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
这段时间⽐较喜欢看⾼晓松的书,各种⽂史哲的知识信⼿拈来,⼤饱眼福。
在讲到个⼈影响⼒的时候,他提到⼀个概念“能量密度”,就是⼀个⼈能影响多少
⼈,往往取决于这个⼈的能量密度。
这有点像⼈⽣的阅历。
1)古代,丰富阅历可以通过“读万卷书,⾏万⾥路”来实现。
那时候的书很少,因为印刷的⼯具⽐较原始,能流传的也是⼈类的精华。
满打满算也就⼏千本,但出⾏却很难,⾛上⼀年才能到达⼏个地⽅,所以那时候选择饱读诗书来丰富⼈⽣是主要途径。
2)现代,互联⽹⾼度发达,知识本⾝变得越来越廉价。
任何⼀个有着正常学习能⼒的⼈,都可以通过⽹络抵达⼤量的知识。
⽽印刷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降低了印刷和出版的成本,出书门槛降低不少(选书真的是门学问啊,市⾯上充斥者各种不少垃圾书)。
这个时候,你要是读了万卷泡沫书,⼜有何⽤?
还好,现在的出⾏成本⼤⼤降低了。
今天,⼈们从北京乘飞机到纽约只需要⼤约 13 ⼩时,这是在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的古代⼈⽆法想象的。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先⾏万⾥路,回过头来再选择充实⾃⼰的好书,读上基本,即可。
但我没机会⾏万⾥路,我就是想呆在家⾥学习增加能量密度,怎么办?
努⼒到知识源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长江的源头:青藏⾼原唐古拉⼭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知识源头,就是知识发源的地⽅,它们刚刚被创造出来,浓度、纯度极⾼,有着丰富的营养。▶为什么
要知识源头?
曾在《跃迁》⾥看到⼀个笑话:
⼆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了他⼀块⼝⾹糖。
“好点了吗?”将军问。
“好多了,长官。不过这⼝⾹糖为什么没味道?”⼠兵问。
“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
回想⼀下,我们有多少都在嚼着别⼈嚼过的⼝⾹糖,并且还沾沾⾃喜。
这些⼝⾹糖充斥着各⼤媒体APP、朋友圈、鸡汤⽂、所谓的畅销书。
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就像原浆的酒⼀样。
下游则被⼈稀释、被污染,顺流⽽下、⽀流越多,混⼊的杂质越多。
你看⼀千篇⼼灵鸡汤,不如看⼀本好的⼼理学著作。
你看⼀百篇⽹⽂,不如看⼀篇专业的报告、前沿论⽂。
真传⼀句话,假传万卷书。
想学RIA拆书法,为何不直接去看赵周的著作呢?
想学正宗的管理,为何不去看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
想规划⼈⽣,为何不去看瑞达利欧的《原则》呢?
想做投资⼈,为何不直接去看巴菲特的《滚雪球》《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呢?
知识的背后,是⼈。
知识源头的背后,是⼤师。
▶如何到知识源头呢?
1.⾃主寻知识源头。
如何⾃主辨别、寻知识源头,可参考古典⽼师的⽅法,他把知识分为四个层次。
1)⼀⼿:知识的源头。
在知识的源头,是⼀站在⼈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验证的⼈。
他们有的去世了,有的还在世。
前⾯有提到⼀些,你可以根据⾃⼰的学习⽅向,到那个领域最正宗的⼤师和它的著作。
⽐如,想了解⼀下曾国藩,肯定得选择唐浩明;想了解苏东坡,肯定得林语堂啊。
《苏东坡传》
另外,还有⼀些前沿的东西,在研究论⽂、⾏业学术期刊和⾏业最新数据报告⾥,在⼤师的脑⼦⾥、笔记本⾥,这些都是他们最新鲜的思考。
想尽办法,到⼀⼿资料。
别怕⿇烦,好书、好资料真的不多。
2)⼆⼿:忠实转述⼀⼿信息。
这类知识,含⾦量⾼,能够被忠实地转述,有着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它们在名校的教科书、MOOC、、⾏业调查报告等等⾥。
这些⼤多是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略微烧脑的书和⽂章,⽐如我最近在看的《穷查理宝典》,收录了⼤师查理芒格的不少讲话和⽂章,精髓保存相对讲好。
查理芒格
还有个⽅法,就是去⾏业⾥的领军⼈物、⼤咖推荐的书单、⾖列、⽂章等,如果你在⾏业内⾜够信任他,可以顺藤摸⽠。
3)三⼿:为传播⽽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这类知识⼤多是在畅销书⾥,因为受众多数认知能⼒较低(有时也不是认知的问题,因为⼈的⼤脑本⾝就是个认知吝啬⿁,只选择轻松的东西输⼊),书⾥加⼊了⼤量案例、故事和不精确
他们认为鱼⼲才是鱼的精华。
的概念,特别是那些盲⽬追求⼲货、⼯具的书,他们认为鱼⼲才是鱼的精华。
相关误区,参考阅读:谈学习 | 学习的误区有哪些?
4)四⼿: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选择四⼿知识的⼈最惨,他们是培训机构眼中的“⾲菜”,割完⼀波⼜来⼀波,想学点东西的⼈,盲⽬的报学习班、买鸡汤书,这些课⾥、书⾥,讲⼀个观点,灌你⽆数鸡汤。
⼤部分、头条都是这些东西。
对了,下次看到标题党直接可以略过。
2.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
你要实在不会⾃⼰判别四种知识,可以⼈、信得过的平台。
⽐如得到、TED等,⾥⾯有不少⼈都是能量密度较⼤的,可以参照学习,跟他们站在⼀起。
还有⼀些当红的知识IP,⽐如薛兆丰、李笑来、万维钢、采铜、古典等,这些都是⽐较严谨的学者。
别怕⿇烦,⽜⼈真的也不多。
3.⾃⼰努⼒成为知识的源头。
这是我们所有学习者应该树⽴的⽬标,可以选择坐在⽕箭上,占领头部⾏业;可以选择⼤量实践、总结规律;可以博览书、探寻底层规律等等。
哲学家罗素在《⼈类的知识》中写道,⼀个⼈求知的过程,就像是⼀个登⼭者靠近⼀座被雾霭笼罩的⾼⼭,⼀开始他只能看到⼀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法看清,慢慢地⾛近时,这座⼭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高晓松是谁朋友,希望你能看清这座⼭,希望你能站在知识的源头。
好了,为了提⾼认知效率,我们必须得到浓度⾼、纯度⾼的知识源头,下次咱们分析如何带着极强的⽬的去学习这些知识。
不说了,今天30岁⽣⽇,朋友喊我聚聚。
2018,我们⼀起到知识源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