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判断一所大学的好坏有一个特别简单而且靠 得住的方法,那就是看那里有没有一幢叫做逸夫楼的建筑。如果有,那就至少是211以上级别的学校,搞不好还是所985(甚至个别重点中小学里都有逸夫 楼)。这个规则之好用在中国可以上升为定理了,它能让你刹那间了解一个陌生大学的档次,对于外行人来说价值尤大。08年高考又该报志愿了,这个经验供考生 们参考。当然在中国就算是211也是很的学校,但总比连211都不是的强些。别的什么看往年分数线高低,学校大小,生源多寡,教学楼奢俭之类的路子统 统不可靠。这就好比许多单位都迷信北大清华学生的能力,因为学校当初已经用大眼儿筛子过了一遍。逸夫楼在这里起了筛子的作用。 (复旦有两个逸夫楼,难道是422?)
逸夫楼 是由爱国商人邵逸夫先生捐资建设。邵逸夫先生是个品格高尚的人,曾领导邵氏兄弟影业投拍了很多港产黄片。在日本专业级成人影片尚无有效渠道进入内地市场的 八九十年代,香港黄片起到了文化启蒙和自由先驱的作用,史学家普遍认为堪与五四运动比肩。邵先生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多部古典文学名著颁上银 幕,如《金瓶梅》、《肉蒲团》、《初刻拍案惊奇》、《聊斋志异》、《玉女心经》等等,涉及时代上至先秦,下至晚清,纵贯中国封建王朝2000余年,全景展 现优秀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功不可没。

邵先生的专业精神折射于每一部影片的细节中,除了花钱请赏心悦目的男女演员以外。总是 不吝成本邀请著名导演和写手参与创作,甚至不乏大作家的身影。每一句台词都是精雕细琢,每一句念白均文学韵味浓厚,令人甘之如饴。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 上,常有创新性理论的提出,如六种极品十大xx” 等等。所以观众才能在满足感官刺激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史学常识,这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精神活的体现!相比之下,日本黄片几乎只有感叹词和语气助 词,欧美黄片更甭说,通篇充斥着大量脏话,难怪要被列入少儿不宜的电影,小孩子听那么多脏话粗口总是不好的。虽然日本专业级后来居上,代表亚洲走 向世界,但总稍嫌浅薄,流于庸俗。日本摄像师几乎只会拍摄隐私处的高清晰特写以及熟谙各种日常用品的使用,完全就是在显示他们的摄像机功能强大。港产片虽 然普遍清晰度糟糕,但以情节见长,大多是100分钟的标准片长。语文老师从小告诉我们,记叙文乃至小说都要有几个部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港 产电影不仅做到了这些,而且还告诉我们,其实高潮可以不止一个,只看你是不是能控制节奏,当然是讲故事的节奏。卓别林的早期作品虽然拍摄技术粗糙,却让人 百看不厌;变形金刚虽然高清而且特技炫目,却只能是电影,事后没人惦记它:这就是香港黄片与日本黄片的天壤之别。正因如此,港产黄片才能跻身世界文 化艺术之林,成为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邵逸夫先生在艺术创作事业之余,热心公益尤其是教育事业,960万神州大地,他到 处留情,那些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逸夫楼就是证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意思就是说大学 不能光会盖大楼,包工队也会;有大师才配叫大学。说的多好啊!大家觉得他一个戏子能有这番见识殊为不易,于是推举他做了当时西南联合大学的校长。梅先生果 然不负众望,培养出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其中两个弟子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甚至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朋友们,这就相当于戏剧界的金鸡奖和百花奖啊! 杨先生还在耄耋之年再展雄风,勇攀高峰,香港演员金刚“杨帆远航,一树梨花压海棠,我引红杏出墙来。让普通人不由感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着战争的结束,西南联大迁回北京,这就是后来的著名学府——北京联合大学。由于校长换了,不再培养戏剧演员,也就再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了。不过北京联大仍然 秉承老西南联大的精神,平易近人,不搞分数歧视,高考400多分就能去,收留了一大批失学高中青年,一时被传为佳话。


邵逸夫先 生不会不知道梅贻琦先生的名言,而且中国的大学一贯只有大楼,不趁大师。世间传颂邵先生热心祖国教育事业,殊不知先生盖楼成癖,常常为了盖楼而盖楼,根本 不管人家学校是不是缺楼。中国的校长们盖楼之神速堪比青年突击队,使得好些学校可以开发的空间所剩无几,于是邵先生与他们展开了速度的较量,像是新时代的 圈地运动。很多大学虽然已经没有富余的地方盖楼了,结果邵先生不干,说你们是211,我就得给你们盖,要不我没面子。于是在这所大学的某个局促的角落里别 别扭扭的生长起一栋3层小楼,占地面积只有几百平米。楼小却不妨碍有个醒目的牌匾,逸夫楼三个猩红大字触目惊心。这座建筑物之小使得它既不能作为图书馆也 不能作为教学楼,只能长年沦为值班人员的驻地。它的存在似乎对校园没有什么影响,只不过由于楼间距太近,遮挡了另一座老楼的采光;同学们白天少了一块锻炼 的场所,晚上少了一个僻静的幽会地点

与之对照的是那些非211的学校,由于地处偏僻,资金匮乏,它们才是迫切需要逸夫楼来贴金的, 但邵逸夫先生从来视而不见。非211的学校和学生虽然,但就不需要教学楼么?也要上自习做实验啊!这完全就是对人不对事的恶劣态度。相比之 下,我们一直都
主张即便做慈善也要支持,就算是老混蛋投资拍黄片也要鼓励,只要他做的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这才是高尚的人格,这才是对事不对人,这 才是国际主义。

其实支援教育有很多的途径,可以从国外聘请高水平研究者,建先进的实验室,买更精密的实验仪器,给图书馆买原版 书,或者干脆提高每个同学的伙食水平,这些都是很花钱的地方。但是邵逸夫先生却只中意盖楼。美国私立大学的校友们很慷慨,动辄咣咣的砸钱,却没见人家学校 凭空冒出好些以捐助者命名的建筑。邵先生的捐款相比慈善大鳄盖茨老师九牛之一毛,即便在华人圈也难比霍英东和李嘉诚,但我们从没有见过什么嘉诚楼和英东小 学,北京只有个英东游泳馆。这个问题其实一想就清楚,因为别的捐款途径都没有盖楼醒目,这一幢幢大大小小,高矮参差的逸夫楼就像是邵先生给自己立的一块块 牌坊,张扬的显示自己是多么的慷慨仁慈,功德无量。这些楼一矗立就是好几十年,霸道的强迫一届届的学生长久的记住他。如果只是提高学生伙食,虽然花钱也不 少,但谁会在吃肉的时候惦记他呢。从这点来说,邵先生的境界并不比那些四处刻到此一游的人们更高。
 
嗟乎!斯人长逝,缅怀无限。让我们流连于邵氏影业的经典黄片中,追思那风骚浪漫的韶华时光;徜徉于大大小小的逸夫楼中,回忆那白驹过隙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