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测量与评价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变革历程
1.规范与失范阶段
(1949—197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举国上下百废待兴,
人才选拔制度尚待建立。为保持高等教育的连续性,中共中央做出“维持现状、立即开学、逐步改革”的指示。1950年,国家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的政策。次年,实行全国大行政区范围内的高校统一招生制度。195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严格规定了招生名额、报考条件、考试内容等,并对命题、阅卷、录取、调配等做出要求,明确规定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
全国高校一律参加统一的考试招生。规范的招生制度由此形成,并沿袭至1965年。
这一阶段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内容、形式及写作要求等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特征。首先,从命题内容看,一方面趋于对社会现实与生活体验的考查,体现出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注重实用、注
重生活的倾向,如1953年《记一个我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4年《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等;另一方面,强调“政治挂帅”,突出对考生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考查,
如《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中的新事物》(1960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1年)等。其次,从命题形式看,这一时期的高考语文作文以标题作文为主,题目形式简单,作文的写作空间受到了一定限制。这既符合当时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又满足了时代发展的特殊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强调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具体固定的写作要求。1957年之前的高考作文并没有做出“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的规定,诗歌是被允许的。关于写作时长,1958年之前要求作文时间不得超过75分钟,之后就没有了这样的规定。至于作文的字数,也没有
做具体规定。
本文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三五”科研规划2020年度一般项目“面向基础教育的语言文字应用能
力评价标准研究”(YB135-1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姚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原理、语文教育。(武汉430079)
封思颖/青岛西海岸新区致远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发展经历了规范与失范、恢复与稳定、探索与深化、发展与创新四个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秉持开放进步、坚守创新的同时,积极吸收他国优秀成果。未来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将进一步凸显育人功能,继续释放考生作为主体生命的个性思想力,选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话题,并通过试题的常变常新,克服作文的套作、宿构和抄袭。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特征;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ae.2021.03.004
姚林
封思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
历程、特征与趋势
教育测量
与评价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日趋规范
的高考招生制度遭到破坏,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由
此中断。虽然1973年我国试图恢复高考制度,但
以失败告终。这一时期,许多渴望接受高等教育
的学生无法通过公开、公平的高考选拔制度进一
步深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遭受的一次大破
坏,也是至今难以抹平的伤痛。
2.恢复与稳定阶段(1977—1989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次年冬,高考
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重新开启,但因为时间
紧迫,试卷分省市命题。1978年,我国重新实行全
国统一命题与考试。然而因为十年“文化大革命”
的破坏,教育质量下降,高考语文作文降低了对
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缩写与改写的写
作方式。如1978年要求对材料“速度问题是一个
政治问题”进行缩写,1979年则要求将材料“第二
次考试”改写成为《陈伊玲的故事》。同时,受“文
化大革命”的影响,三年恢复期的高考作文题目
带有浓厚的政治彩,如1977年各省市的作文
命题有《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我在这战斗的一年
里》《英明领袖华主席与吉林人民心连心》等;
1978年选取的也是政治性材料“速度问题是一个
政治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
题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首先,从命题内容看,开始
冲破政治化的束缚,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关注改
革开放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
社会风气、思想观念等问题。选取的材料涵盖社
会、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基于环境
建党100周年手抄报内容以及生态问题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1年)、
“树木·森林·气候”(1986年)等;针对经济体制改
革背景的“《画蛋》有感”(1980年)、“这里没有水,
再换个地方挖”(1983年)。其次,从命题形式看,
在标题作文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材料作文的写作。
所谓材料作文,即提供一段阅读材料,考生基于
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在一定的写作要求下作文。
如:1980年要求针对《画蛋》写读后感;1985年要
求以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信;
1987年则要求考生针对提供的材料写一篇简讯。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除了文字材料,还有漫
画材料,如1983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题
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材料进行
写作。再次,在对命题内容和形式进行积极探索
的同时,高考对考生的写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
求。在语文工具性思想的指引下,这一阶段的高
考语文作文除了要求考生进行记叙文或议论文
的写作,还注重对实用文体的考查,要求考生掌
握日常生活中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如读后感、
说明文、书信、简讯等。[2]这一时期依然注重对学
生基本写作能力的考查,作文命题具有明确的立
意和任务指向,考生无须进行多角度的选择和思
考,只要顺着命题人的立意进行写作即可。最后,
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也趋向稳定,呈现固定化的
特点,不仅对作文字数和文体做了具体要求,而
且对不同文体的写作格式做了具体说明,并要求
写作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这些写作
要求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高考作文必须遵守的规
则。
3.探索与深化阶段(1990—2005年)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高考语
文作文命题进入探索与深化阶段。在注重“双基”
的同时,开始对命题的内容与形式做进一步探
索,以期能灵活、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的多方面教师节贺卡上写什么内容
写作能力。
首先,从命题内容看,这一时期高考语文作
