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区古琴音乐流变考
作者:张思琦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9
        要:古琴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淮安地区古琴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古琴音乐发展史的梳理,从而探究淮安古琴艺术在不同时期的传承情况及历史价值,以期对淮安地区古琴音乐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淮安地区 古琴艺术 琴派考辨
        古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既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抒发心绪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处江苏的淮安是一座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此地琴人博采众长,潜心向学,且融合其它琴派之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所具有的学术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淮安古琴发展史的梳理,探寻该地古琴音乐的传承脉络及历史渊源。
        一、淮安地区古琴师承考辨
        古城淮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诸多古琴名家诞生于此。淮安地区古琴音乐独具风格,与广陵琴派、金陵琴派等流派联系紧密,代表琴人有乔子衡、杨子镛、夏一峰、凌其阵等人,他们都在中国古琴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古琴艺术在近现代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淮安地区古琴艺术的第一代传承人可追溯至琴家乔子衡之母。琴家凌其阵在其《淮阳琴派》一文中写道:“……始见乔氏所传原谱。其谱中用退吟退猱等指法,节奏曲折,颇类中州琴操。”[1]由此可见乔母的琴风或许与中州一带有着一定的关联,进而也对淮安地区之后的琴风发展与传承有着一定的影响。清同治、光绪年间的淮安琴家乔子衡与弟乔子安年少时师从母亲学习古琴,为淮安地区古琴艺术的第二代传承人。其中以乔子衡的影响更为深远,凌其阵《淮阳琴派》一文较为详细的记载了乔子衡教琴的过程:学琴之家在学琴前先备茗点款待,然后学琴。琴课完毕,以学费和所剩糕点,尽数交其所侍琴弟子携归……”[2]乔子衡对待学生认真悉心,培养了诸多优秀的琴人,其中的杰出代表有许老太、杨子镛和释空尘等。其中许老太语焉不详,释空尘一般视为广陵琴派琴家,故淮安地区古琴第三代传人以杨子镛为代表。他较为完整的继承了乔氏一脉的琴风,且吸取众家之长,融入自身丰富的情感体会,加之富有创新性的技巧,演奏极具表现力。杨子镛擅弹《大学之道》、《秋塞吟》
、《平沙落雁》等,为淮安地区古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杨子镛所传第四代中有夏一峰、凌其阵及叶名珮等。《淮阳琴派》一文中记载:夏一峰所传琴操,已由杨荫浏先生记谱,刊入《古琴曲汇编》第一集中,其中《良宵引》、《平沙落雁》、《渔樵问答》为乔家原谱本。夏一峰所弹《良宵引》的节奏得自乔子衡的另一女弟子许(徐)老太太,与其他琴谱中《良宵引》的节奏迥然不同。”[3]由此可见夏一峰与乔氏一脉的师承脉络及其对乔氏琴风保留之完整。凌其阵先生回忆杨子镛老师曾说道:今日夏一峰弹琴的功夫较我为深”[4],由此看来也不无道理。夏一峰所教学生有四十余人,然而受当时的环境影响及其它种种原因,几乎没有能够继承乔氏原有琴风的人,可以说夏一峰是淮阳派最后的琴人[5]
        淮安地区四代传人师承脉络清晰,其中诸如乔子衡、杨子镛、夏一峰等琴人对淮安地区古琴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更在中国古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激励着后世淮安琴人们不断进取,传承着他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二、淮安地区古琴流派考辨
        关于淮安地区古琴的流派之说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的,目前主要有淮阳琴派淮安琴派这两种名称。淮阳琴派一说可见凌其阵《淮阳琴派》一文,文章首句写道:南京有几个区淮阳琴派
之说,未见诸书。一九三二年,余在上海侍淮安老琴家杨子镛起鹏先生琴席时,始闻其说。”[6]然而并无相关例证能够说明淮阳琴派这一名称的由来。严晓星的文章《此是乔家正始音——“淮阳琴派史料再考察》是关于淮安地区淮阳琴派相关史料的探究,对乔氏一脉及其传人进行梳理。严晓星在其文中借用了凌其阵《淮阳琴派》一文的成说,故而也沿用了淮陽琴派一说。且文中对甘涛《淮安琴派夏一峰》一文的标题提出异议,认为甘涛直接将淮阳琴派改成淮安琴派是稍欠严谨的。另有叶占鳌、张国昌的《淮安琴派浅考》一文,文中认为淮阳是因口述误传而导致以讹传讹,实则应是淮安琴派
        笔者认为淮安地区的古琴流派之说仍有待考证。首先,一个琴派的产生必然有其清晰明确的师承关系。纵观淮安地区的古琴发展历程,唯有乔氏一脉及其传人的四代师承关系,且其第一代传人乔子衡之母师承何人我们不得而知,且至夏一峰之后便再无其他清晰的师承脉络,或者可以说夏一峰之后的琴人已经另具琴风,并没有继承乔氏一脉的风貌。其次,传谱也是一个琴派应具备的要素之一。乔氏一脉及其传人都未有传谱,只有刘鹗所辑《十一弦馆琴谱》流传于世,且不论刘鹗本身是否属于淮安地区某个琴派,就琴谱本身而言所收录的曲目也并不具有代表性。也许淮安地区历史上的琴派可以视为扬州广陵琴派的一个分支,又或许的确是自成一派,这依然是有待考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乔子衡、杨子镛、夏一峰、
凌其阵等人为代表的淮安琴人对该地区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三、结语
        如今,通过淮安琴人们的不懈努力,淮安地区古琴艺术的发展不断壮大。淮安琴人李家祥师承广陵,他延续了山阳琴派与广陵琴派的历史渊源,创办了山阳琴社,并成立淮安市古琴学会,开设诸多古琴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公益讲座、雅集、古琴艺术进校园等,各地琴友慕名而来,交流学习,使古琴艺术成为淮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音乐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及积淀,它不应在历史的潮流中被埋没。对淮安古琴音乐文化的研究,意义不仅体现在音乐文化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理应被更多的当代琴家与学者传承发扬下去。
        注释
        [1][2][3][6] 凌其阵.学琴札记(二则) [J].音乐生活.198411):25.
        [4] 甘涛.淮安琴派夏一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003):52.
        [5] 严晓星.此是乔家正始音——“淮阳琴派史料再考察[A].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11):178.
        作者简介:张思琦,温州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