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对学生认知人民币有哪些影响?
    手机支付,是现在普遍的移动支付。网络消费可以使用电子货币,平时消费可以使用支付宝、。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使用现金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们的工资是通过银行直接存到账户里的,我们的消费是通过手机支付的,当金钱变成了数字,我们对钱的珍惜感也会下降。这种感觉,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他们的眼中,我们大人只是拿就可以拿走东西,学生无法正确地认知人民币,这也就造成了低学段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无法正确地认知人民币,对金钱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思考。
    影响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材里,一年级就开始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生活中,学生与人民币的接触则更早。现金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孩子认知起来会更简单。手机支付虽然方便,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要明白手机里的数字是钱,这个是不太容易的。学生在手机支付的过程中,面对的只是数字的大小变化,在头脑中进行的知识活动以加减计算为主。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币的面额有元、角、分三类,每类又有不同的面额,既有加减还有搭配等操作。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低学段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要让学生对人民币有正确的认知,必须通过有效的感知才会有创造的输出,也就是说孩子要先去感觉下这是怎么回事,才会想着要怎么去做。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认识人民币开始,从硬币的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到纸币的不同面额,这都是让学生摸着、看着来说更好。
    影响学生对金钱价值的思考
    学生在使用手机支付的过程当中,学生能看见的只有数字的变化,无法体会金钱的价值。金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数字的减少可以换取实物?有没有什么物品是金钱不能换取的?这些学生都不曾思考。正因为如此,低学段的学生在处理金钱时也是随自己的愿,对如何使用金钱不曾计划。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教师就向学生明确金钱的用途,金钱是需要用其他东西进行交换的。当然,让学生在一课时中去思考金钱的价值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让孩子在生活当中去体验、感知。建议孩子在身边一起购物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用现金来支付会更好。让孩子来主导买卖消费的过程,买东西的时候把钱先交给孩子,由孩子递
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
给店家,同样,店家递过来的商品也应该先由孩子来接。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交换动作,孩子不仅能很好地树立起“以钱换物”的概念,在孩子交出钱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提醒孩子,这是花了钱的,钱花出去就要不回来了,所以买了的东西要额外的珍惜,而且一份钱只能买一样东西,该买什么,应该先想清楚。
    另外,钱可以换来的不仅是我们日常看得见的商品,还有很多方面。例如去公园,游乐场,电影院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来买票,又或者出去吃饭时,也让孩子来结账。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引导,孩子最终的认知才不会过于单一,他慢慢会知道,钱能换到的东西很多,商品、食物、门票、服务等都可以。
    当然,现在的孩子用手机支付来完成消费的机会甚少,但随着使用电子产品的人趋向低龄化,在孩子小时就应该向孩子传递正确的金钱价值观,懂钱,才能懂“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