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周六),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他预计自己将于下周二在纽约被捕。3月21日(周二),推特博主El i otH i ggi ns利用A I绘画工具M i dj our ney制作了一组模拟特朗普被逮捕时的“现场照片”,旋即在社交媒体中引发了网友的广泛传播与模仿创作。然而,华盛顿邮报发文称,这些“假图像”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以假乱真的能力,并对其勃兴和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表达了担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智媒时代已经到来。对人工智能这片新蓝海的积极开拓日益成为传媒业推动媒体融合,适应网络传播新局面的重要抓手。
A I绘画依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绘画,具有高效率、深度学习和应用领域广等特点,为媒体融合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更多可能。随着M i dj our ney第五代V5模型的发布,由它生成的图片因高拟真性而再次出圈,成为继G PT-4后的又一热门产品。A I绘画作品是如何生成的?A I绘画技术如何应用于融合新闻报道,将引发哪些新闻伦理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一一进行分析。
一、A I绘画的生成机制与技术迭代(一)A I绘画工具对图像的学习与输出
2022年,一幅使用A I绘画工具M i dj our ney完成的数字油画作品《太空歌剧院》在科罗拉多(Col or ado)博览会的艺术比赛中夺魁,引发了巨大争议,也使文本描述自动生成图片的A I绘画黑科技再次出圈。不同于CG (Com put erG r aphi cs)绘画以艺术家为主导,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手动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工作模式,A I绘画具有独特的底层原理。以A I绘画工具M i dj our ney为例,其实质是一种人工智能程式,基于
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对图像的分析与判断,即“学习”,来搭建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完成对图像的处理与还原,即“输出”。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只需通过键入基础指令、文本提示和后缀参数与机器人进行交互,基础指令执行创建图像和更改默认设置等任务,文本提示作为关
键词框架的核心决定图像的元素使用、画面构成和艺术风格,后缀参数则负责控制优化图像。这种“咒语”作为用户创意和工具功能的桥梁,帮助用户完成文生图、图文生图、图生图和图生文等各种创作。
(二)A I绘画工具的迭代和应用
A I绘画概念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70年代,艺术家H ar ol d Cohen打造了电脑程序“A A R O N”进行绘画创作,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方式通过程序指导机械臂呈现在了画布上。2012年,吴恩达和JefD ean联手使用1.6万个CPU训练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深度学习网络,以指导计算机画出猫脸图片,并开启了深度学习模型支持的A I绘画这个全新研究方向,随后生成对抗网络G A N和D A LL-E等模型相继涌现。直到O penA I 团队在2021年开源了新的深度学习模型CLI P,作为当今最先进的图像分类人工智能,CLI P的出现和应用正式带来了A I绘画技术的变革。
A I绘画作为A I G C应用领域内的一大分支,整个赛道呈现高速增长的状态。在国内,与A I绘画有关的、小程序不断涌现,A I绘画的内容创作者活跃于各社交平台。当前,A I绘画的个人用户多为贴近科技前沿和掌握话语权力的互联网原住民,其作品结合政治、社会和历史等元素,虚构出一种跳脱于
观众理性和逻辑的“现实”,以延伸想象空间、传达内心情感。社交平台中A I绘画趣缘体的建构使民间逐渐成为A I绘画创作的主阵地,其作品亦契合了M i dj our ney创始人D avi d H ol z的宗旨:A I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刻,而是人类想象力的延伸。
观察官方媒体可以发现,目前对A I绘画技术在宣传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代表作品有玉渊谭天《A I描绘110万字外媒报道里的未来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来A I眼里的未来法治中国是这样》和央视网《A I绘意中国》等,总体呈现出使用方式单一、嵌入范围狭窄的特点,场景多为“A I描绘未来中国”这一主题。A I 绘画工具能够智能化辅助用户绘图,并搭载多种绘图工具、内置丰富的素材库和支持跨平台兼容,在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背景下A I绘画技术的应用
◎杨傲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现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面临着改革。近年来,A I绘画技术的智能化制
图能力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在新闻传播领域,A I绘画对推动媒体融合、创新网络传播具备巨大潜力,然而也将带来虚假信
息、侵权问题和智能鸿沟等挑战。本文以A I绘画为窗口,研究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应用价值和伦理隐忧,并为其良性发
展提出解题之道。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A I绘画人工智能
9
新闻前哨·2023年7月下
