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谢灵运⼭⽔诗的特点
2019-04-26
摘要:南朝是中国诗史的重要时期。谢灵运是当时第⼀个⼤⼒创作⼭⽔诗的⼈,他的⼭⽔诗,⼤都出⾃他当永嘉太守,隐居故乡及出守内史临川时游览所作。他的诗今⽇可见到的有九⼗多⾸,其中⼭⽔诗的⽐例最⼤,其⼭⽔诗有三个特点:⼀是题⽬的内容基本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以及游览⽅式;⼆是诗歌的结构以“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展开;三是诗中对时间更替、季节变化有独特的表达。
关键词:谢灵运、;⼭⽔诗;特点
⼀、⼭⽔诗和谢灵运
⼭⽔诗的出现,不仅使⼭⽔成为独⽴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种题材,⽽且开启了南朝⼀代新的诗歌风貌。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景物,但那时的⼭⽔景物往往只是作为⽣活的衬景或⽐兴的媒介,⽽不是作为⼀种独⽴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完整的⼭⽔诗。西晋的左思《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的清⾳和美貌。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真正⼤⼒创作⼭⽔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了巨⼤的影响。他的诗⼤致分为
四类:即感怀诗、⼭⽔诗、佛理⽞理诗和应制应酬诗。《昭明⽂选》中共收录了谢灵运的三⼗⼀⾸诗,“游览”这⼀类诗歌中总共收录⼆⼗三⾸诗,其中有九⾸是谢灵运的⼭⽔诗,可见他⼭⽔诗的成就。
⼆、谢灵运⼭⽔诗题⽬的特点
描写山水的诗句在题⽬上标明游览的地点和游览⽅式的写作⽅法是谢灵运诗的⼀⼤特点,他的诗歌题⽬往往概括他登⼭临⽔的路线和⾏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样能使读者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情况,使读者能跟随作者⾝临其境的感受诗中的⼭⽔。
笔者所到的五⼗五⾸谢灵运的诗中只有九⾸不是以游览⽅式和游览之地命名的,如《昭明⽂选》中收录的《游⾚⽯进帆海》,从题⽬上就可以看出这⾸诗是诗⼈放⾈于⾚⽯的帆海中游览时所作。⼜如《于南⼭往北⼭经湖中瞻眺》“于”、“往”、“经”将游览过程叙说得⼗分具体。谢灵运《⼭居赋》注⽈:“⼤⼩巫湖,中隔⼀⼭。然往北⼭,经巫湖中过。”明乎此,就可以说:“康乐题便佳,有⼀种纪游笔致。”
(⼀)谢灵运⼭⽔诗的结构特点
关于“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模式,黄节⾸先论及谢灵运⼭⽔诗的结构:“⼤抵康乐之诗,⾸多叙事,继⾔景物,⽽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
谢灵运⼭⽔诗有⼀个⼤体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叙事,再写景物,最后抒情,如《于南⼭往北⼭经湖中瞻
眺》开头两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南称为阳,“阳崖”指指南⼭;⼭北称为阴,“阴峰”指北⼭,这是点出题⽬中的“于南⼭往北⼭”的地点,朝旦,是清晨;景落,是⽇暮,表明游览的时间,从南⼭出发是在清晨,抵达北⼭已是⽇暮了。接着,“舍⾈”⼆句说出“于南⼭往北⼭”经巫湖中过的具体情形,⽽且⼜照应“经湖中瞻眺”的题⽬中所交代的游览⽅式。这⼏句诗把时间、地点、游览⽅式都交待得很明确,显然在叙事。
