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析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质量的若干因素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突发环境应急事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是探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质量管理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及对策。这些观点对提高应急监测质量,发挥预警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应急监测: 影响因素
引言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致使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恶性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是事件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测定出污染物的种类、浓度、范围、扩散速度危害程度,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正确决策争取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使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为善后处理处罚提供科学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以快速、准确、定性、定量、服务决策作为工作的重心和工作目标。
影响应急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基础数据库的完备程度、应急监测预案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的有效性、量值溯源的不间断性、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等。其中人员对技术规范等监测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计算机技术和仪器维护操作水平决定了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述的质量,是应急监测质量的根本保证;仪器设备维护保养、量值溯源和期间核查、方法确认等是保证应急监测质量的基础。把应急监测质量管理纳入现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从人员、仪器设备、方法比对、量值溯源、期间核查、基础数据库维护与升级等方面进行控制,及时发现、纠正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使应急监测过程能连续地保持在准确度受控范围内,才能保证应急监测的速度和质量,充分发挥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技术支持和预警作用。
一、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
环境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危害的严重性、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处理处置和恢复的艰巨性等特点,为保证应急监测的时效性,建立并不断更新基础信息库,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重点事故源的各类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数据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辖区内的危险源动态档案数据库,包括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储运、处理的单位名录,这些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种类、规模、位置等基本情况;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如有可能还可以建立辖区内的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便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评估对周围的影响。
2.应急监测技术咨询数据库,包含常见化学品和污染物的标识、理化性质、毒性、化学性质、防护措施、应急消解措施等;有关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使用信息;各类应急监测仪器和后勤器材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信息;应急处置(泄漏处理、消防措施、现场急救等)措施。
3. 环境应急专家库,应由在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地球化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制药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给排水工程、应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专家库建立后,专家们将通过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和参与环境应急日常业务咨询工作,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4. 建立环境应急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决策数据库,包含国家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
化工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管理制度,各类相关标准(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以便需要时调用。
5. 建立典型污染事故案例数据库,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典型污染事故案例分析和评估,为今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提供借鉴资料。
二、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当事故发生时,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人拿出一份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制定的应急监测预案,积极响应。其中包括各部门组织分工、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现场情况报告表等细节性文件,并且要求相关监测人员及一线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的应急作业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