目的发展之路,以更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日益发展的创新需求。1 准确定位——办好对农栏目的前提
20世纪90年代,瑞安广播电台的对农栏目《田园交响曲》,每天早上六点半向农民朋友们播报当天天气、国家以及省市的对农政策、播读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撰写的当前农事指导、农技知识普及等。其节目
宗旨是“广播讲在季节前,农民用在季节中”,虽然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仅仅只是单方面的输送信息,可在那个时候对于农民朋友来讲是非常实用的广播节目,深受农民喜爱。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瑞安的农业农村迅速发展,我们发现农民对于信息交流的迫切需求。瑞安广播电台原有对农栏目的节奏已经和瑞安的农业发展速度不相匹配。1999年对农栏目改版,在节目中增加了本
地的对农新闻内容,还增加了一个小版块“农民信箱”,发布农民的供求信息,搭建农业技术沟通桥梁。紧接着,瑞安的农业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过程中,瑞安广播电台从广播电视节目的“三贴近”出发,对农栏目《田园交响曲》又一次进行改版,播出时间从早上六点半改为晚上六点半,栏目名称改为《乡土乡音》。节目针对农村一些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宣传报道,通过这些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开阔农民的思想,对瑞安当时的农村农民起到了引导和激励作用。这一时期该节目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关注本土典型,加强对农服务”。
瑞安广播电台对农栏目发展的分水岭在2009年。之前,尽管节目多次改版,定下“气象+农事+新闻资讯+农民信箱”的版块格局,但还是没有根本改变“报纸有声版”的编播模式。2009年之后,栏目再次改版,《乡土乡音》跳出过去传统对农栏目的小农业内容框架,把节目定位在涵盖三农的热点难点话题、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日常等方面。此时,节目宗旨是“服务三农,沟通城乡,植根乡土,传递乡音”。
一直以来,瑞安广播电视台对广播电视对农栏目
有着清晰的定位。秉承“一切为了三农”的优良传统,立足“三农”,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栏目多次改版升级,始终瞄准“三农”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其成为一档集新闻性、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对农栏目。《乡土乡音》深受农民朋友喜爱。
2 练好内功——办好对农栏目的关键所在
2.1 对农栏目的主持从改变主持语态开始
早期的广播电视对农栏目,主持人的播音往往照本宣科,只是把手头的稿件无差错地播完。“我说我的,你听你的。至于你有没有听进去,是不是听明白了,我就不关心了”,这种语言状态有意无意地疏远了与受众平等的关系,失去了为受众服务的真诚态度,与受众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距离感。原中央台主持人崔永元是一位极具平民意识的主持人,他主持的节目里基本没有深奥难懂的辞藻和大道理。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吸引了很多受众,大家就是愿意听他说话,也愿意向他倾诉,无形中产生了一种信任。当然,要建立这种信任不仅仅是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就能做到的。对农栏目的主持人必须要懂点基本业务,不能是个五谷不分的“农业小白”。一些关键的农时农事必须清楚,农业专业术语等必须有所了解。要做一个善于学习,愿意学习的主持人。
2.2 对农栏目的编辑从受众心理入手
语言从来都是广播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口语表达是实现节目传播目的、提高节目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功夫在诗外,事先充分的稿件编辑是关键。对农栏目的稿件该如何既围绕当前宣传主题,又让农民爱听?如何把专业枯燥的语言说得生动易懂?如何挖掘行业带头人,不讲大道理也能让咱村里人都乐于关注和学习?这些都需要编辑从文字上下功夫。此外,栏目内容每期的编排也需要精心安排。编辑换位思考,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讲农民喜闻乐见的,解农民忧愁烦恼的。紧密结合当前农民的新需求和“三农”发展的新特点,在节目中呈现更多浓郁的乡土气息。
用精心编排的栏目内容,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让农民对栏目产生信任。这种改变让瑞安广播电台的《乡土乡音》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农民听众。此外,让受众牢牢锁定《乡土乡音》的还有该栏目的特报道,瑞安广播电台从2009年开始就注重记者的“现场口述”报道,这在当时的县级台是极少见的,可谓是一个极为有益的尝试。
穿越火线怎么进不去2.3 记者采访从增加现场口述报道开始
瑞安广播电台对农栏目的第一篇现场口述报道是记者前往瑞安汀田一家特种养殖厂采访鳄鱼的人工养殖。记者就站在鳄鱼养殖池边上,伴随着声声的鳄鱼叫声开始了现场口述报道。鳄鱼养殖场馆里记者的人声有一种特有的空旷感,加上鳄鱼的叫声为背景,马上就营造出了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种利用报道现场的环境音既能丰富广播的声音,尽可能地增强受众的现场感,更能让听众脑海中产生“情景再现”。这期节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迅速快捷,鲜活生动,现场感强,正是广播优势的最好体现,于是,我们就决定尽可能多地采用这种写实的报道手法。
当然,现场口述报道的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锻炼培养。瑞安广播电台的《乡土乡音》为日播栏目,每周一到五播出。栏目两位记者加上主持人,每人隔一两天就要下乡做一期口述报道。难免会出现对现场的把控能力不够的情况,刚开始时我们会把部分现场口述进行后期再制作和修改。修改方式就是后期复盘现场,重新模拟现场,再次口述,这需要记
者带回足够的现场环境音效,以及当时对现场的细致观察描述。如2010年《乡土乡音》栏目在送省参评节目里有一期高楼东方明珠杨梅合作社《杨梅“气调冷库”成功应用》的现场报道。当时,这种杨梅的储存方法是第一次尝试,因而备受关注和期待,吸引了很多农户和媒体的关注。《乡土乡音》的栏目记者在现场看到杨梅从冷库拿出来的时候,开始对冷冻杨梅的外观和新鲜杨梅的外观进行了对比描述,非常直观。但当时现场音噪比较大,播出效果很一般,而且记者的描述有点累赘,所以后期编辑时在记者带回的一个多小时的现场音效里进行再次剪辑,重新做了模拟现场报道。这里,我们不讨论这种做法到底是不是“真现场”,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能极大的锻炼记者的口述能力。2010年,我们的对农送评节目就是这期《杨梅“气调冷库”成功应用》。这期节目,记者的口述报道语言自然生动,现场感好,受到了专家评委的肯定[1]。
