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基因演讲稿(10篇)
回望历史,这“红基因”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和爱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托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传承红基因演讲稿(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承红基因演讲稿(篇1)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基因融入血脉,让红精神激发力量。”这句话令我感触极大。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传承红基因。
1927年10月,开辟了井冈山道路。他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政策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它的开辟也象征了光明。以瑞金为首的革命根据地的顺利开辟,也让我了解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让我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在1934年的遵义会议中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正是由于这次会议的召开,红军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试想没有这次会议的召开,我们也不可能拥有如今的和谐社会吧!
正是林则徐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也许才有了虎门销烟的胜利。正如周恩来总书记所说的“咱们爱咱们的民族,这是咱们自信心的源泉”。各个民族构成了国家这个整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要想带领人民把国家领向富强,人民对国家领导人的信任极为重要,而领导人也需要责任意识。
正如县委书记焦裕禄所说“饿死人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让老百姓吃饱错不到哪里去,天大的事我承担。”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让人民的过得更好,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由此可见,他对中国共产党认识极深,他的责任心也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心极为重要,对于天下的兴盛和灭亡,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孔繁森主动报名青藏工作,曾经为了居民的大骨节病,到近五千米的山顶去取水样,这何尝不是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红精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中学生力量虽然渺小,但只要我们一点一点积累,认真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争取将来成为祖国的人才,就能真正地让红基因融入我们的血液中。
传承红基因演讲稿(篇2)
犹记得电影中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景,忘不了小说中革命者不屈的话语,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惜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并留下昂贵的红革命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传承的。
那些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一个个献出生命,为国捐躯,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的精神也被后人传承着。那被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那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董存瑞,为了解放隆化城,与敌人同归于尽;那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道路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射口……这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事,不需要我们开做,但他们这种舍己为人,顾全大局的精神却需要我们去学习。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是大部分人都将这种红精神抛弃,甚至是遗忘。我们现在整日抱着电脑,手机,不是打游戏就是看小说,口里天天喊着口号,但却没有一点实际行动,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我们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却忘记了是谁给我们创造这么好的条件。现在,我们连自己该做的事都做不好,又何谈传承这种伟大的红精神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做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应该将这种红革命精神更好地在传承下去。只有我们足够强,那么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强。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在家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应努力学习,帮助同学,尊敬师长,在外则要尊重老人,多帮助弱势体。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党情国情,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真正让红基因融入血脉。
让我们踏着红足迹,传承红基因,与时代共命运,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传承红基因演讲稿(篇3)
红旗飘扬,天边的夕阳染红大地,放眼望去,一切被红笼罩着,大雁在空中展翅高飞,鸟儿徘徊在树旁,重复着欢快的乐曲,这每一处都是显得如此和谐自然,可欣赏这万物的同时,谁又曾想过,我们的今天,又是谁用生命换来的那些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今天,挥洒着鲜红的血液,可随着时间,有些人却把他们遗忘。做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不应该将这些渐渐遗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承红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何为红基因它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一种伟大的象征,它代表着光明,它让我们凝聚着力量,引领着我们走向那光明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将它传承下去,刻在骨头上,记在心里面。它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回忆起来,我曾记得在我儿时,躺在奶奶的怀抱里,耹听着那一个个令我热血沸腾的革命事迹,他们如同电影般,浮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是他们用那伟大的革命精神换来我们的今天,没有他们那挥洒的鲜血,就没有我们现在那满地的鲜花,没有他们的战火硝烟,就没有我们那甜美的空气。是他们,改写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是他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不要忘,也不能忘!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更要把红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在我成长的足迹
中,无数个红诗歌萦绕耳畔,”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精神不能灭!”红基因如同旗帜一般插在我心中,不管经历多少时间的冲刷,它都永远不会褪,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学习的灵魂,它永远不能被岁月埋没,而是应随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爬向最高处!
传承红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是这信念的继承者,在新时代中,更应该把这红教育传承下去,从小事做起,在学习中我们要努力认真,展现自我,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我,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多接受红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垒筑起坚强的精神基石。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未来的道路必定为我们铺满革命的辉煌!
传承红基因演讲稿(篇4)
红基因凝聚了力量,引领了未来,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永久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红基因的产生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心血,他们依靠“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坚定信念,不驰于空想,不于虚声,才为我们留下了令人热血沸腾的红基因。
每个人都有着来自父母给予我们的的不同基因,而红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给予我们每个中
国人共同的、永不消失、永不变异的基因。这个时代的我们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会面临数不尽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应该珍惜共产党留给我们的这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用红的激情去拥抱时代、拥抱事业、拥抱人生,让红的基因传承万代千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长征过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马宝玉、曹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个人,他们在作战时带的子弹打光了,就用山上的石头打击敌人,为了不被敌人侵略,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毁掉了支义无反顾的纵身跳下狼牙山。曹振林和宋学义在坠落时被树枝挡住保存了性命,而其他三人从此长眠狼牙山。这件事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誉为“狼牙山五壮土”,这也是伟大的红基因。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路走来,红基因一直在传承着。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在祖国欣欣向荣,高速发展的时刻,我们要刻苦学习,勇于拼搏,自强不息。幸福不会空降,梦想需要奋斗,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脚踏实地,努力奋斗。走在新的征途,不忘峥嵘岁月,争做时代新人。历史的车轮从
未停下“忆往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红基因让华夏儿女成为每个时代的传奇,在每个时代里的时代新人都传承了那传奇的红基因。
七一演讲稿 传承红基因演讲稿(篇5)
什么是红基因红基因就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良好的传统与伟大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特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强精神支柱。也是在青少年成长担当重任得精神之钙。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迫切需要青少年从红基因中汲取道德滋养和文化精髓。我还记得自1840年的战争,中国就此踏上了耻辱之路:一次次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一份份不平等的条约,中华民族背负了太多太多的伤痛,中华人民承受了太多太多苦难,可是谁可怜过那时的中国,不,没有,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出手相助,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看着中国差一点沦没……
但是!我们的党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即使中间同样遭受了严厉的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挺了过来,并带领着中华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
红基因就是追求,是勇于拼搏自疆不息;红精神就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这基因上激情燃烧,让生命之光花绽放,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作为新一代接班人,我们应该坚定从容的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中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中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除了创新,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之所以重视我们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
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