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从明朝建立至清朝被推翻,前后统治长达540多年。两朝的大一统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这与皇权的强化、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社会的有着直接的联系。大一统也促进了疆域的扩展,尤其是清王朝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现行疆域的版图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明朝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清朝又是怎样取代明朝实现国家统一的?由此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 | 素养达成路径 |
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到这一时期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理解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时期朝代更迭的脉络;对照相关地图,了解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文字和图片等史料,归纳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理解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从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历史中,体会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弘扬维护统一的爱国情怀;从“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以后海防出现的新问题中,培养开放理念和海权意识。 |
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难点:明朝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
阅读内容 | 思考问题 | 提纲挈领 |
阅读P72-7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 1.明朝是如何建立和统一的? | 1.明朝的建立和统一:(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2)朱元璋统一南方;(3)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① ,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4)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
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
阅读P73-7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 3.什么是“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地位和影响? | 3.“郑和下西洋”的概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④ 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重要地位和影响:(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后的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2)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下去。 |
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如何?结果如何? | 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出现的新问题:(1)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和倭寇对东部沿海的骚扰;(2)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形成的原因:(1)明朝出于对日本实行⑤ 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2)新航路的开辟。具体表现:倭寇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16世纪中叶,⑥ 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结果:(1)明廷派⑦ 等平定倭寇;(2)明末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 |
阅读P74-75“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 5.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有哪些?明朝是如何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的? | 5.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先是⑧ ;后是女真族(满洲)建立的清朝。 明朝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的措施 对蒙古:(1)明朝重修长城;(2)鞑靼首领⑨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对藏族:(1)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2)设立了⑩ 、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对东北:(1)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2)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
6.清朝是如何建立的?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清朝是怎样确立在全国的统治的? | 6.清朝的建立:(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2)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 ,并对明朝展开进攻;(3)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被尊为清太祖和清太宗。 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标志 原因: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 标志: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 ”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1)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2)清军逐一击败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 | |
【答案】 ①应天府 ②宰相 ③宦官 ④非洲 ⑤经济封锁 ⑥葡萄牙 ⑦戚继光 ⑧蒙古 ⑨俺答汗 ⑩宣慰司 奴儿干都司 金 大顺
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
宰相 | 内阁首辅 | |
地位 |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 仅是皇帝身边的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 |
职权 |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 |
任免 |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 皇帝个人意愿 |
影响 |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 对皇权无约束力 |
1.明朝内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丞相胡惟庸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在杀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禁止再设,之后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削弱,事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学士(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明宪宗成化年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有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至清朝时内阁权力开始被削弱,首辅的部分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晚清立宪运动后,于191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阁——庆亲王内阁。
明朝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部分管到司礼监与内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在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一种简单的“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明代相权游移于司礼监和内阁之间,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从而形成了明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海禁
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纵贯大半个明朝,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明朝的海禁政策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并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加上日本当时战乱频发,一些武士和海盗与部分受到闭关锁国负面影响的明朝商人联合,以致倭寇横行,在大片沿海城市展开掠夺。直到16世纪中叶,为了重建海上秩序,明廷在海禁存废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请开海禁,获准。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关”。由于政府部分开启海禁,东南沿海的紧张局势得以缓解。
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其“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参知政事 D.明代废丞相制度
【解析】 汉代设中朝,又称内朝,用来削弱相权,而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故A项错误;唐代设三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仍存在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故B项错误;宋代设参知政事以分割相权,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代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项符合题意,故正确。
【答案】 D
2.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嘉靖皇帝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三省制 B.枢密院
C.内阁制 D.军机处
【解析】 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明成祖设内阁,故可以排除三省制,而枢密院是负责军务的机构,军机处于清朝雍正年间设立,故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答案】 C
3.《全球通史》记载:“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解析】 根据题干“15世纪早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可以证明以上观点,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A
4.(选做)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内阁的职能而没有涉及其阁员是否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内阁是内廷的秘书班子,有助于合理决策,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故A、D两项错误。
【答案】 C
5.(选做)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下列诗句中,表明他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解析】 A项的作者是文天祥,B项描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D项描述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均排除。C项出自戚继光所作的诗,该诗表达了他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故选C项。
【答案】 C
【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解题关键:理解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思路引领:先结合教材内容把握明朝“下西洋”政策的变化,进而从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变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理解。
答案提示:(1)变化:从明成祖的大力推行到后来终止、未能持续。
(2)认识
从目的看,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出于政治而非经济动机。
从原因看,主要原因:①整个航海活动完全由封建皇权操纵,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从根本上违背了经济规律;②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
具体原因:①“厚往薄来”的政策给明朝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②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③明朝政府垄断海上贸易权,扼杀了私人贸易的发展;④郑和船队过于庞大,明朝官员非议甚多;⑤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营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⑥明朝政府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危机日益加剧;⑦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及其保守性。
【学思之窗】《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解题关键:理解“今日全照他行不得”。
思路引领:结合所给材料内容,联系所学知识理解。
答案提示:清朝建立之初,制度大都照搬明朝。当时汉族降官宁完我在奏疏中对盲目模仿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做法表示不满,提出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明朝典章制度进行损益、完善,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并且分析了借鉴明朝制度的利弊。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思路引领:明太祖与黄宗羲之所以会有不同见解,主要与个人立场、时代背景有关,由材料所述可知,明太祖所述废丞相的理由不充分,黄宗羲批判废丞相之举主要是从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角度分析的。
答案提示:(1)明太祖认为宰相一职并非自古就有,小人任职会擅专威服造成社会动乱,大权集于皇帝则有利于国家稳定。黄宗羲认为废丞相导致明朝无善治。
(2)明太祖所述废丞相的理由不充分,还有其他原因:
①吸取元朝教训。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导致后期相权过大,甚至左右皇帝的废立,影响皇权。
②时任宰相的胡惟庸权倾朝野,朱元璋借机铲除他以树立权威,巩固统治。
③个人原因。朱元璋迷恋权力,事必躬亲,执意要废除宰相制度。
【学习拓展】查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
思路引领:查阅资料,拓宽视野,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八股文”叫作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文中的四副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是经书中、正史中提到过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 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现结合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韩菼文章分析如下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