文选取的材料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关注考生个人
的道德教育以及良好价值观的树立,更具有哲理
性。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国家
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拜金主义”“利益至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上”“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也开始荼毒人们的思
想,社会良好价值观的树立迫在眉睫。为此,这一
时期的高考语文作文更多关注对学生进行思想
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引导。如1992年的
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中人物的思想行
为进行分析、议论,1997年则通过“助人为乐”的
材料考查学生的态度与看法。
其次,从命题形式看,先后出现了大小作文卖衣服
并行和话题作文两种形式。为了考查学生的综
测量与评价
写作能力,1990年的作文命题增加了对小作文的考查。小作文大都采用记叙性、说明性或议论性文字,要求考生对故事内容或者议论的话题进行补充,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考查点较细。而大作文则是采取联系小作文的材料或者单独给出命题的方式,要求考生进行写作,且多为记叙性、议论性文字。除了1994年采取标题作文,大小作文并行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1998年,最终被话题作文取代。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命题探索与深化阶段的一种新形式,采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学生的写作束缚。考生可以在话题范围内选择多种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角度的多样性为考生尽情表达观点提供了平台。同时,话题作文所给材料一般以哲理故事或者生活中的事例为基点,更加贴近考生实际,考生的情感代入性更强。
最后,这一阶段对于写作能力的考查趋向综合性,更加注重考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表达。小作文要求考生进行对话描写、
想象作文、说明性文字书写等,主要对考生的基础写作能力进行考查。大作文要求考生进行记叙文、
议论文的书写,要求考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判断,并条理充分地表达看法,考生需具备作文的综合写作能力。而话题作文的写作,则需要考生注重生活的真实体验,
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对生活有所感悟,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如2004年的高考语文作文以
“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为主题、200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为主题。4.发展与创新阶段
(2006—2020年)话题作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
个性化与创意性的表达,
但是话题作文中命题人潜意识的显露以及较为宽泛的写作空间容易造成“宿构”“套作”情况的发生。为克服这一弊端,新材料作文于2006年出现,这也标志着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从命题内容看,这一阶段的作文命题除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及关注个人,
选择的材料更趋宏观性。具体来说,
所选材料越来越不聚焦于某一小点,而是采取宏观视角,从国家发展大势出发,将考生的个人成长置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将考生的成长轨迹与国家发展历程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家国意识。家国意识的考查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如: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作文以“中国崛起的特点”为主题;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通过对21世纪以来我国发展历程的梳理,将考生与新中国的发展相关联,要求考生针对材料进行联想与思考。
其次,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与话题作文相比存在一定不同。一是二者虽然都提供材料,但是新材料作文中命题人的潜意识更加隐化,材料中包含的角度更具多样化,且没有正误之分。二是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中不再明确要求考生根据话题进行写作,考生可以自选角度、自定题目,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三是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哲理性、探究性更强,材料的中心立意隐化,需要考生探究、思考材料中包含的问题及矛盾点。如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材料介绍了好心游客赶走老鹰保护幼龟
“侦察兵”的故事,要求考生任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里,材料创设了两难困境,引发考生多种联想,为其写作提供了多种角度。新材料作文的出现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中学生的能力要求,但新材料作文带来的广阔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因此,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出现。
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再要求考生任选角度进行写作,
而是通过提问或者是布置任务的形式对考生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如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全国Ⅱ卷,针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材料中给出了三种方法,要求考生针对三种方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最后,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高考作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向注重思辨与探究能力转变。所谓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通过对事物或问题进行
分析、推理、
教育测量
与评价估,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决策或结论。探究能力
强调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形成
解释,并解决问题。[2]为考查这两种能力,在此期
间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先后出现,重点
考查学生探究的意识、方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
敏捷性、灵活性、评判性和独创性。如2014年高
考语文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两人过独木桥”,需
要考生对两位同学的做法进行判断,思考规则存
在的合理性,这里学生进行哲理性的思辨及探究
是读懂材料并解决问题的关键。再如2017年高
考语文全国Ⅰ卷,在贴近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
要求考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
中国,并且要求关键词之间需要形成有机的关
联,这就要求考生注意关键词之间的逻辑性,注
意文章写作的思辨性。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变革
特征
回顾七十多年变革历程,我国高考语文作文
命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
砥砺前行、继往开来、择善而从已成为众多命题
者的共识。可以说,七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
是在改革与坚守、吸收与借鉴中不断创新与进步
的。
1.砥砺前行: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改革中不
断进步
发展的不竭动力源自改革。虽然几乎每年人
们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都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
意见,但是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我国的高考作文
命题改革和探索一直在路上。高考命题者基于不
同历史时期的考生情况、社会发展要求、时代特
