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秉瑞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6期
刘秉瑞/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刘秉瑞(1995—),男,汉,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发展与建设。
摘 要:社区公共服务与人们生活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服务功能,对建设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意义重大。志愿服务是非营利性质的,充分体现社会大众的爱心,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而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效能。本文以南京社区为实例,分析该社区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解决,即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技能;丰富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增加志愿服务的乐趣。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南京社区
南京有几个区 社区志愿服务即个人以及社会组织自愿在工作之余尽自己的全力去为社区做出一些无偿的服务和帮助。
随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体自愿加入到志愿服务中,这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当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面临诸多问题,这也影响到了志愿服务的效能,因此,各地区的社区必须结合实际服务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改进现有的社区服务模式,打造一支综合素养高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全面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
一、南京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南京社区位于南京江陵区,辖区总面积达到3.16km2,其中,有6.2万户籍人口,7.4万常住人口,1.5万流动人口。通过查阅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10月31日,社区共有12315人社区志愿者注册,所占比例约为20%,社会组织总共有156支。与街道办进行深入沟通后,社区大约有900名核心志愿者,频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大约有2 100人,相比志愿者注册的数量所占比例较低[1]。X社区志愿活动的开展情况也不太理想,其结构单一、服务意识整体较淡薄、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等,且志愿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巡逻治安、济贫扶困、助残敬老和整治环境,缺乏创新。
二、南京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所面临的困境
(一)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的结构比较单一
社区志愿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且在社会治安和民生稳定的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也是最近几年才发展比较迅速,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有关[2]。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也不断提升,会自发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然而,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口密度较大,每个社区都居住着很多数量的民众,实际参与志愿活动的人偏少,且普遍年龄较大,这就造成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的结构单一。首先,大多数志愿者是在朋友的带动下注册社区志愿者,但后期没有参与太多的志愿活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比较模糊,刚开始会参加一些志愿活动,随着热情逐渐褪去,后期就很少参与。其次,志愿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偏低,社区的老年志愿者偏多,基本都是原有居民,熟悉社区的环境,但精力和文化水平相对有限,经常出现“有心无力”的情况。再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在职人数量较少。在职人士偏年轻化,学习能力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但迫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能够持续性地做志愿服务的人非常有限。
(二)社区志愿服务意识整体较薄弱
社区的原有居民数量比外来人口要少,导致居民整体的志愿服务意识比较薄弱,加上该社区的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社区居民并不太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社会价值,只是停留在最表层的认知[3]。大部分外来人口在内心深处没有较强的归属感,始终觉得自己是“外人”,所以,对社区公共服
务建设也没有太高的责任意识,这就让他们缺乏足够的热情主动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同时,
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也缺乏深刻认识,很多时候,要求志愿者做超负荷的志愿活动,将他们当成免费劳动力,这会增加志愿者的工作负荷,更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反之,有些志愿者认为既然是无偿服务,就没必要倾尽全力,只需简单地应付即可,这就使志愿服务的质量较低。总结而言,造成社区居民服务意识薄弱的原因有三方面:志愿服务未形成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在快文化和重生活压力的影响下,人们过于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没有传承助人为乐、济困扶危的优良传统;校园教育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涉及较少,也没有组织学生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社区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方法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部分领导会强制要求志愿者去做活动,类似发布行政指令的形式,这会让很多志愿者非常反感,很难享受到为他们服务的快乐,体会不到服务的价值[4]。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当前,社区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在志愿者宣传、招聘、行程安排、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都比较欠缺,甚至很多时候让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只完成部门布置的任务,没有真正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很多志愿者都是初次参与志愿活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内容,在活动前和活动后也没有及时培训,让他们的服务技能都较低。此外,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流动性较大,特别是核心志愿者严重流失[5]。其次,没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虽然志愿服务是自愿的、无偿的,但缺乏有效的激励也会逐步打消志愿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不能长时间坚持参与志愿活动。通常情况下,都是给志愿者下发志愿者证书,且每参加一次就盖一个章,也没有其他
激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很多时候都是追求一种精神欣慰,社区管理者就忽视了激励的作用。激励机制也是建立在评估机制基础上的,但缺乏对每次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个人评估,志愿者的个人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
三、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
如今,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且信息传播速度快,社区管理者自身要提高志愿服务意识,积极学习地区成功经验,并结合本社区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在社区公告墙上可以粘贴告示,介绍志愿服务工作的概念、内容和社会价值,从而深化居民对社会志愿服务的认识[6]。其次,要大力宣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让居民能够体会到志愿服务的快乐。再次,通过互联网渠道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主要的目标体是年轻人和在职人士,可以通过社区、微博、抖音等渠道,让更多居民了解本社区的志愿服务现状。通过以上方式提升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快速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并优化志愿服务队伍结构。
(二)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技能
社区志愿者服务总队要根据志愿队伍的服务能力,开展针对性培训。在参与志愿活动前,要对志愿者
进行培训,一方面要针对本次志愿活动培训基本的服务技巧,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培训,提醒志愿者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在活动后针对志愿者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再次培训,引导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为下次提供最优质的志愿服务活动奠定基础。此外,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社区志愿服务中,领队要观察志愿者的表现,对于服务态度好、用心付出的志愿者要进行精神奖励,比如:在社区公告栏粘贴“优秀志愿者”的公告[7]。当然,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表现较差的志愿者,要进行有效沟通,充分肯定他们的服务态度,委婉地告知他们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每次志愿活动。
(三)丰富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增加志愿服务的乐趣
由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志愿者从中感受不到乐趣,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鉴于此,社区志愿服务总队要不断挖掘本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包括关爱空巢老人、拜访敬老院、帮扶残疾人等救残扶老活动,春节送春联、节日文艺义演、社区老人演唱团等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卫生大扫除、节约水电等环境保护活动。虽然活动内容一样,但形式必须丰富多彩,能够让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感情。志愿者在丰富的志愿活动中就能获取快乐,以后也会频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四、总结
社区志愿服务是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社区管理者必须积极学习先进的志愿服务知识,并组建高素质的志愿服务队伍,健全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全面提高社区志愿服务质量,让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无私的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春华.政府推行背景下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9):211-213.
[2]杨小云.论治理视域中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2-75.
[3]陈晓春,钱炜.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3):35-40.
[4]谢宇.社会工作介入志愿服务:能力与需求的框架[J].学术研究,2018(8):76-82.
[5]汪振.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制探析:基于社区认同的视角[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53-56.
[6]陈伟东,吴岚波.困境与治理: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47-55.
[7]钱蔚.我国社区志愿服务面临困境与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8(16):232-23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