“侧径”以下⼗⼆句,都是在写⾃然景物。在倚松远眺中,傍⼭伸展的⼩路狭窄深长,巫湖碧波环绕陆洲,⽔天⼀⾊,空明莹澈。俯⾝下视,是枝叶纷披的⾼⼤乔⽊;仰⾸聆听,是从远处传来的⼤壑⽔声。“⽯横⽔分流,林密蹊绝踪”,仍然是视⼒所及的景物。“解作”⼆句,试图探求万物滋⽣的奥秘。“解作”即“⾬后”之意,语出《周易》解卦,彖⽈:“天地解⽽雷⾬作,雷⾬作⽽百果草⽊皆甲坼。”其⼤意是:天地解缓,雷⾬乃作。雷⾬既作,百果草⽊皆孚甲开坼,莫不复苏。“竟何感”,是诗⼈的⾃问,也是诗⼈的思索。“升长”句,写草⽊的欣欣向荣,也是诗⼈的领悟所得。“升长”,代指草⽊。“丰容”,茂盛之状。这⾥“解作”句,将易经嵌⼊景物描写之中,是谢灵运的⼀⼤创造。⽵⼦开始换上了绿装,春初的⽔中嫩蒲绽出了⽑茸茸的紫花。这是写草⽊的蓬勃⽣机。海鸥在春天的湖岸边嬉戏,“海鸥戏春岸”的海鸥是灵动的,是带⾛了冬的寒冷,带来了春的⽣机与温暖的。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是写禽鸟的⾃在逍遥。这四句读之但觉春⾊融和。
最后四句是作者抒情,看到眼前的⾃然美景,即使⾃⼰孤⽣⼀⼈离开⼈隐居也不会觉得可惜,只是没
有⼈与他有共同的情趣同⼼游览,虽有随从在旁却感觉是独⾃游览,⾯对这美丽的⾃然⼭⽔,要⽤⼼去读懂⼭⽔中的真善美,诗⼈要寻的是这样的共鸣者,但留在⼭⽔间的只有诗⼈的感叹内⼼的孤独。
正如谢灵运⼭⽔诗中的春、夏、秋、冬都表现出了⼀种欣欣向荣的⽓象,诗中尽管也有荒林、哀禽、霜露、落花等,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并不显⽰出哀戚伤感,其中的⽓氛仍是活跃的。在如此景物的描摹后,谢灵运往往抒发的却是愤懑忧郁之后的淡泊⼼情。
(⼆)谢灵运⼭⽔诗中对于时间更替、季节变化的独特表达
谢灵运对于节令时序的演变,具有⼀种特殊的艺术敏感,他善于捕捉那些特征性鲜明的物象,准确地再现这种演变推移,他诗中的⼭⽔草⽊鱼⾍,⽆不处在节令时序的演变推移之中,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谢灵运的诗基本上每⾸都有⼭⽔,但是都不相同,不只是时空各异,视⾓也在不断变换,总是让读者⽿⽬⼀新。
关于时间变化和季节更替的表达,诗中有时直接描述,有时⽤特定的景物来代替,甚⾄有的诗作中会表现不同的两个季节,但只有当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才会领略到⼀个是虚幻的季节⼀个是眼前的季节,⽂中所⽤的词语是千变万化的,让读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还领略了中国⽂字的博⼤精深。
1、直接表达和间接描述。在谢灵运的⼭⽔诗作中直接描写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并不多见,如《九⽇从宋
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季秋边朔苦”“季秋”指农历九⽉,这⾥直接表述的是季节。⼜如《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中的“宵”和“旦”分别指晚上和早上,这⾥是对时间的直接描写。⼜如《七⾥濑》:“羁⼼积秋晨”中的“秋晨”直接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再如:《游岭门⼭》的这两句“写以上冬⽉,晨游肆所喜”中的“上冬”指的是孟冬,也就是冬季的第⼀个⽉,⽽“晨”则直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关于直接描写的表达还有《东⼭望海》中的“开春”、“初岁”,《登上戍⽯⿎⼭》中的“发春”,《⽯室⼭》中的“清旦”,《游⾚⽯进帆海》中的“⾸夏”、“晨暮”,《南楼中望所迟客》中的“孟夏”,《与南⼭望北⼭进湖中瞻眺》中的“朝旦”,《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何共和之》中的“杪秋”、“旦”,《酬从弟惠连》中的“暮春”、“仲春”,《道路忆⼭中》的“秋⼣”、“夏⽇”、“春暖”,《⽇出东南隅⾏》中的“晨风”和“朝⽇”。
