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习题集
上册(原始社会——南北朝)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1、 我国境内主要发现了那些古人类化石?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意义如何?
2、 论证晚期智人时期氏族制确立的条件。
4、 通过半坡遗址的村落布局来论证氏族制的内部结构。
5、 阐明我国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历史条件。
6、 我国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第二编 奴隶社会
第二章 夏、商
1、 夏朝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 盘庚迁殷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3、 简述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4、 商朝的官僚机构包括哪些?
5、 简述商朝的阶级结构。
6、 略述商灭亡的原因。
第三章 西周
1、 简述武王灭商的经过和意义。
2、 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3、 略述西周的礼治和刑法。
4、 西周的农业生产情况是怎样的?
5、 西周衰亡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6、 略述西周敬天保民思想。
第四章 春秋
1、 论述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 齐桓公称霸的主要政绩是什么?
3、 简述晋楚争霸。
4、 试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5、 略述春秋时期奴隶与国人的反抗斗争。
6、 略述齐、晋、鲁大夫兼并的情况。
第三编 封建社会
第五章 战国
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分析其意义和性质。
2、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集权制度的形成开了秦汉政治制度的先河?
3、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4、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表现在哪些方面?
5、 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6、 战国时代为什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7、 简析孔孟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秦
1、 简述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 简述秦始皇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措施和历史意义。
3、 略评“焚书坑儒”。
4、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5、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有哪些?
6、 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项成败的原因。
第七章 西汉
1、 简述“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
2、 试述西汉中央朝廷同王国势力斗争的性质与意义。
3、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 试析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其内容。
5、 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
6、 如何评价汉武帝时期的财经政策?
7、 汉武帝罢轮台屯田诏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8、 简论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9、 试论王莽改制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
10、 简答绿林赤眉大起义的经过及特点。
第八章 东汉
1、 试述刘秀加强专职皇权的内容和影响。
2、 试析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的特点。
3、 简述班超通西域的经过和意义。
4、 简述”党人“和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经过和性质。
5、 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清朝灭亡的原因6、 简述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
7、 汉代经学伪和反伪的思想斗争包括哪些内容?
8、 列举汉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成就。
9、 简答秦汉文学发展的主要形式及成就。
第九章 三国、西晋
1、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 略述三国时期的几次著名战役及其影响。
3、 试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简要过程和原因。
4、 评书曹操及其集团实行的统治政策。
5、 分析曹魏屯田制的内容及作用。
6、 诸葛亮治蜀的政治、经济措施有哪些?
7、 简述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内容。
8、 试析门阀氏族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9、 试析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第十章 十六国、东晋
1、 简述前秦符坚的统治政策及其成效。
2、 试析东晋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初年的政策措施。
3、 分析东晋时期门阀势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4、 略述祖逖、恒温的北伐及其失败的原因。
5、 分析淝水之战秦晋双方胜负的原因。
6、 史书孙恩、鲁循起义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7、 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第十一章 南朝、北朝
1、 试述刘宋初年的统治政策与“元嘉之治”。
2、 试析南方门阀氏族势力衰落的原因。
3、 简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5、 略述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及其历史作用。
6、 评述西魏、北周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7、 试述北方民族融和的历史条件及其表现。
8、 简述玄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9、 范缜《神灭论》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有什么重大意义?
10、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下册(隋朝——清朝)
第十二章 隋朝
1、 试论隋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
2、 简述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
3、 析论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
第十三章 唐朝
1、 对唐太宗的评价。
2、 简论唐代官制的特点。
3、 简述唐代与的概况。
4、 分析唐代均田制的特点。
5、 试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6、 简述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根据及其主要内容。
7、 分析唐代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其危害。
8、 论述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特点和历史意义。
9、 概述唐诗兴盛的原因和主要成就。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1、 简述契丹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2、 试析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3、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5、 试述“澶渊之盟”的内容,并作适当评价。
6、 北宋中叶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 简述北宋的户等划分和客户地位的变化。
8、 试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第十五章 金、南宋
1、 试论女真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特点。
2、 试析北宋灭亡的原因。
3、 试述钟相、杨幺起义的原因和特点。
4、 简述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条件。
5、 对岳飞及其抗金斗争的评价。
6、 简析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主要表现。
7、 简述女真族封建化的主要进程。
8、 如何估计金朝统治下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第十六章 元朝
1、 简述蒙古汗国的通知措施。
2、 对成吉思汗的评价。
3、 简述忽必烈推行汉法的内容和意义。
4、 简述元朝加强统治的措施。
5、 简述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6、 简述理学的形成和朱熹的哲学思想。
7、 简述宋词、元曲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
8、 简述宋朝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9、 简述元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第十七章 明朝
1、 简述明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
2、 简述明代南倭北虏之患的经过及影响。
3、 试述郑和下西洋的简单经过及其意义。
4、 西方传教士东来对明代社会有哪些影响?
5、 试论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及其变化。
6、 简论明中叶统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7、 试论明代土地兼并的特点及其影响。
8、 试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9、 简述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0、 明后期黑暗统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11、 简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其主要发展阶段。
12、 试析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所面临的形势及其失败的原因。
第十八章 清朝(战争前)
1、 试述清入关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主要标志。
2、 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及清朝对台湾的统一于管辖。
3、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指出其主要特点。
4、 清初是怎样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而斗争的?
5、 简述《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意义。
6、 评价康熙帝。
7、 清代赋役制度发生哪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8、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比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有哪些发展?
9、 清代封建剥削形式与租佃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10、 试述清朝土地兼并的特点。
11、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领域有哪些贡献?
12、 明清时期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就?
13、 明清时期在图书整理方面有哪些成就?
14、 列举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及其特。
本课程属于校极重点建设课程,从2001级开始,考试已经实行考教分离,试题由教研室负责人从题库中抽取题卡。试卷一律密封,并实行集体、流水阅卷。因涉及机密,不能提供近几年的考试试卷与标准答案。(如果需要可与联系人刘莉老师联系提供)
《中国古代史》试卷分析
2004-2005年第一学期2004级历史教育班试卷分析:
试题难易结构比例:难度题 10%
较难 20%
一般 40%
容易 30%
题型比例:名词解释 30%
简答题 30%
材料分析题 10%
论述题 30%
考试成绩结果:优(90分) 1人 2%
良(80-89分) 8人 17%
中(70-79分) 20人 43%
及格(60-69分) 13人 28%
不及格 4人 10%
对本次试题及学生答卷情况的基本评价:
本课程属于校极重点建设课程,实行考教分离。考核目标是要熟知原始社会至魏晋时期中国社会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之大势,在熟悉史实得到基础上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对识记性内容回答较好,论述分析能力较差。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无法理解大学史学教育与高中的区别,阅读量小,思维较窄。
2004-2005年第二学期2004级历史教育班试卷分析:
试题难易结构比例:难度题 10%
较难 20%
一般 40%
容易 30%
题型比例:名词解释 30%
简答题 30%
材料分析题 10%
论述题 30%
考试成绩结果:优(90分) 1人
良(80-89分) 19人
中(70-79分) 23人
及格(60-69分) 3人
对本次试题及学生答卷情况的基本评价:
本次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题型合理。试题命题以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史学理论的掌握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识记部分内容,学生回答较好,基本掌握,而在分析、论述方面则较弱,反映出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能力欠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提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