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的运行机理与逻辑本质
赵银银
摘要:随着加密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发展潮涌,深刻改变了现代 信用货币体系的运行基础,对货币制度变革和理论更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 货币演化视角切入,对充当“交易媒介”的微观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对其 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了严密推演,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法定发展演 变的内在规律,从而提供了 一个深入理解加密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法定私人货币支付清算跨境结算
JE L 分类号:E42, E58
_、弓I言
从货币形态历史演变来看,先后经历了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两个时期。前者以 金本位制度为代表,但黄金的储备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商品交易需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货币完全脱离金属属性,信用货币应运而生。在实物货币 阶段,李嘉图、门格尔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面纱,不会引起价格变化。在信用货币阶段,货币不仅发挥了价值贮藏、计价尺度、交易媒 介的作用,还衍生出信用创造的功能,是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凯恩斯主义、货币 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都从不同角度
阐释了货币对经济的作用机理,支持了货币非 中性的观点。比如20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一些国家把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 控的重要工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联储等多国 央行启动量化宽松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对法定货币发行 流通的理论共识,中央银行根据全社会商品和交易的需要发行法定货币,以法律保 证法定货币流通,通过中央银行制度调节机制保持法定货币币值稳定,从而维持现 代信用体系正常运行,这一机制已经成为现代国家运行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
*赵银银,经济学硕士,经济师,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Email:371737388@qq. com.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本文文责自负。
24
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法定的运行机理与逻辑本质
加密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发展潮涌,深刻改变了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 运行基础,对货币制度变革和理论更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文献综述
近年来,虚拟货币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创新层出不穷。这些创新充分利用了分布 式记账的技术优势,但却
面临币值不稳的问题,这便推动了与一种宝贵资产挂钩的 稳定的发展。为了应对稳定出现给现有法定货币体系带来一系列挑战,各 国央行开始探索发行。Broadbent(2016)提出央行的概念(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8年开展的一项调查,约有70%的央行正在研究CBDC的概念,近90%的央行正在考虑向普通公众提供 CBDC。周小川(2016)提出,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Koning (2017)将法定区分为央行数字账户和央行。范一飞(2016)指 出,央行属于M0的范畴。姚前(2016)提出基于账户和基于钱包的数字 货币概念,并设计了“账户-钱包”分层架构,以便与现有的“中央银行-商业银 行”无缝衔接。CPMI(2018)提出了 “货币之花”的概念,从发行人、货币形态、可获得性、实现技术四个维度对央行进行了解读。
关于法定经济效应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Barrdear&Kumhof (2016)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法定对美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 响,比如更高的产出和通胀。Stiglitz (2017)认为,提高了中央银行监测货 币流动和组织市场的能力,中央银行可通过信贷拍卖机制对商业银行施加影响,从 而进一步畅通基础货币向银行信贷的传导。姚前和李连三(2016)认为发 行成为一种货币供应方式时,运用大数据分析货币政策效应等问题,将变得更加精 准。目前,关于法定的构建框架尚未形成国际共识,现有研究中使用的方 法和模型都是基于不同的法定概念,因此很难进行比较。本文主要从中国 人民银行发行的初步实践出发,对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和理论启 示进行了推演,试图到一个深入理解的逻辑支点。
三、 货币演化与法定的产生
(一)法定货币与私人货币的本质特征
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金融体系下,会衍生出不同的货币形态。现金 是以100%国家信用发行的,代表中央银行对持有人的负债。商业存款是以一定比例 的准备金为储备发行的,但中央银行通过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隐性担保等提供
25
金融发展M■^丨
|2〇2〇年第11 期 r r
信用担保,意味着其具有一定的国家信用属性,归为M l或M2。第三方支付账户余 额,是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中央银行100%备付金为基础发行的①,代表私人企业对 持有人的负债。第三方支付账户与中央银行只存在托管与被托管的关系,而不是信 用背书,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稳定,视之为法定货币体系的延伸,归为比M2更 高的货币层次。
从支付职能来看,法定货币和私人货币都可作为交易媒介。相比而言,支付宝 余额、零钱等私人货
币的支付属性更突出,甚至说其之所以能被称为货币,主要就在于其承担了 “交易媒介”的职能。(比特币等加密价格波动大,主要 被视为一种投资产品,而非支付媒介,不在讨论范畴)。从技术上看,尽管支付私人 货币和法定货币之间的兑换仍然需要通过银行账户体系转换实现,但同类私人货币 账户之间的交易已经完全突破了银行账户限制。以零钱为例,资金转入或转出 钱包,和原有的商业银行转账路径一样,通过中央清算系统完成。但一旦进入 生态,钱包与钱包之间的交易,可以用零钱余额点对点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财付通公司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保持不变,资金在生态内循环,不被“中央银 行-商业银行”二元系统所记录。一旦离开生态,又重新回到法定货币流通的世 界。可以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法定货币、私人货币相互竞争、合作、共存,不 断重塑和完善现代支付体系。
图1法定货币、私人货币的竞争互补关系
(二)现金重要吗?
