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7期
摘要 冯小刚近年来拍摄了一系列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他运用后现代主义幽默调侃的游戏叙事风格、从男性视角对爱情婚姻这一重要的人生话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从这些电影中,观众不仅可以领略美好的爱情乌托邦,也能看到现实婚姻的沼泽地,但最终他还是对爱情婚姻这一美好的人类情感进行了真诚呼唤和礼赞,从而使这一系列以爱情婚姻问题为主题的电影具有了内在一致的风格,为具有中国本土特的作者电影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爱情 婚姻 作者论 冯小刚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在获得娱乐的同时,人们更希望从中获得心灵的守护、精神的慰藉,甚至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探问。进入电影界二十多年来,冯小刚一直在用自己的电影
在这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尤其是对爱情与婚姻这一人生重大主题,无疑是他很卖座的几部影片所触及的核心问题。他近年来拍摄的十几部影片中。《永失我爱》、《不见不散》、《一声叹息》《手机》、《非诚勿扰》等几部电影明显是对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思考。评论界对于冯小刚电影中对爱情婚姻问题的讨论,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其中多数文章重点讨论的都是这些电影所呈现的道德危局和深刻的警世意义及其后现代主义的游戏特征。然而,在冯小刚导演为观众呈上一部又一部关于这一主题的电影之后,这些电影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冯氏电影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同时导演加编剧的冯小刚也就某种特定意义上具备了电影作者的资质,而他拍摄的相关主题的电影也可以算是中国本土化了的作者电影了。
电影作者或者作者电影的概念都是舶来品,在西方电影艺术界及评论界一直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他认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一个导演如果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坚持表现某种一贯的题材和风格特征,就可以被称为是自己影片的“作者”,这些影片则可称为“作者电影”。在美国,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萨瑞斯1962年在该国电影杂志《电影文化》中,发表了美国作者电影理论的开山之作《1962年关于作者论的笔记》,把法国《电影手册》派的“作者政策”与美国电影的实际结合,并把“作者政策”简称为“作者论”。他提
出衡量一个导演是否是“作者”的三个标准:1,技术能力,即导演是否具备娴熟的电影拍摄技术,否则,不能享有“电影作者”的称号:2鲜明的个性,即导演是否在自己众多作品中体现出与众不同、难以复制和易于识别的一贯的风格与特征:3,从个性和素材冲突中呈现“内在意义”,即导演在平庸的剧本和“片厂制度”的束缚下,仍能坚持表现出影片内在的本质意义。
国内有论者认为冯小刚有些电影(如《天下无贼》中语言和艺术的原创性太少,因此他的某些电影更多是一种警世类型的“个人电影”,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作者电影”。然而,从表现题材、主题风格及剧本创作等方面来看。《不见不散》《一声叹息》《手机》《非诚勿扰》等几部冯氏电影以其后现代主义游戏风格、独特的男性视角及导演加编剧的创作模式为重要特征,不仅使电影具备了作者电影的特征,而且使冯小刚导演也当之无愧成为一名具有独特鲜明艺术特的电影作者。
一、后现代主义游戏风格下的爱情乌托邦、婚姻沼泽地
对冯氏电影中后现代主义游戏风格的讨论已是由来已久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必要了,然而这一风格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却不容每一位影评人忽视。这一风格自始至终出现在他每一部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电影中,从而成为一种标志性特征。电影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爱情婚姻这一命题的思考,用幽默调侃、兼具颠覆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爱情、婚姻及其人生问题的思索与困惑。作者用一个个有时看似漫不经心、有时又像是刻意安排。有时近似游戏人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婚姻的沼泽地。
准确地说,冯氏电影的爱情乌托邦始自他的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这部拍摄于1996年的电影没有通过官方审查,从而没有公映。这部电影在制作及语言风格上远远不及后几部影片。但编剧和导演对于幽默调侃话语风格的追求已见一斑。只是处理的过于粗糙,甚至有些粗俗。但无论如何,该影片还是冯氏电影爱情乌托邦的起点。剧中女主人公格格是一位空,偶然的机会她和苏凯、一位从外地往北京运送汽车的个体司机相爱了,就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爱情故事拉开了序幕,一个是人人艳羡、在云里飞行的空,一个是开车驰骋于大地之上的司机,他们为自己在一片美丽的原野上搭建了爱情小屋,过着浪漫开心的日子。然而结婚在即的时刻,男主人公苏凯却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为了不让心爱的姑娘美丽的人生蒙上阴影,他毅然选择了放弃婚姻、放弃爱情。然而,就在他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放弃一切的
