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处于形成和完善阶段,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理性择业观的内涵和培养途径,把握自身择业观的形成规律,从而形成理性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认识社会各种职业;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在任何职业领域里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大学生择业观的含义及特征
(1)择业与择业观
  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者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择业观属于择业过程的心理层面,社会的需要程度,职位的地位、经济收入、地理环境、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等都是择业者选择职业时要考虑的因素。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
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进行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①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受思想观念直接支配、引导的。择业者的择业行为主要是受择业观支配的。面临职业选择的人都有其特定的择业观。正如世界上没有叶片形状、彩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社会中也不存在择业观完全相同的人。总之,择业观是人们在择业过程中最根本的观点;择业观受世界观的制约,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在择业过程中的折射与反映;择业观受人生价值观的支配;择业观具有时代性、主体性、选择性、区域性与层次性等特征。
(2)大学生择业观的含义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以获取稳定的收入,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大学生的择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就是大学生的择业观。  关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大学生择业观是毕业生对于择业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它与毕业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是毕业生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以及“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
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②  大学生择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如何选择职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和基本的指导思想。  对大学生择业观这一概念的表述,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大学生择业观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其对象是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不包括成人、自考等社会大学生,也不包括硕士学位以上研究生。在校大学生,不仅指毕业班的学生,还包括所有非毕业班的大学生。第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第三,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等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第四,大学生择业观要对大学生择业起到“指导思想”的作用。
编辑本段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大学生的择业观实际上是大学生体的地位、特点在其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意识上的折射。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就是作为择业主体的大学生体与其他择业体之间的显著差别。
1、时代性。
  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寻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2、主体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择业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留思想;敢说、敢想、敢干;
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常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择业体的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大学生择业体像,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①
3、差异性。
  大学生择业观因大学生分布的地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需求重点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本地与外地等差异;从学科专业来看,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专攻学业,或考“托福”以向外谋求发展空间,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为民奉献热血青春等。
编辑本段大学生择业观的作用
  随着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确立和深入,择业观也日渐稳定、丰满。此时,他们不单纯希望从事某一职业,更重要的在于明确了选择某一职业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择业动机,并从这种动机出发选择职业。同时在自我与职业目标之间架起了桥梁,到了职业选择的基本途径,这标志着大学生择业观的全面性与深刻性。择业观的日渐成熟,对大学生的择业活动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1、指导作用
  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总要指向一定的职业目标。考察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可以看到,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其职业选择目标是不相同的。择业目标的确定,受制于众多的主客观原因,而择业观的指导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从其功能看,它除了具有唤起行为,维持这种行为达到目标的作用外,还有引导主体向着某一方向行动的作用。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和职业定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目标选择。只有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理想、特长,确立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的择业目标。
2、导向作用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临时代的严峻挑战和压力,大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不论是对求职择业,还是对在校学习乃至将来的成才、发展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合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逐步确定今后的择业和就业方向,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择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创业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将来所从事职业岗位的需要。
3、过滤作用
  择业观使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行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体现在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与对不同职业种类的筛选活动中。它既是判断职业的性质、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责任、态度及行为方向的“定向器”,又是选择职业行为方式并进行制动的“调节器”,当人们知觉到某一职业信息的发生,然后才能在有关职业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选择。而这个注意和知觉的过程,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择业观的影响。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来源,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即为了确定一刺激所包含的意义,人们需要把环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而择业观是
大学生知识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择业观的存在,使大学生只选择那些看起来对自己有价值的职业信息。
4、动力作用
  择业并不是悠然自得的休闲活动,要达到理想的选择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要经历种种曲折。在当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大学生要以自己的努力大胆地去“推销自己”:要写求职信,到处发函联系;参加人才招聘会,向招聘人员推销自己,恳求用人单位能够录用自己;进入众多的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联系工作。这其中的艰辛是自不待言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谋得一份自己舒心的工作而努力奔走,就在于他们有明确的择业观,是择业观提供给他们源源不断的行为动力。心理学认为,动机就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刺激,它能唤起、激励、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达到特定的目的。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越强,就越能使择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去追求理想的职业目标,相反,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微弱,它对择业行为产生的内驱力的能量就小,并且一遇到障碍后,择业动机强度会更低,若行为连续受挫,就可能取消特定的择业行为尝试。
5、规范作用
  大学生谁都希望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单位,面对着倏然而逝的求职机遇,面对着纷至沓来的竞争对手,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将对其择业行为、求职道德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道德规范问题,一是来自大学生自身,二是来自用人单位的虚假信息和误导。大学生择业观对择业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约束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保障择业工作的有序进行。二是调节择业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择业观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择业道德。
6、促进作用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职业一经选定,就等于向社会迈进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而作为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很难一下子适应社会,还有一个对环境、工作性质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渐进过程,即“职业适应”过程。择业观会直接影响到将来职业适应、职业成就以及职业的稳定和变迁。工作单位的现实和大学生思想有差距,只要择业观正确,就可以坚定大学生调整不适应的心态。正确的择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并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
感,是大学生正确择业观在实际工作中直接的反映,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要求大学毕业生上岗后,与单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编辑本段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人生面临许多重要选择,择业便是其中之一。职业生涯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最长,职业对人意义重大。职业与事业紧密相连,职业是生存的保证,而事业则意味着生存的意义。离开职业谈事业,只能是想入非非。人的价值是靠劳动体现的,因而工作与职业便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  职业期望伴随着人生的职业生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职业理想人人都有,期望高低因人而异。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距离,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是明智之举,最好不要去做让现实适应自己的徒劳之事。  选择职业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制约它的因素很多。你想去的地方人家不要,要你的地方你又不一定愿意去。“双向选择”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你自由选择的同时,也把这个权利赋予了对方。  了解形势、了解政策、了解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这是每一个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都应做的准备。任何职业都有利有弊,“热门职业”不见得适合你,盲从和趋众除了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外,还有可能使你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并丧失了其他好机会。何况,自主择业并不意味着自由择
业,就业政策和户籍制度等将对你的择业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规范。乐观者常认为别人的“葡萄”没有自己的甜,这种心态在择业时会使你认定自己选择的职业是最好的。相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择业者却始终怀有一种无法摆脱的遗憾和痛苦。初次就业不等于终身厮守,职业生涯充满着变化,今后变换工作的机会还很多。  因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不要拒绝做小事。注意每一个细节,这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影响我们的生命和成功的往往不是大事,彗星靠近地球是大事,但它不会影响你的事业;豺狼虎豹是猛兽,但我们中有谁曾经被咬过;蚊子与人类相比,绝对是弱势体,可是哪一位没有被蚊子叮过?在人生旅途中把我们搞得狼狈不堪、精疲力竭的往往不是高山大河,而是我们鞋里的一粒沙子或者是松开的鞋带。从细微之处着手,这是成功的保证。这些细节包括你的修养是否到位,处事是否得体。  同时,社会需要是每个人择业时首先务必要考虑的大前提。有需要才会有发展。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你今后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好儿女志在四方,创伟业岂止京城。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指点江山,何计小我,切不可有在安乐窝里混吃混喝的俗念。  世上本来有许多路,走的人少了,路也就荒芜了。你们的父辈年轻时曾有过很多豪迈的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何时,这种选择都值得称赞和提倡,这种精神将感动和激励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
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大学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优质部分,理应合理配置。政府、社会、学校都在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