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解释加出处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
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
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
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
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
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
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
八十万禁军谁掌管打一成语
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
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
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
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
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吾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
【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死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他刻苦自学。年轻时代
就博览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5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
祖释迦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
《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其中提到,佛教传人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
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唐宪宗这表。十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
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
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唐朝中期,
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宪宗执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
加强。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
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
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
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掸”。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曾举行过这
种大典。韩愈这样建议,是把宪宗当作有杰出贡献的帝王。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
身的遗憾。后来,宪宗把他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
【出处】南朝·齐·孔琇之《临终上表》:“臣以凡庸;谬徼昌运;奖擢之厚;千载难逢。”
【解释】载:年;逢:遇到、碰到。意指一千年也难得遇到这样的一次机会。形容机
遇十分难得与宝贵。
春秋时代,鲁昭公因为在国内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齐国。齐景公问他:“你是怎样治
理国家的呢?怎么会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鲁昭公说:“因为我没有接近爱护我的人,也没
有接纳规劝我的人,结果弄得内外孤立,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真心要帮助我了。倒是那些奉
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我现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会被连根拔起的。”景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认为如果让鲁昭公回去,将会成为一位贤良的
国君。但晏子并不认为如此,他说:“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事后
才想到应该防备;同样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哪儿。”鲁昭公的情形,就好像面临灾难的人,急着铸造兵器;口渴了,才急着挖井取水,
虽然最快的速度进行,但还是太迟了。
【出处】明·朱伯庐《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解释】临:到,接近;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战国时代,策士说客之风很盛,他们凭仗口才,巧言善辩,以博取统治者的信任而掌
握政治大权。范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范雎或作范睢本是魏国人,起初投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些差使,没有干成
什么大事,反而受了一顿冤枉,几乎伤了性命。后来,改姓换名,辗转到了秦国。
那时,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国政治上最有势力的人有四个:穰侯、华阳君,都
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宠爱的儿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国政,其余三人也轮流主持军事;他们依靠宣太后的关系,权力很大,
并且拥有广大的封邑,家财之富,在国王之上。
范睢针对秦国当时的这一情况,先写一封信给昭王,要求面谈。昭王便派车子去把范
睢接来相见。范睢进宫,故意乱走,内侍们吆喝道:“王来了!”范睢说:“秦国只有穰
侯和太后,哪有什么王?”昭王恰巧出来,隐约听到了,心中不免一动,当即表示欢迎,
特别隆重地接待范睢。旁边看的人,都感到很惊讶。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对范睢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睢说:“嗯!嗯!”昭王连问三次,范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
“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睢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
而我所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终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说的话,对秦国有利,即便因此被杀,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
么恐怕他们从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范睢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来,昭王就拜范睢
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还让宣太后告老,不许她再过问朝政;
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也都住到关外去了。范睢当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
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解释】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
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