时候,另一个女人,格格的女友,杨艳却默默承担起了这一切。可以说这部影片既是一曲爱情的悲歌,又是对世间最伟大爱情的礼赞。虽说电影对白上略显粗俗、有些画面不可思议,但在那个乌托邦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爱情主宰着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冯氏电影最具梦幻彩的一笔,尽管先天不足且生逢厄运,却从此让冯小刚在这条路上艰难起步了。
可以说第一个爱情乌托邦电影的覆灭,为冯小刚大踏步进入电影乌托邦的美丽殿堂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东西,并终于在1997年拍摄的《甲方乙方》中开花结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拍摄的《不见不散》、《一声叹息》、《手机》等几部探讨婚姻爱情问题的影片中,冯小刚逐渐克服了第一部影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调侃但又发人深省的电影语言风格。同时,在叙事和思考的深度上,这几部电影也逐渐走出了爱情的乌托邦,回到了现实婚姻的沼泽地。说“逐渐走出”是因为1998年拍摄的《不见不散》依然具有美丽的乌托邦彩。两个漂泊异域他乡的单身男女在一连串的厄运中频频遭遇。逐渐萌生了爱情,并最终在回国的飞机上走到一起。相比之下,随后拍摄的《一声叹息》和《手机》则是完全回到地面、回归现实婚姻的影片。剧中的男主人公深深陷入现实婚姻的沼泽地——婚外恋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痛苦万状。这两部电影除了在戏剧化的人物冲突和张弛有度、幽
默调侃的叙事风格方面极尽能事之外,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剧中许多关于婚姻爱情问题的经典台词,这些台词将冯氏幽默调侃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发挥得恰到好处。例如《一声叹息》的一句戏言“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等到老了贼心贼胆都有了,贼又没了”:编剧梁亚洲对妻子说:“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也跟锯我的手一样疼。”《手机》中,节目策划费墨的那句感叹“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
一部电影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它的娱乐功能。而在于它在让人们笑或哭的同时,还要值得思考和回味,能够在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和震撼。这两部触及人们婚姻生活中道德底线的影片恰恰给了观众以心灵的共振,并留出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似乎什么时候说起来都不过时。这两部电影里的婚姻是完全排斥爱情的,夫妻之间更多、更真切的是亲情。人们心底里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已经成为纯粹的乌托邦,可望不可及。斗胆想去抗争的人必定跌地头破血流,注定伤痕累累(如梁亚洲),甚至从此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心灰意懒(如严守一)。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都是倍受争议和道德谴责的,这两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对这一主题的深刻挖掘,电影深刻揭示了两位男性主人公遇到的情感困境,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无法逃避的人生
困境。相比之下,梁亚洲,这个三流的浪漫文人,似乎更值得人们同情一些。他代表着生活中那一类在理智和情感的挣扎中理智最终战胜情感的人。也许他开始玩火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至少是准备不足,最终在情人主动退出的时候,他也悄然回到了妻子女儿身边。但对于这个家庭中的倒可一个成员来说,伤痕是永远无法抹平的。《手机》中的严守一则属于生活中那种铁定了心要游戏人生的人,他先是在妻子周文娟和情人武月之间周旋,接着又加上了沈雪,在三个女人之间奔波劳碌。他喜欢武月的激情,爱沈雪的踏实。又忘不了自己的孩子。真算是骑虎难下,当然最终也难逃鸡飞蛋打的结局。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强烈道德说教彩的警世电影。然而,警世也好。叹息也罢。婚姻的开始意味着爱情的光环逐渐褪。对于身处婚姻围城里的芸芸众生而言,何去何从始终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冯小刚2008年推出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该片是2003年继《手机》之后。他推出的又一部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力作。其话语风格依旧将幽默调侃贯彻到底,充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故事的叙事风格既有乌托邦的浪漫也不乏沼泽地的暗淡。相亲,这种当代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求偶途径被电影进行了戏剧化的演绎,如果说爱情是幸福甜蜜的,那么相亲应该是什么感觉呢?从影片主人公勤奋的一次次相亲经历来看,大概更