前文论述了 M2和更高货币层次之间的关系,但更值得关注的是M2内部的结构 变化,即现金的变化。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无现金交易渗透到零售支付场
26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第三方支付吸收的客户资金全额存人其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账户。
法定的运行机理与逻辑本质
景,逐渐改变了公众的支付习惯。《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2019 年,银行机构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310. 19亿笔,同比增长50. 25%,非银行支付 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7199.98亿笔,
同比增长35. 69%。从世界范围来看,部分国 家的现金流通量已经出现了净减少。我国自2000年以来,现金在M 2中的比重逐年 降低,2019年占比仅为3. 9%。
那么,现金究竟重要吗?国际上少数学者支持建立“无现金社会”,认为现金的 匿名性会带来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同时现金还会导致“流动性陷阱”,表现为“大 萧条”期间货币政策的失效。但在现代货币体系运行中,现金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一方面,二元金融体系下,现金是中央银行和公众的唯一直接联系,也是 中央银行感知微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媒介。’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现金收支情况观察 经济运行的区域性特点和周期性变化,比如旅游景区一般为现金净回笼,春节期间 一般为现金净投放等等,现金流向也为中央银行了解产业结构、劳动力流向、金融 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现金是
中央银行负债,其面值扣除现金发行 的实际经济成本,属于铸币税的范畴,用于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如果现金完全被银 行存款或更高层次的货币形态替代,基础货币减少,铸币税遭受损失,不利于中央 银行职能发挥。
(三)发行法定的现实必要性
一方面,私人货币替代法定货币在淘宝、等生态内广泛流通。另一方面, M l 、M 2实现“电子化”,替代现金行使支付功能。两方面作用叠加,其结果是现金 流通速度减缓,使中央银行到公众的穿透能力减弱,难以捕捉微观经济运行的“风 吹草动”。面对这种困境,中央银行发行,重建与微观经济的联系,巩固国 家信用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图2人民币现金占货币供应总量的比例(2000 - 2019)
27
金融发展
2020年第11期n"丨匕
四、DC/EP的运行机理与经济效应
(一)DC/EP的发行机制和设计原则
自2014年起,人民银行和业界联合研发计划,称为D C/EP。
从信用本质来看,DC/E P用于替代现钞,属于现金(MO)范畴,是基于100% 国家信用发行的法定货币。
从发行机制来看,D C/E P发行与现钞发行类似,遵循传统的“中央银行-商业 银行”二元原则,体现“批发-零售”的制度特点。目前的设计是一个银行账户绑 定一个钱包,未来可能的方案是每个客户下载安装统一的钱包,并通过此钱包绑定多家银行账户,类似于支付宝和。
从流通机制看,通过“登记中心”完成D C/E P的产生、流通、清点及消亡全过 程登记,是数字化的“铸币中心”和“清算中心”。D C/E P具有“账户松耦合”特 点,不同于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账户紧耦合”模式,两个钱包之间的资 金流转等同于现金交易,并不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变化。
图3法定发行回笼流程
(二)账户范式和Token范式对比
传统的二元金融体系是账户范式的代表。公众在商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商业 银行在中央银行开立准备金账户。公众转账汇款需要通过层层的账户中转,最终到 达中央清算系统。不同的第三方支付账户之间、存款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之间的 资金交易同样依托于二元账户体系完成。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王到楼下超市买包薯条10元,典型的支付方式有几种:
a•拿10元纸钞给超市,属于现金交易。
b.通过钱包付款,属于现金交易。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