在谢灵运的⼭⽔诗作中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季节和时间的词语和诗句很多,如《岁暮》中的“明⽉”、“积雪”,《九⽇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中的“旅雁”、“霜雪”,《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中的“徂物”,《邻⾥相送⾄⽅⼭》中的“衰林”,《七⾥濑》中的“荒林纷沃若”,《晚出西射堂》诗中的“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阴”,《登池上楼》中的“初景⾰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东⼭望海》中“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登上戍⽯⿎⼭》中的“⽇没涧增波,云⽣岭逾叠”、“⽩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游⾚⽯进帆海》中的“芳草亦未歇”,《游南亭》中的“时竟⼣澄霁,云归⽇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这些间接描写,⽆论是词语还是诗句都⽣动地表现了诗⼈所处的季节和时间,⼏乎每⾸⼭⽔诗都会⽤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同样的季节和时间。正如上⽂中所举的例⼦:“积雪”和“霜雪”同样都写冬天,但是带给⼈的感受上是不相同的,“霜雪”使⼈感觉是初冬的薄薄的⼀层似霜⼀样景象,给⼈感觉似乎冬天刚⾄,久违的雪花淡淡的飘落。⽽“积雪”给⼈带来深冬的感觉,有⼀种厚重感。⽽同样的秋景,在谢灵运的笔下是不同的,⼀边是“析析就衰林”,在黄叶飘零的时节⾛向了新的旅程,⽽另⼀边则是“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西曛岚⽓阴”,同样的秋季,不同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个个不⼀样的秋景。
2、诗中的现实季节和想象季节。谢灵运⼭⽔诗中经常会出现对于两个季节,甚⾄三个季节的描写,但是真实诗⼈所处的只有⼀个季节,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不能两次踏进同⼀条河流”,所以诗作中出现想象中的季节应该有它独特的意义。
如《邻⾥相送⾄⽅⼭》中描写的明明是初秋“皎皎明秋⽉”的景象,但是在诗⼈笔下出现了初冬的景象“析析就衰林”,当时是农历七⽉尚未到如此的落叶深秋初冬时节,这⾥的“衰林”是诗⼈认为⾃⼰赴偏僻的海滨上任,所以把上任设想为“就衰林”。
⼜如《道路忆⼭中》,这⾸诗作于元嘉九年春天,诗中写道“不怨秋⼣长,常苦夏⽇短”、“念悲忘春暖”⼀⾸诗作中提到了三个季节,但事实上这⾸诗是在春天写的,诗中提到的“夏⽇长”和“秋⼣短”都是诗⼈怀念过去在⼭⽔中纵情欢乐的时光,叹息那样的时间太短。回到现实却“忘春暖”,顿觉“凄凄明⽉吹,恻恻⼴陵散”。
3、词语的现实意义和引申意义。在谢灵运的⼭⽔诗作中经常⽤⼀个词表达两个涵义,如《⽩⽯岩下径⾏⽥》中“芜秽积颓
龄”这⾥的“颓龄”有两种涵义:其⼀是指衰⽼之年;其⼆是指但是已经到了秋季。这样的写法使深秋的衰景和年⽼的悲哀融合在⼀起,再加上诗⼈描写的“灾情”,使诗作更显悲凉与⽆奈。
⼜如《临终》⼀⾸中有这样的诗句“凄凄凌松柏,纳纳冲风菌”,其中的“凌松柏”有两重涵义:其⼀是指冬季经霜侵袭的柏树;其⼆是指诗⼈⾃⼰在临川被控叛逆,从死罪降为流徙⼴州的不幸经历。其中“风菌”也有两重含义:其⼀指迎风即死的松菌;其⼆指使⼈感叹⽣命的短促。
4、四季分明的⼭⽔诗作。在谢灵运的⼭⽔诗作中四季分明的诗作也有如写春季的《登池上楼》,其中“初景⾰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是写春景的名句,诗⼈侧⽿细听⽔池荡起波澜的声⾳,抬眼眺望远⼭穿戴新绿,阳春的温煦送⾛了严冬的寒冷,⽥园中的柳树,池塘中的春草都吐露新芽,⼀⽚⽣机盎然的初春景⾊。但是这样的美景并没能驱除世⼈⼼中的苦闷。