背景下,A I绘画技术可以在优化多形态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推动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改革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A I绘画技术赋能融合报道创新与发展(一)创新新闻产品形态和生产流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 I绘画技术逐渐成为数字新闻领域的热门话题。A I绘画可以智能化生成图像等视觉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手绘或数字制作方式,A I绘画可以为新闻产品形态和生产流程带来诸多创新。在此之前,大数据技术、V R、A R、H5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衍生出数据新闻等新闻形态,成为进行融合报道的重要技术支持。A I绘画能够高效率高精度地实现数据可视化,例如利用A I绘
画制作人物图像、地图和统计图表等,同时强化新闻产品的视觉效果,为传统的新闻形态注入新的元素,使其以更高质量呈现。
此外,A I绘画让新闻生产流程更加高效快捷,传统制作流程一般由新闻编辑、记者、摄影师、平面设计师等构成,A I绘画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流程的无缝衔接,新闻编辑和制作人员可以通过模板和预设,更快速地制作可视化图像。A I绘画技术也将降低制作成本,A I 绘画可以大大缩短图像和数据可视化制作的时间周期,解放有限媒介资源,减少对特定人才的依赖,为具有独特创意的小型新闻机构,特别是县级融媒体带来更多机会。
(二)促进教育体系变革和人员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和人员职责,也影响着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成长和在传统媒体中的角扮演。伴随A I时代的来临,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A I绘画技术的应用意味着新的职业要求,这意味着其需要了解A I绘画的使用流程,并掌握利用A I 绘画进行数据可视化和基本图像编辑的能力。A I绘画的应用也将调整和优化新闻媒体的组织架构,新闻机构也应适应A I绘画技术,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求生能力。
同时,A I绘画技术的应用也昭示着新闻教育体系的变革迫在眉睫。技术逻辑对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体系构建具备基础性结构作用。[1]学校应深化A I技术教育,保证未来的新闻工作者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
提高其在专业领域的能力和敏感性,并建立更加紧致的人才培训机制,适应日益更新迭代的新闻业务。(三)助力网络政治传播和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当前,网络政治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
征,A I绘画可以将社会事件和政治观点以更加立体、生动和形象的方式呈现,从而提高传播的时效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此外,A I绘画的自动化生成、创新性表现也能有效减轻媒体工作者的工作负担,更好地满足网络传播对内容量和速度的要求。《A I绘意中国》类似作品是媒体融合时代官方媒体适应新兴技术变革作出的一次尝试,其实质是利用A I技术对未来中国图景的构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民众对中国发展的信心,是官方媒体和官方机构善用网络政治传播话语权的体现。
要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就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持。A I绘画可以为新型主流媒体带来更为高效、便捷和经济的生成模式,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三、A I绘画技术伴随的新闻伦理困境与对策(一)虚假图像或加剧假新闻泛滥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发展与普及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也为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便利。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风险社会成为悬在人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信息碎片化契合了当代人的信
息消费习惯,然而这种“速食文化”也成为市场竞争压力下新闻媒体炮制假新闻博取流量的垫脚石。过去,人们会用“无图无真相”来驳斥假新闻,但从“特朗普被捕”到“特朗普越狱”,再到利用A I绘画工具生成的各种虚构政治人物和社会事件图像的流行,这些以假乱真的内容在A I技术加持下批量生产并通过算法推送,已然形成清晰的产业链。
A I技术迭代升级后,已经可生成模仿新闻机构照片风格的图像。A I绘画的“亲民化”使相关工具变得触手可及,用户的头脑风暴也使衍生作品以指数级增长,但社交媒体的多级传播使作者的声明难免会在后续传播中丢失。同时,用户接收信息的能力和媒介素养存在差异,导致这些A I生成的图片得以在混乱的新闻环境中“浑水摸鱼”。以自媒体和网络大V为主体的意见领袖常常将流量至上奉为圭臬,重大新闻发生后,社交媒体的各种信息左右着普通民众对于事件的基本看法,在后真相时代,网民却常常成为有心者攫取利益的“韭菜”。利用A I绘画可以增强谣言生产的多模态和逼真性,这些虚假图片和视频可能充斥社交媒体,加剧“噪音”的产生,从而引导民众的舆论,参与民众集体记忆的建构,消解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影响特定问题的社会认知,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二)A I作品或触及版权争议
10
新闻前哨·2023年7月下
Chat G PT的横空出世使A I侵权重新成为热门话题,相较于文字大模型,A I绘画基于对大量图像数据的训练生成作品,而这些数据通常是未经创作者知情或同意的情况下从网络上抓取的,在机制上更容易触及版权争议。当A I绘画工具的原始训练数据集中含有受版权保护的图像,而用户生成的图片恰好显示了上述图像的显著部分时,则可能涉及到侵权。今年1月,全球知名图片提供商华盖创意对A I绘画工具St abl e D i f f us i on开发者提起诉讼,保护其知识产权。当前,A I绘画已经受到许多国家、组织和艺术家的质疑甚至抵制。
在A I作品著作权问题的讨论中,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著作权法都特别强调“人”的独创性,然而机器学习在创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机协作或许将成为主流创作方式,如何界定A I绘画作品的版权归属仍需适时而动。
