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专题研究报告-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
数字人民币专题研究报告-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
1数字人民币e-CNY: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
数字人民币推广大势所趋,打造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
法定货币数字化是货币发展客观规律,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时代支付基础设施。目前,手机支付已占主要比重,从使用习惯和管理成本视角看,法定货币现金存在数字化需求。2020年末,中国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8.43万亿元,持续保持增长。据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中国支付日记账调查显示,手机支付交易笔数、金额占比分别为66%和59%,现金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23%和16%,银行卡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7%和23%。
另一方面,现金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其设计、印制、调运、存取、鉴别、清分、回笼、销毁以及防伪反假等诸多环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使得法定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工具。
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适应时代要求、安全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为数字人民币体系进行定位。目前通用的电子支付均是基于账户体系,数字钱包中的金额不具备法币的无限法偿性,并且当前第三方电子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对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作用相对有限。在货币发展客观规律、支付环境变化与数字技术升级等多重趋势下,法定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基础设施。
概念:狭义的(DigitalCurrency)是指纯数字化、不需要物理载体的货币。央行(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CBDC)是法币的数字化形式,基于国家信用且通常由一国央行直接发行的,以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为表现形式。从技术上来说,法定是提升效率、降低支付成本、加强政府中心化管理的更好方式。
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有助于强化货币流通监管以及政策执行有效性,未来或可成为补充的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姚前在《法定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影响》所说,数字人民币在发行环节可设置“前瞻条件触发”机制,预设政策导向条件,来实现货币精准投放、实时传导以及提高逆周期调控效率,避免货币“脱实向虚”。央行通过加载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对财政补贴、赈灾资金、养老金发放的时点与流向加以限定,保证专款专用。政府
公开信息更加透明,并且央行带来的垂直化支付,可以使纳税行为、医保、社保支付更加高效。
世界多国积极推进央行,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领先。一方面,现金的功能和使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加密货币特别是全球性稳定币发展迅速对金融体系带来挑战,使得各主要经济体均在积极考虑或推进央行研发。根据BIS,截至2020年末,积极从事CBDC工作的央行占比高达86%,约60%的央行正在进行概念验证或实验,14%的央行正在推进试点工作。
2022年3月9日,白宫正式发布公告表示,拜登总统将签署关于确保数字资产负责任创新的行政命令,该行政令包含“探索美国中央银行(CBDC)”,将研究和开发潜在的美国CBDC视为符合国家利益。
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我国在CBDC的研究和测试工作走在全球前列,并持续坚定推进该项工作。根据央行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功能研发、系统调试等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的原则,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点测试。
2020年前,我国e-CNY处于理论探索与研发设计阶段。201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法定,2016年央行成立专门的研究所,2019年末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试点测试。
2020年开始,政策不断完善,e-CNY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20年4月起,e-CNY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冬奥会场景开启封闭试点测试,后续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0年11月后,新增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6个试点。
2022年1月,央行推出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2月,央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 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要稳妥推进法定标准研制。
e-CNY试点稳步推进,2021年推广应用提速。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启动试点测试,经过2020年与2021年上半年不断研发推广,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金额约345亿元。截至2021年10月22日,数字人民币已开立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额接
近620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