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朝的前阶段,基本上仍保留着乾隆朝的遗风,但从整体上说,已远逊于乾隆盛世了。当时的粉彩和青花器也还有一些精品,特别是珊瑚红地粉彩、描金器较为突出。颜
釉中霁红、霁蓝、酱釉、黄釉、瓜皮绿、豆青、云霞釉和石绿等都有一定的数量。仿哥、官、钧窑及茶叶末的品种也在继续生产。其时,士大夫阶层风行鼻烟,瓷制鼻烟壶除粉彩外,青花和白釉搂雕的数量也不少。在图案上,更盛行名胜山水图,人物中仕女的形像,
较以前更带有清代的装饰特征。
道光朝的青花和颜釉制作,都已趋衰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多,但品种、造型亦已
景德镇四大名瓷大为减少,产品中以莲花型的盘、碗为突出。有少量“慎德堂”款和“囗竹主人”款的粉彩、霁蓝描金和抹红描金器则较为精致。此外,有陈国治所制的黄釉仿象牙器,是这一时
期的优秀作品。
同治、光绪两朝,整个社会陷于和衰败。在这段时期,景德镇制瓷业中,窑虽然没有
停止生产,但所制大多是一些宫廷婚喜、寿庆的应酬、赏赐之品。民窑所产,虽无特殊精
致之作,但数量却是巨大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民窑中,制有一些比较好的仿古瓷,但这并不是当时制瓷业的主流。
随着日本瓷器的竞争和欧洲瓷器的发展,特别是战争以后,中国国内制瓷业渐趋
衰落。20世纪上半叶,制瓷业更加衰败。进入5O年代以后,瓷都景德镇才开始苏醒,一
些名窑中断了一段时期后,也获得了新生。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
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
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胎体比较厚重,制作略显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还粘有砂粒。
器物沿口部分施酱黄釉,深浅不一,呈黄褐,为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清代是汉民族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
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
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顺治时期民窑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榄瓶、蒜头瓶、洗口兽耳瓶、筒花觚、花觚、观音尊、罐、莲子罐、香炉、筒式香炉、笔筒、净水碗、碗、盘、碟、杯等。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
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
各式花押款、伪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
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网资料库内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其字体前期宽大,
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
直点或顺点,少逆点。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款字
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在明清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很发达,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由于农业中商品性生产扩大,农产品越来越多地变为商品,出现了许多专门化的经济
作物地区,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或者直接供应消费者。例如养蚕地区为调剂桑叶的供需,出现专卖桑叶的“青桑行”和“叶市”。一些经济作物如蔗糖行销国内外,茶叶于十
八世纪输出激增。粮食作物除大量供给城市居民食用外,还有不小的部分用于酿酒、油和
豆制品加工等。这些产品自然都是为了供应市场而生产的。
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促使一些新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
例如汉口镇和朱仙镇就是位处交通枢钮点而兴起,而佛山镇和景德镇专司生产如丝绸、瓷
器等高价值产品的城镇。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许多重要城市如北京、江宁今南京等地,也更趋发达。当时尚流行“天下四聚”的说法:“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与此同时,金融业与贸易业发达,商人分成十大
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清朝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广州的行商与扬州
的盐商都是最阔气的商人,山西商人掌控全国银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