征及已有命题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命题的研究
与探索。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20
世纪90年代对高考作文的试题形式进行了探
索,增加了“小作文”的考查方式。当人们批评标
题作文和以命意为核心的传统材料作文束缚太
多,留给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戴着镣铐跳
舞”时,命题组十年磨一剑,在1999年成功推出
了新的作文题型——
话题作文。当话题作文弊端
日益暴露,套作、虚构甚至抄袭的现象开始出现
时,200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对传统的
命意材料作文进行了改造,推出了新材料作文这
一命题形式。为了回应新课标“提升思维品质”
“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及
独创性”的要求,任务驱动型作文在2015年出现。
王宣予吻戏从标题作文、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新材料
作文及任务驱动型作文,几乎每过几年高考语文
作文命题都会出现一次阶段性的跃升。虽然每一
种作文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每一次
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
种探索。因此,有学者认为,高考语文作文题型及
其持续改革成为汉语文化界的一道亮丽的人文
风景线。[3]七十多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就是一
部改革史,也是一部进步史,不仅是作文题型,命
题者在命题内容、考查重点、写作要求等方面都
进行了多次改革,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内容上
从只能叙写政治性话语,逐步丰富到书写社会、
生活和自我,再到注重理性思辨和关注现实;形
式上也从单一走向了多样、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限制性越来越小、灵活性越来越大。今日的高考
语文作文命题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甚至是改革开
放后的高考恢复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2.继往开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坚守中勇
于创新
作为高利害的考试,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
“重要事件”,而高考语文作文作为教育改革的风
向标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载体,更是成了人们
关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
发展,关于高考语文作文的“吐槽”“争议”“评论”
更是愈演愈烈,并成了每年高考之后必不可少的
“节目”。有网友直呼“高考语文作文题在任性的
道路上已越走越远”,吐槽者们嘲讽作文题目“市
侩气、脂粉气、才子气、文人气扑面”,还有人直接
拿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考试写作题与其进
行对比,揶揄我国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太小家
子气”“格调不高”。因为人们的“高度关注”,高考
语文作文命题人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任何科
目命题人大得多。当然,这些来自各方的吐槽、
测量与评价
揄和评论,其中不乏基于娱乐心态的肆意放大,也有不少观点是缺少根据的有感而发,甚至有些还是率性片面的任意评价,
或为了炒作的非理性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命题者的定力和坚守了。命题者如果缺少定力,就有可能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坚守,则有可能迷失方向。
命题人的定力和坚守,
源自对作文命题发展规律及作文考查核心目标的把握与遵循,他们基于评价理念和科学理论的指引和依靠,做到正念坚固、不随物流、不为境转,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外力而压迫。当然,命题者的定力和坚守,并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不思进取。如前文所述,高考作文命题就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实现进步的。高考作文命题的创新,要突破思维定式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和考试观念,因时而动,在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要求、招生考试和课程教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设计适应时代发展并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命题内容和形式。诚如有人在梳理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探索之路时发现,“虽然探索之路并不平坦,但一直都在坚守中前行,在守正中创新,而绝不是主观随意,天马行空,无迹
可寻”[4]。例如,新材料作文是对旧材料作文和话
题作文的继承与创新,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则是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5]3.择善而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开放中吸
收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拒细流,方为江海”。七十多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发展经验表明,“闭门造车”绝不可行,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兼容并蓄,洋为中用”,这既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实现完善和走向世界的需要。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发展,不少专家学者关注国外的考试写作命题,对国外写作命题的思想、内容与形式进行研究。这也为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借鉴思路。其中,20世纪末开始受到关注的国际母语教育的改革动态和发展
趋势对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语言运用与写作中对于积极语用的有益探索,拓展了高考语文作文的写作空间,促进了主体思想的真实表达。积极语用新观念是伴随着国际语言学前沿分支的学理演绎而“与时俱生”的,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3]语用学强调写作主体在特定情境中的沉思、
体悟与表达,注重语言在不同情境中的具体意义的体现。在积极语用学的指导下,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开始注重写作的思想性及认识的深度,
强调观点的思辨性及创新性解读。这种有高度代入感的情境设置,以及对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的重点考查,要求考生能够表达其真情实感,这些也与国际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共同价值追求接轨。
另一方面,从写作文体看,近年来“叙述体”向“评论体”转变已成为一种共识。这既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内部发展规律所致,
也是命题人不断学习借鉴的结果。法国写作命题中形而上的哲思彩、美国写作命题中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辨,都对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所谓评论体,是指考生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复杂的表面现象展开严谨、细致而周密的独立评说、逻辑论证的思辨性文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倡导个体具有独立思想、辩证思维与创造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I 卷的作文命题针对“女儿投诉在高速公路上不停打手机的父亲”这一事件,要求考生写一封信。题目要求具有很强的评述彩,需要分析、评述事件,讲出理由。评论体已经开始渗透到我国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中,这也是我国借鉴国外考试写作注重材料陈述、任务驱动、缜密推理、适当事例介入、形成层进式结构的成果。[6]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变革的趋势
经过七十多年的探索发展,
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作为高考中综合性最强、
感激涕零造句
关注
度最高、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