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人刘丽娟的追梦三部曲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21期
文/关义 陆合
做梦、追梦、圆梦。作为连续参加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两届基层党代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艰难负重者之一,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丽娟的中国电影梦之路,伴随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阵痛、复兴和崛起,已然走过15年的艰难历程。
没人想到,这个34岁荣登“新中国电影摇篮”掌舵者之一的女性,15年间,以“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开辟了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路程。
中国电影界的新扎师妹
初见刘丽娟是在深夜,她刚刚从海南飞回长春:“在飞机上可以休息,就没必要再花钱住宿了。过去、现在、将来的长影都必须追求节约和提高效率。”在她略显疲惫的面庞上,流露出一种内在的拼劲儿。
坐飞机出差,这与她长影履新、改革之初相比是奢望。在长影生死存亡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刘丽娟是手持硬座票乘坐绿皮火车的常客。
作为看着“长影”电影长大的一代人,刘丽娟常说:“当年组织派我到长影工作,对我来说就像梦一样。”
1997年,带着冯氏幽默的“中国第一部贺岁喜剧”《甲方乙方》面世,无论从口碑还是票房收入,都令人刮目。
正当全国人民在银幕前笑得前仰后合之时,新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被誉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却在北方的冰雪中寒彻心骨,在全国电影统销统购制度取消后的第四个年头里步履维艰难以为继。就在这一年秋风萧瑟的季节,刘丽娟被组织上派往长影,担任副总经理。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甲方乙方》的这句经典台词,很多人耳熟能详,而在刘丽娟的心里,却有一种酸楚与莫名的解读。
刘丽娟始终不能相信,作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影,在新旧体制转型之际竟会面临那样深重的生死危机。事实上,她之所以能够临危受命,正来源于她在原单位展现出来的对市场经济的独到理解和足够
的经营掌控能力。只是对于当时的长影而言,当务之急远未涉及发展,而是救厂。
当年多数中国电影厂所处的局面是“投都投不起,投得起又赔不起”,而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则是“拍电影死,不拍电影等死。”
在机动灵活的民营影视文化企业相继崛起、改革开放带来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多项选择、港台商业电影新鲜乍现的情境面前,压倒长影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一个字:钱。
刘丽娟等新班子成员到任长影后发现:当时的长影,已经连续6年亏损,总计高达3000多万元,厂区房舍残破不堪,院内蒿草一人来高,难怪有人戏称:“扔几块骨头就能拍聊斋”。办公楼走廊里每天聚集着大量离退休人员,排队索要医药费。“就连过年取暖的煤都买不起,还拿什么拍电影?”
1997年还有一件看似无关的大事件令长影的处境更为尴尬:5月21日,中国国产VCD机首次下线。物美价廉的国产VCD机器迅速在百姓家中得以普及,汹涌而来的是港台及国外大量影视音像制品走入千家万户。面对此景,谁还愿意去影院看电影?
终于,在电影领域长袖善舞了半个世纪的长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深深呛了最后一口水,向深海沉去。
为什么不取消绿皮火车 在内忧外患的悲观氛围中,面对濒死边缘的长影,刘丽娟等新一届长影领导班子力图酝酿建厂以来史
无前例的艰难改革。然而困局已定,破局从何而来?
要么倾全力赌拍一部无处安放的电影,长影以“乌江自刎”的悲壮举动从此逝去,要么,主动开始体制机制改革,尽快重新走上“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起点--
刘丽娟们毅然选择了后者。
长影人要做先驱不做先烈
即便是在改革困境的最深处,刘丽娟抛出去的也是激情,换回来的是淡然和坚定。
刘丽娟说,“我的前任厂长赵国光留给我们这样一个信念,再苦再难,电影创作--这条维系长影灵魂的血脉不能断,党和政府赋予长影的社会责任更不能丢!”
哪怕年产三四部影片的声音再微弱,刘丽娟也不会忘记她身为长影人所担负的社会使命--所有工作都为电影艺术而生,一切发展都为保障电影事业而战!
