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影评赏析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很典型的英式电影,但也正因此而失于创新,变成了一种在镜头、剪辑、台词、画面上追求精细的工作。但是请注意,这部片子因为其本身的传记性质,很合近几年学院奖的一贯口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的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
毫无疑问描述《The King's Speech》的故事情节,怎么说都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换句话说,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怎么办?靠张力。张力哪里来?一靠表演,二靠剪辑。
此片匍一出,对Colin Firth斩获影帝的呼声又高了起来,人们似乎都在努力的忘记《A Single Man》里同样出的他如何一如既往的被奥斯卡不待见。但是对于《The King's
Speech》来说,Colin Firth 自身的表演不是唯一关键,他需要与其他同样重要的演员之间形成张力。很幸运又很幸福的是,Jeffery Rush确保了这点,Helena Bonham-Carter 确保了这点,Guy Pearce 确保了这点,参与电影的所有演员都确保了这种张力无时无刻包围着Colin Firth, 电影中的乔治六世,使他每场戏,每一分钟的酝酿和爆发,每一个转身都有完美的接应,使得这也许是Colin Firth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角得以在语言的艰难中表现流畅的情感转折,在故事的单薄处积累厚重的表演质感。
是的,Colin Firth无疑达到了master级别的表演层次,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无论他多么出,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而当Jeffery Rush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当Helena Bonham-Carter面带微笑恰到时机的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当Jennifer Ehle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个可以让Colin Firth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举重若轻也好,信马由缰也好,怎么演都不会过,更不会错,只会愈精彩,愈精美,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反复鉴赏。
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
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
质和气场,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决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让我突然正襟危坐,让我不禁起立鼓掌。
很多时候,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但求精致不求大气,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这与被商业票房3D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那就成了masterpiece。而一旦masterpiece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那就是美丽的了,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那就是艺术品。
The King's Speech是艺术品,欢迎鉴定。
篇二在实际上瞎着一只狗眼的情况下还坐在天杀的影院第二排脖子一仰就是两个多小时只为能赶上The King‘s Speech的第一天上映。这是怎样的一种排除万难的坚韧不拔的很久没有了的苦逼精神。
所以我说,人总要是有点念想的。
从凯旋多伦多开始每天盼这片美国上映,盼啊盼阿盼啊
盼。脑子里老转的是一个叫Colin Firth的男人在BAFTA上像个终于拿到最最心爱玩具的孩子一样地对着奖杯轻声说Hello时脸上的感激与平静,去年的奥斯卡轻薄地与他擦肩而过,但人们会记得他和他的银幕
化身共同经历的那些痛苦、挣扎与顿悟从那一刻开始,他与自己的过去道别,留恋已经是昨天的故事,而明天是一条未知的路。不过,我似乎又跑题了。
那么就来说说The King's Speech吧。
记得前一阵子看到有人评论说,这种电影已经成为陈词滥调了。复制一个或远或近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再一帮熟门熟路的人来演。看完King's Speech,我不知道该对这样的评论作何评价,也许我该说,历史本来就是陈词滥调的,只是这陈词滥调,难说是你电影看得太多,还是书读得太少。这句话不是想要呛谁的肺管子,我只不过想说,有些情节像驴拉磨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你总不能跳到历史的车轮前面大叫喂喂喂编剧你是个:瞧,这不成了那个神马神马挡车的典故了么?
哈利波特演员重聚
所以对于这种非无边际改编的历史片来说应该指出的是,当历史已经帮你写了百分之七十五点四的剧本之后,剩下的二十四点六到底如何才应该是我们公正评判依据。就这点来说,这部片子的剧本并无多少可以指摘之处:对话狡黠、讨巧,带着英国人歪歪扭扭干干巴巴的幽默感,每个人物都
得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最重要的是对于这帮憋足了劲儿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英国佬们来说,这剧本既不扫兴又不抢戏:Oh, come on, 谁都看得出来,拉这么一套卡司大家的目的明摆着是要竭尽全英国之力踏平好莱坞的,猜还有哪部电影祭出了这阵仗?用英国两字全球吸金的哈利波特啊。
可惜的一点是导演这环弱了一点。Tom Hooper是个生于长于电视界、现在也还没完全脱离电视界的年轻导演,面对着这么一帮老辣的戏骨,估计他也只有放手让他们自己打个头破血流的份儿。整个片子的风格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带着室内剧摄影棚里的聚光灯味儿,用镜略显单调,对于场面的掌控一般偏上,不过,嘿,这只不过是我说的09年Slumdog Millionaire出来的时候,我很不识相地嘲笑人家是一流导演耗上个二流本子带着一不入流的卡司,结果人家得了奥斯卡奖,10年A Single Man出来的时候,我思忖着这大概是有往一流冲的潜力但目前还夹在二流一流中间的导演、一流本子和一流卡司的结合,结果它神马影片奖也没得上。今年这King's Speech可更是完全是属于三流的导演加上二流的本子再加上一流的卡司,过往的悲催预测不论,今年奥斯卡这片除了表演奖之外的命运到底如何,还得看评奖季冲刺这一个半月里其他片子的脸目前为止一流本子一流导演再加上由Jimmy Franco一人组成的一流卡司祭出的127 Hours已经跑到了前头,科恩兄弟改编、很有可能也是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