谢灵运初夏的诗作如《游南亭》:
时竟⼣澄霁,云归⽇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发垂。药饵情所⽌,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惟良知。
诗中描写了春去夏来傍晚⾬过初晴,⽔边的兰草覆盖曲折的⼩路,初初绽放的莲花开遍涨⽔的池塘,多⾬的夏⽇悄然⽽⾄的美景,这更替的季节触发了诗⼈内⼼的感慨。
谢灵运描写深秋的诗作如《晚出西射堂》中“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曛岚⽓阴”等描写深秋景⾊的句⼦都是佳句,“晓霜”说明⽓温已经很低,严寒的冬季就快到来,“枫叶丹”把深秋的景⾊和美丽的颜⾊都描写得很漂亮,再加上⼣阳的照耀和诗⼈幽居孤独的琴声,读者似乎都被融⼊这幅秋景图之中,听着略带孤闷的琴声,欣赏如此美妙的⼣阳秋景,与其说是欣赏诗作,还不如说是和诗⼈⼀起穿越时空在⼭⽔中“旅⾏”。
冬天的⼭⽔诗在谢灵运笔下景观有点凄凉,有点⽆奈,但诗中景物⼀样的真实,只是不⼀样的凄凉美,如《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淹物,年逝觉已催。
诗中描写了诗⼈长夜不眠,忧思难解,感叹岁⽉流逝,诗中“明⽉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与“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齐名,“明⽉”的孤独加上“积雪”的寒冷,北风苍劲的怒号着,这样的冬夜,这样的凄凉只会让孤独者更觉孤独,这也许算⼈⽣的⼀种“凄凉美”。
三、谢灵运⼭⽔诗的价值
对谢灵运的评价历朝历代以来都有褒有贬,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褒多于贬。毕竟谢灵运所开启的新诗风和他对⼭⽔诗的贡献是有⽬共睹的。他是我国第⼀个⼤⼒创作⼭⽔诗的⼈,在他之前,⼭⽔草⽊⼀直是诗歌中的⼀种点缀,⼭⽔之作为背景出现。从谢灵运开始以⼭⽔为主要描写对象,⽤精致⼯笔的语⾔刻画⼭⽔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诗,成为我国⼭⽔诗的⿐祖。
拜读谢灵运的⼭⽔诗作,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次⼼灵的旅⾏,抛出⽣活杂念,真正放松地旅⾏,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相信每⼀位认真⽤⼼去感受、去领悟⼭⽔的读者都是谢灵运跨越时空的共游⼈,因为⽤⼼感受⾃然的美妙是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享受其中就是最好的阅读⽅式。
参考⽂献:
1、袁⾏霈.中国⽂学史(第⼆版)[M].⾼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宏天.昭明⽂选译注(第⼆版)[M].吉林⽂史出版社,2007.
3、王国璎.中国⼭⽔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4、胡⼤雷.谢灵运鲍照诗选[M].中华书局,2005.
5、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2008.
6、周振甫.⽂⼼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09.
7、徐公持.魏晋⽂学史[M].⼈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学⽂学院中⽂系)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浅析谢灵运⼭⽔诗的特点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