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工艺
1.粉彩简介景德镇四大名瓷
粉彩瓷是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的美称。它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特有的艺术风格,它泽晶莹,瓷画精细优美,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在国外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而被誉为“东方瑰宝”。
1.1粉彩瓷的创作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1.2粉彩的彩绘
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化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发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2.粉彩的起源及发展
粉彩线条纤秀、画面工整、彩柔和、绚丽粉润、形象逼真,虽始于清朝,但是更早的则可以追溯至唐朝,唐朝即有“南青北白”的格局,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
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为衬托,来展现各种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脱胎于五彩珐琅彩的粉彩,是清康熙晚期发展起来的釉上彩新画种.粉彩彩丰富、粉润柔和,画工细腻,有其不可代替的艺术特.它随着清代陶瓷业发展,作为一种陶瓷装饰的又一形成而出现于名品辈出的清代,并非偶然。
2.1粉彩产生的原因:
2.1.1政治原因
满清入关统治中国,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至康熙时已趋稳固.尤康熙帝玄烨亲政后至乾隆中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之景象,景德镇的瓷业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又开始活跃起来,“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趋走如鹜”,云集景德镇。康熙在其六十一年的统治中,总结并借鉴了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潜心研究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
用西洋先进的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釉上彩瓷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2.1.2文化原因
受五彩瓷的影响。清康熙时期,景德镇五彩瓷极为盛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为“康熙彩”又叫“硬彩”、“古彩”。它以笔浅雄健挺拔,变化丰富,形象概括,变化夸张,彩单纯强烈、浓厚的风味独树于陶瓷之林。明代五彩单线平涂,线条苍劲有力,所作花卉,多系图案式而无深淡渲染之变化,而康熙五彩此间常用淡赭作晕,衣褶式花卉之花头与枝叶都开始分深浅.同时又受版画和文入画影响,构图绘画性增强。有些画面讲究虚实均衡,出现大面积空白,类似中国画中的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表现手法。在彩料方面,五彩的彩料又有新的发展.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而且康熙五彩所有的彩料较明代又有增加,特别是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矾红,霁蓝等地上单一指金的装饰,而在五光十的五彩中起到增加富丽的效果,透明彩料增多,使纹样彩晶莹透底,线条清晰可辨,康熙五彩的发展已成为古彩与粉彩的过渡形成。
2.1.3受艺术影响
清代初期,当时受皇帝扶植的“四王”画派,以王时敏,王镒、王晕,王原祁为代表,成为画坛的正统流派.他们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讲究笔墨趣味,技巧功力颇深.他们的画风影响整个清代陶瓷装饰。清代画风一变,画法亦变。陶瓷釉上彩的画法,也由单线平涂的古彩发展到填前加施一层玻璃白的工艺制作法。如中国画之粉本一样,给人物衣褶、花卉等装饰用洗染方法,这就使瓷上彩绘颜鲜明,有浓淡厚薄之变化,有阴阳背向之分,这是陶瓷釉彩装饰的一大进步,从而影响和产生了早期的粉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