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
  《尚书。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与蒙乐⼭⼀带。唐以后⼀直到清代的⼀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哈尼”⼀名⾸见于清·康熙《蒙⾃县志》。小沈阳老婆照片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平等县均在哀牢⼭境,是哈尼族⼈⼝最集中的地区,建⽔、景⾕、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溪、通海、⽯屏等⼆⼗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国外有⼀万⼀千余⼈,分布在越南、⽼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宏、糯⽐、糯美、各和、腊⽶、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中华⼈民共和国成⽴后,根据本民族多数⼈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分为哈雅、碧卡、豪⽩三种⽅⾔,包括⼗余种⼟语。⽆书⾯⽂字。
  哈尼族分布的⼴阔地区,海拔约在800⽶⾄2500⽶之间;⽓候温和,⾬量充沛,⼟地肥沃,适于农作物有关黄河的成语
⽣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风猴等珍禽异兽。南糯⼭,是产普洱茶的五⼤名⼭之⼀。红河哈尼族彝族⾃治州⾸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腰之中,⼟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和棕榈树。哈尼⼈开垦的梯⽥,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夫⼀妻制,婚前社交⾃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今沿袭着祭寨神、祭⼭⽔、祭⾕娘等习俗。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批”,每寨⼀⼈,从本寨最早的⽼户中产⽣,⽗⼦相传。另有“咪⾕”和“”,他们在各种传统节⽇活动和祭祀活动中,⽤说唱及舞蹈向神祈祷,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说唱和舞蹈传播⽣产活动经验及伦理道德和神话传说故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异彩纷呈。1984年初⾄1986年,在哈尼族地区经过⼴泛、深⼊的调查⼯作,收集到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有:祭祖先神灵的舞蹈四个;丧葬舞蹈⼗⼀个;节⽇庆典舞蹈⼗五个;婚嫁舞蹈三个;⾃娱情爱舞蹈五个;游戏舞(⼉童舞)七个;巫舞四个。
  以上舞蹈仅是各地哈尼族众多门类舞蹈中有代表性的⼀部分。其它舞蹈如⽟溪市的“拾菌舞”、峨⼭县的“烟盒舞”、普洱县和易门县的“葫芦笙舞”等,在当地哈尼族⼀些村寨中也有流⾏。
  哈尼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元江县它克村岩画有可辨图像⼀百⼆⼗幅,其中有表现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像;有表现狩猎的组画;有众多表现母性崇拜的图像及符号。经专家初步鉴定,它克村岩画为原始社会时期的⽂化遗存。现在元江县哈尼族⼀些祭祀舞蹈的动作姿态,与原始岩画中的舞蹈图像很相似。以快乐为题的作文
  “打莫撮”是哈尼族盛⾏的祭祀性舞蹈。史料载,哈尼族“以⼗⽉为⼀年,有周时之风。
  “铓⿎舞”也是古⽼的祭祀性舞蹈。哈尼族视铓⿎为神圣之物,制作⼤⿎是⼀件隆重庄严的⼤事。要选⼀专门房⼦,把空⼼⿎⾝安放⾥⾯,选男青年⼆⼈⽴于两端,均⾚⾝*舞蹈,其动作是性爱的模仿。然后放五⾕和铜铁等物在⿎内,蒙上⽜⽪,并在⿎⾯画上⼥性⽣殖器。铓⿎平时要选专⼈保管在家,任何⼈不得动⽤。每逢祭祀和喜庆欲跳舞时,由祭师⽤酒祭铓⿎后,⽅能敲铓打⿎起舞。铓⿎舞当是哈尼族母权时代的产物。