1998年,长影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电影界进行大胆的体制改革,推倒旧体制,组建了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由事业向企业的转变。他们在全国率先实施“出资人制度”,对旗下各部门进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革,设立了16家下属子公司,使原来的总厂和各车间的行政隶
属关系变为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曾几何时,集团公司所属的16个子公司全部摘掉了亏损帽子,长影集团公司由此开始扭亏为盈。
但这些只属于“挽救”的措施,而更具有远见的筹谋正在酝酿。没有人知道,这其中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多少个中艰辛。
刘丽娟忘不了在一次拜访电影界前辈的时候,她曾面对“你懂电影么?”“长影还没黄呢?”等一系列尖锐盘问;为了等一个长影的报批手续,她曾站在一个政府科员面前,等他慢条斯理地吃完午饭再告诉她,“下午上班再来吧。”
每当面临窘境之时,刘丽娟总给自己打气说,“必须要有不畏难的铜头,坚持原则的铁嘴,吃得了委屈的橡皮肚子,跑得过时间的飞毛腿!”而她更相信的是“汗水比泪水有用”,这毕竟是重构一个国有电影制片厂的时代形象,在探索足以维持生存的“渐进”模式和开辟新的道路时,忍受误解,背负委屈是值得的。况且她还意识到:“新中国电影摇篮”这块热土,不仅承载着影响全国电影界改革能否成功的试点意义,也肩负着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探路、积累经验和创新理论的使命。
长影启动改革4年后,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长影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同志2003年视察长影时指出:长影改革方向对头,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2005年1月,历经8年,长影在全国电影业中率先完成由事转企和国企改制任务。建立了适合市场需要的新型生产方式;由单一的电影制片旧模式发展为以电影创作为龙头,电影旅游、影视传媒、影视加工多业并举的产业新格局;全员参加社会保险,剥离原有的保育院、子弟校等企业办社会机构;以项目为核心,建立新型用人方式,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2011年实现净利润6500万元,创长影建厂以来历史新高;拍摄影片53部,是改革前1997年的10倍;总资产由改革前的2.5亿元发展到2011年末的20多亿元。长影先后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次报道长影改革发展状况。仅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期间,中央主流媒体就连续两天报道了长影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实绩。
梦开始的地方
许多人认为刘丽娟能成大事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刚强,面对难事从不流泪,而刘丽娟说,我是正常的人,只不过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跑者,即使身为女人,也只能有泪不轻弹。
2005年,由她担任工程项目总指挥的中国首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正式竣工。当晚举行的内部庆祝大会上,面容憔悴的刘丽娟,刚刚还笑容满面,而到了要讲话的时候,却突然哽咽得不可遏制,放声痛哭。
全体员工为之错愕,谁都没见过她如此柔弱的一面,稍顷,大家顿然领悟了长影改制8年中她所承担
的委屈与辛酸,竟然陪着她一起失声痛哭。
她终于把心里苦泪、喜泪一起哭出来了。
那一夜,长影集团的每个人都像疯子一样,哭泣着呐喊着欢笑着互相拥抱着流露真情。
然而,长影内没几个人知道,刘丽娟一方面是在为改革获得的初步成功而流泪,另一方面,她也在为在长影文化体制改革最艰难和长影世纪城建设最关键之际,没能为老父亲去世前尽孝而备觉伤感与心痛啊!
对此,刘丽娟解释说:“当时的工期非常紧张,任何耽搁都会给整个项目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之所以没有告诉别人,第一是不能因我的家事影响到正在为长影未来全力拼搏的同事们,第二是不能让项目乙方有所担忧。”
正是这8年间,长影从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到做了一个不被人看好的梦,再到建成“梦开始的地方”--长影世纪城,长影终于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蜕变。
在第一个建设了中国独有、世界一流的电影主题公园之后,长影在全国电影厂中第一个创办了电影频道,第一个建立了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形成了多产业领域比翼齐飞的格局。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影世纪城的建设施工期间,吉林省检察院应刘丽娟的多次邀请,从工程筹建开始就全程监督并开展专项预防工作。当2005年长影世纪城竣工之时,吉林省检察院给予工程的评价是: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放在工程现场的举报箱,一封举报信都没有。
事实证明,由刘丽娟领军建设的长影世纪城带来的电影旅游产业,已成为长影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并逐步成为集团盈利的主要增长点。随之而来的体制创新、产业布局和电影主业创作等差异化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然而,在长影世纪城正式开业及长影成功推出《导火线》、《耳朵大有福》和获得金马奖大奖的《斗牛》等一系列商业影片之后,刘丽娟在电影投资上仍很谨慎:“我们当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如果狠下心来砸出一部大制作电影,还是有足够实力的。但以电影投资的市场特性来说,任何人都无法确定哪一部电影一定能赢,长影也没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甚至可以说,一部失败的电影足以让长影重新回到一穷二白。”
为此,刘丽娟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审慎思考与谋划。
长影改革的“瞻前”与“顾后”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开东北小组讨论会时,一位老领导走过来低声告诉
她:“丽娟,一会儿总书记来东北组,会议安排你做一个汇报发言。”一时间,刘丽娟心里又是喜悦又是紧张。直到看见总书记微笑着走进会场,一种发自心底的崇敬之情,才稍稍淡化了刘丽娟的紧张情绪。
在简短的汇报中,刘丽娟谈到长影改革是在吉林省委省政府“一汽长影农业省”三个品牌建设意识下开先河;长影发展是在国家“长影是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高度重视下大步前进;更谈到了长影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锋的深切体验:是改革挽救了长影!
刘丽娟的发言一结束,会场里随之响起热烈的掌声。总书记放下记录的笔,微笑着问她:“长影现在的老同志们生活得怎么样?”
这正是长影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也是2011年长影得以彻底解决的发展课题。刘丽娟汇报说:“现在老艺术家们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活得更加有尊严了。”
刘丽娟的此次汇报不仅在讨论组内获得了好评,还作为唯一一篇基层改革发展经验的简讯登载在次日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简报上并引起与会代表们的关注与赞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