(三)A I技术扩散或深化智能鸿沟
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对于智能技术掌握上的差距,使数字鸿沟经历着从接入鸿沟、素养鸿沟到智能鸿沟的第三次范式转变。尽管A I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草创阶段,但智能鸿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挑战已初现端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分配不均,国际科技巨头营造的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垄断格局,将严重影响未来A I时代的发展平衡。
对于A I绘画,其以超过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接受新技术新应用能力的速度进行技术迭代,A I绘画技术加持下产生的虚假信息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国家的媒体和受众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人工智能对部分工作岗位的替代能力也会使发展中国家失去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例如A I绘画在制图作业上对人类画师活动机会的挤压已经引发了广泛担忧。智能传播超越了人的环节而在效率上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但从另一角度看,智能技术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人的直接控制,尤其是现有社会法律和制度的制约。[2]如何解决智能鸿沟问题,引导人工智能技术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需要各政府、组织和个人同舟共济。(四)引导A I绘画良性发展的对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A I G C赋能内容生产为传播生态变革带来了新机遇,一个人机共创的时代悄然来临,但风险挑战应运而生。A I绘画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具备深度伪造的能力,合成图像真假难辨,极易引发伦理问题。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A I绘画技术在创新新闻作品形态、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传播效能和改善组织架构等
方面潜力巨大。然而,要推动A I绘画和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压实多方主体责任,多层推进错误视觉信息治理。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利用A I绘画传播假新闻案件的监管力度并完善立法。2019年,国内首个针对“A I”的监管措施《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出台,明确“不得利用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的新
技术新应用制作、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对于A I绘画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和可能面临的大规模涉及社会各阶层的虚假信息,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生成“特朗普被捕”系列图像的El i otH i ggi ns的账号被M i dj our-ney封禁后,并未被告知违反了哪些规定,这一案例反映各国政府监管层面的功能缺失,亟待优化顶层设计以对相关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
再者,技术支持者和平台运营者应联合开发深度伪造技术检测系统,制定企业标准,搭建A I绘画作品生产传播全流程技术治理体系。在技术源头上,提高算法透明度,建模过程中防范歧视性观点的引入,加强数据管理,规避侵权事件的发生。在过程管理上,平台在分发A I绘画作品时应对信息提供者和内容可信度进行监管,并对A I绘画内容标注提示。使用A I绘画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也应主动承担起信息安全义务,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侵犯个人隐私、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活动。
最后,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谣言与传播风险,但从技术理性的视角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追求符合人类物质需求。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智能鸿沟需要各个国家和组织以技术前瞻性的角度破除,使A I成为能够真正为全人类带来普惠的智能红利。同时,智媒时代A I G C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人机共生空间,谣言的传播动因与复杂的体心理和社会分歧息息相关。机器不仅反射着设计者个体的价值观,也在对人类文化系统的学习中继承与放大着人类的价值观。[3]要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需要构建一个沟通性更强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技术革命主导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重构与未来方向》,《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7期
[2]钟祥铭、方兴东:《智能鸿沟:数字鸿沟范式转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3]彭兰:《A I G C与智能时代的新生存特征》,《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作者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状态背景图更改责任编辑:宋效忠
11
新闻前哨·2023年7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