多的是尴尬、无奈和失望吧,有在绝望中挣扎的第三者,有人借机推销墓地、有人在廉价出售自己、有人把婚姻看作股票、也有人只想搭车。虽然他每次都能侃侃而谈,从容不迫地应对,但真不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几个能禁得起那样的折腾,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但爱情还没有开始。他窥见的已是婚姻那片荒芜的沼泽地了。幸运的是,在这片荒芜之中他还是看到了一丝绿意,与空(《永失我爱》中的女主人公也是空,不知影片作者是否刻意要在十多年后让美丽而又不幸的空有个圆满的结局,续写一个新的爱情神话)梁笑笑的相识使他们开始了浪漫的日本之旅。梁笑笑跳海得救,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乌托邦让观众满意而归。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个爱情乌托邦密切相关的还有另一块婚姻的沼泽地,那就是空梁笑笑插足的那个家庭,电影里那位搞婚外情的丈夫显然与梁亚洲、严守一有着同样的情感经历。不过这位似乎有些格式化,不像另外两位那样鲜活生动、有血有肉,而且这块沼泽地也一直处于电影镜头的盲区之中,但对观众来说,盲区中的一切其实是清晰可见、不用多费口舌的,这也算是此部电影的—个高明之处了。
二、“一声叹息”与“非诚勿扰”:男性视角下的婚姻
冯氏电影中的爱情与婚姻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男性视角,已经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阐述,“冯小刚的一系列电影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便是以男性为特点切入故事,从《不见不散》《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到《大腕》、《手机》,都没有放弃男性视点的介入。作为探讨婚外恋情的,《一声叹息》和《手机》更其典型性。因为从男性视点切入故事,影片的主人公往往成为行动的主角,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他的生活轨迹和心理变化都得到了清晰地呈现,成为描写的重点。”该文作者在文章中深刻揭示了这两部影片以男性视角为特的叙事风格,但是这种男性视角下的婚姻和爱情到底是具有什么特点呢?
本人认为首先可以用“一声叹息”四个字来概括。电影《一声叹息》伊始,就伴随着男主人公的几句旁白“……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这”一声叹息是主人公历经情感波澜之后发出来的,包含着他对生活以及人生的不尽感慨与无奈。两部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婚外恋情虽然各有千秋(上文中已经有所论述),但是他们相似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们不甘干婚姻的束缚,迷恋并纵情于围城之外的生活,敢于不惜一切代价挑战当前的道德机制,敢于对平淡无聊的生活说
不,他们既要享受来自异性的温情和刺激,又要对异性挑挑拣拣,用谎言应对一切。然而谎言真正代表的不仅是他们内心的寂寞、无助以及游戏人生的态度,还有他们对于正统婚姻观的讥讽和嘲弄。就是说他们一方面深陷情感的漩涡难以抽身。一方面又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嘲弄着这一切。然而,这种态度不是超然的,而是痛苦的《手机=》中的大文人费墨发自肺腑地说了句:“在一张床上睡了2。年,的确有点审美疲劳。”归根结底,电影是在通过男性视角演绎男性心目中的婚姻与爱情、展现男性对于婚姻的抗拒、嘲讽和无奈。然而,一番讥笑过后,作者似乎并没有对爱情与婚姻这一重大人生主题完全失去信心,在电景《非诚勿扰》中,作者则再次鼓起勇气,用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男性视角来呼唤爱情与婚姻中的真诚,虽然影片中的语言依旧充满讥讽和调侃。但自始至终回荡着的都是主人公对真挚诚实、没有谎言和欺骗的爱情与婚姻的呼唤。《非诚勿扰》中的“诚”字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信任,代表着坦荡,代表着相知相惜。只有彼此坦诚、敞开胸怀的双方才可能牵手人生,只有彼此信任的夫妇才会和谐,彼此信任的婚姻才会稳固。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终于在历经磨难之后全身心地接纳了对方,这里面融入了男主人公秦奋对梁笑笑的包容和真诚,融入了梁笑笑面对自身痛苦的坦诚,他们都没有回避,他们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彼此面前,正是有了勇于面对人生的勇气他们的爱情之树才最终开花结果。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彼
此刻意回避自己的过去,用谎言遮蔽伤痛。还会上演如此精彩的爱情故事吗?所以,如果说冯氏前两部爱情婚姻电影是在从男性的视角诉说婚姻的无奈和荒凉,那么后面这部则是男性对于诚实可靠、彼此信任的爱情与婚姻的呼唤和展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