广播记者做好现场口述报道,需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记者不仅要会“看”、会“说”,还要善于捕捉现场的声音,把现场尽可能地呈现在听众“眼前”。对一个题材多维呈现,一篇好的口述报道能给听众带来很强的感官冲击。这是单靠语言无法一下子同时表达出来的。如2011年《乡土乡音》栏目在送省参评节目中的《记者关注》版块,栏目记者也是采用现场口述的形式。当时的情况是有农民通过热线反映自己种植的杨梅树遭受隔壁不锈钢厂废气污染。对于现场报道来说,这个题材在音响的典型性上是有欠缺的。可
195
▲THE BASIC LEVEL 基层
196是,记者在这一段,采用边走边说的形式,因为爬山而导致不稳定的气息,声音因现场移动的变化,很好地表现出了现场的音效氛围。且记者一开口就毫无赘言,描述准确流畅,细节到位:“听众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陈师傅所说的不锈钢厂门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距离工厂大概4、5米左右的高山上,种满了杨梅树,这就是陈师傅和其他村民的杨梅种植基地,我们先上山去看看。(步行往山上去的现场音)杨梅树上有些黄黄的,树皮也有些脱落,有些树叶确实是枯了、掉了。”现场画面马上就在听者脑海中明晰起来,犹如亲临。一个记者就是一条线,用“口述报道”的形式把现场的各个元素串接起来。开头说什么,结尾怎么说,中间需要哪些要素,需不需要现场细节描述等,记者都了然于胸,情绪上也更把控自如,显得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这是一种质的飞跃。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栏目记者的现场口述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自2009年改版至今,《乡土乡音》不断完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对新闻信息和科技文化知识等的需求。栏目主持人、记者走出直播室深入农村田头,做现场报道或与直播室主持人现场连线,对农民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内容方面,从生产服务拓宽到生产、生活和农村面貌、农村管理全方位,体现出节目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的理念。在节目形式方面,对农节目采用口语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把节目内容信息生动地传达给农民听众。3 通畅沟通渠道——办好对农栏目的有力支撑瑞安广播电台一直与当地的农业农村局联系紧密。《乡土乡音》栏目与农口部门各个技术科室建立了技术支撑联络网,日常节目中有着很好的协作关系。栏目对“三农”热点进行及时的策划报道,确保节目内容生产能够呼应“三农”发展大局,而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热线相关问题及时有效回应解决,切实高效服务“三农”。2011年《乡土乡音》
栏目在送省参评节目中的《记者关注》版块,就是对一个农民热线的调查反馈。潮基乡的陈师傅通过热线反映自己种植的杨梅树遭受隔壁不锈钢厂的废气污染。《乡土乡音》栏目记者联系了市农业局专家一起去现场查勘[2]。现场事实清晰明了,问题当场就解决了。这得益于日常节目良好的网络沟通体系。植保专家、农机专家、畜牧养殖达人、行业领头人、农二代、村官以及各个合作社的农户和瑞安广播电台《乡土乡音》都有很好的沟通和配合,栏目组也因此从中获得了丰富的采访素材。这是对农栏目能深深根植于乡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 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是对农栏目的根本
在节目内容上,瑞安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农栏目《乡土乡音》这几年一直紧跟上级宣传重点。如农村金融改革、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电商创业、“机器换人”、乡村旅游发展等。不仅关注城乡统筹发展,还紧抓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问题、新变革等宣传重点。
是对农节目,就要符合农民的需求,要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当前政策来制定节目内容,使农民通过收听收看节目能够有所收获。对农栏目的主持风格、编辑方式、播出形式都在不断更新,从《田园交响曲》到前《乡土乡音》乃至后《乡土乡音》瑞安对农栏目历经数次改版调整,与时俱进是万能法则。
最近五年,瑞安广播电台的对农栏目发展一直比较稳定。但逆水行舟,近一两年略显后劲不足。在当前的媒体融合背景下,瑞安的对农栏目还有再往前进一步的空间,如可以尝试新的形式。变录播为直播,
注重传播方式的创新采用音频视频双直播。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广播传播快速便捷的优势,新媒体平台也能充分拓展辐射,进一步挖掘互动效果。如在注重栏目可听性的同时再突出思想性。多尝试调查性报道,让节目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5 结语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对农栏目应服务于“三农”,以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为主要目标,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在抓牢本地特的同时,跟紧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让对农栏目显得更有活力、更具引导力,进而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参考文献:
[1]徐红晓.融媒时代对农广播创新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8):98-100.
[2]毛洲英.新形势下广播对农节目如何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7):93-95.
作者简介:蔡晓静(1974—),女,汉族,浙江瑞安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广播节目采编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