  “棕扇舞”是⼀个古⽼⽽神奇的舞蹈。据红河县哈尼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候,⼀位叫“奥玛妥”的先祖母要将棕扇舞教给中⽼年妇⼥,但未教完先祖母就升天了。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头,长成了参天⼤树。⼈们把它看作先祖母的化⾝,每年农历⼆⽉属⽜或属虎⽇,全村妇⼥都去“神树”下悼念先祖母,同时跳起“棕扇舞”。元阳县⿇栗寨村民李⿊诸家谱上载,第⼀个祖先就是“奥玛”(天⼥)。从“奥玛”往下⾄哈尼族普遍公认的男性始祖“搓莫耶”,相隔⼆⼗余代。红河哈尼族把“奥玛”和“神树”共同视为神灵崇拜。祭时,由妇⼥挥棕扇环歌,踏⾜起舞。从整个舞蹈的形式及内容来看都表明棕扇舞有悠久的历史。
  哈尼族舞蹈通常在以下⼏种场合下进⾏:
  第⼀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中进⾏。哈尼族⾄今还保留许多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直接影响着哈尼⼈的社会⽣活。哈尼族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对象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五⾕丰登的朴素愿望。每年农历⼆⽉或⼗⼀⽉间,举⾏“奥玛妥”祭寨神活动,意在追念哈尼先辈安寨的艰⾟和业绩,同时祭祀寨⽯、神树,是⼀次盛⼤的歌舞庆典。
  三⽉祭⼭、六⽉祭⽔、七⽉祭天地和祭龙、祭⾕娘、开秧门等等祭祀活动,皆有歌舞狂欢的场⾯。
  哈尼⽼⼈或年轻⼈去世,要举⾏丧葬祭祀活动。古时哈尼⼈死“以跳舞或跳狮⼦为致敬。⼤吹⼤打。”(《⽯屏县志·⼟司志》)。近代哈尼兴棺葬,贝玛念经祈祷,家⼈和亲朋歌舞绕棺娱⼫。丧葬活动常跳“打莫撮”、“棕扇舞”、“兵器杂耍舞”、“⽊雀舞”等舞蹈。
  第⼆是在传统的喜庆节⽇中进⾏。哈尼族民间节⽇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年)、吃新⽶节、祭母节、⽼⼈节、龙巴门节、⽵笋节、播种节等⼆⼗余个,其中以⼗⽉年和六⽉节最为隆重,盛装酒宴对歌舞蹈。
  第三是在婚娶佳期。哈尼族举⾏婚礼时,平时相好的⼥伴要与新娘吃告别饭、唱别离歌。新娘出嫁的头天中午,全寨青年男⼥相邀,陪伴新娘在⼭林中相会,对歌跳舞。新郎家来接亲的队伍与新娘家
陪送的队伍要对歌⽐舞。“龙纵舞”、“洒⽶舞”是婚礼上必跳的舞蹈。新平县哈尼族在婚娶的第⼆天,新娘须由其哥或弟背⾄跳歌场,歌舞庆贺,婚礼才算结束。
  第四是在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时候进⾏。哈尼族不论上⼭砍柴,下⽥种地,或者集市贸易,都要歌舞。哈尼⼈说“满坡梯⽥是歌声唱绿的”。休息时,就在⽥埂上欢跳“乐作”。红河县阿扎河街⼦,成千哈尼⼈围成⽆数舞圈,哪怕天下⼤⾬,也仍跳乐作,谓之“歌舞街”。房屋建成,必要歌舞贺新房。哈尼青年“串姑娘”时候,青年男⼥相邀到“公房”或者⼭林
中,“男⼥连⼿周旋跳舞为乐”(清《古今图书集成》),传递爱恋的信息。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虽具有共性特征,但由于地区经济⽂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等原因⽽形成有些舞蹈个性不同,风格有异。戚薇最新电视剧
中国音乐学院排名
  ⾸先,动作具有屈膝向下的共同特征。在做抬腿、蹬腿、颠跳、旋转等动作时,⽆⼀不是成屈膝的状态。其次是摆胯、扭胯。跳⿎、扭⿎、猴⼦舞等,多在深蹲、半蹲、俯⾝、昂⾸、撅臀的舞姿中摆、扭。
  哈尼族舞蹈的动律特点给⼈以下稳上活、稳⽽不僵、活⽽不浮的感觉。这种特点的形成除了⽣产劳动带来的习惯外,还有⼀些舞蹈动作有表现性爱的⾊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思想观念的⾰新及各民族间的⽂化交流、融合,哈尼族舞蹈已溶⼊了很多新鲜东西,伴奏乐器除原有的巴乌、三弦、四弦、树叶、⿎外,还吸收了⼆胡、笛⼦等乐器。
周韦彤老公
  近些年,哀牢⼭境和蒙乐⼭境及澜沧江边⼴阔的哈尼聚居区,歌舞活动遍布城乡。除“六⽉节”、“⼗⽉年”举⾏盛⼤⽂艺活动外,凡众的喜庆⽇⼦必有歌舞相伴,规模胜过往昔。新中国成⽴后,哈尼族舞蹈⼤量进⼊艺术表演舞台。⼋⼗年代以来,棕扇舞等经加⼯改编,成为具有较⾼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上乘作品,多次到北京、⼴州、深圳,以及欧亚⼀些国家地区演出,让中外观众体味到了哈尼族舞蹈神奇、古朴的艺术魅⼒,同时。也拓宽了哈尼族舞蹈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