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基础训练
1.给下列红字注音。
A.冰(  )有(  )留(  )
B.骨(  )践(  )散(  )
C.扎(  )轮(  )息(  )
D.匍(  )崔(  )栗(  )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潦绕 凄励 养精畜锐
B.峰颠 泛骨 斩钉结铁
C.瑰丽 辩认 一口同声
D,俯跌 携带 横亘绵长
3.下列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养精蓄(勇气)体力不(补益)
B.情不自(受不住)异口声(相同)
C.勇直前(去)拾金不(隐瞒)
D.危不惧(遇到)流百世(美名)
4.造词填空。
(1)他用双手____________进岩缝,脚尖____________尖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____________地上升。
A.伸 踩 一点一点
B.插 蹬 一点一点
C.抓 踩 一寸一寸
D.插 蹬 一寸一寸
(2)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____________不足以忍受砭骨的大冰雪,____________不敢履践悬岩的边沿,____________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A.意志B.勇气C.神经
5.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举目四望,朦胧的夜中,珠穆朗玛峰山区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普通得非常低矮了。
D.突击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七十米。
6.续写,使之构成排比句式。
人是在挑战极限中成长。攀登过绝顶的高峰,才知坎坷的渺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查阅资料,用简明的语言说明珠穆朗玛峰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训练
夜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变得非常(  )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花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  )而(  )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8.文中空白处选词应是(  )。
A.外形 高大 大胆 果断
B.轮廓 低矮 果断 大胆
C.轮廓 低矮 大胆 果断
D.外形 高大 果断 大胆
9.选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简析文中两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显示攀登珠峰最艰难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表现出运动员怎样的精神?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他们想了些什么?请写一段心理描写,模拟他们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训练
(2004年·黑龙江省)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何不去登山
①许多平铺直叙的日子以后,一次偶然的远足,你突然发现,原来在生命盆地和平原的边缘,有山;在你生命的底蕴中,原本有山。
②世界充满了起伏变化,它以不同的高度铺展着各异的风景,又以大自然的平衡之手,着意营造了险峻处的美丽。这一哲理也结晶在一句唐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知道你很忧郁,于是我说,何不去登山?在山上可以俯瞰朝霞落日,感受天广地阔的景深;还可以大喊一声你爱的人的名字,听听山谷旷远的回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
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种空灵高峻之美,须得身经心历。山与你互相等待,却很可能一生中失之交臂,让你一辈子都矮在平原。
山峰入云也许尚不足于却步,最难的莫过于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在一座千万年山岭、千百仞身高的大山面前,以苍天的眼望去,人便缩成了蚂蚁,仿佛动与不动都失去了大的意义;倘若以蚂蚁的眼望去,人又是顶天立地。高度决定了层次,层次决定了视域,视域决定了心境,这心境则又是一层精神的仁山智水。
⑤这种高度,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前人书里发现。俯身字阶行梯,神游八方四级,你能看到大洋彼岸有个叫瓦特的人,正从姥姥的烧水壶里揣摩着蒸汽机;还能看到此山脚下百多年前,一如花似玉的女子在大观园内,如何红楼一梦历尽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
⑥这种高度,我们还可以从人世文明、社会昌盛、科学进步中觅得。这时候个人往往超越攀援的客体,也成为海拔的主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身于人类公利的山峰,那是杜甫亘古千秋的境界。沐底层风雨,则有“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的沉郁。浴高处日月,又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奇。
⑦这种高度原来就坐落在你的内心,耸立在幼时的志向里,绵延在壮年的走向中。许多先天低矮、其貌不扬的人,因这攀登而气韵高雅、卓然不,举手投足间荟萃了海拔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风度。
⑧人在山中,才知道,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苍翠竟有清甜的味道;人在山中,才知道,高度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附于跋涉过程的函数;人在山中,才知道,庄严是望远时的一种心境,高处才能指点江山。
⑨生命中,原本有山;高山上,必有昂扬的生命。
14.谈谈你对文中“登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引用的诗句中,有的蕴含了登高望远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俯视一切的气概,请出
来写在下面。
登高望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俯视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以“登山”为话题,为何在第⑤段中举了瓦特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⑧段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在学习上也需要翻越很多山峰,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参考
1.略
2.D
3.B
4.(1)D(2)BCA
5.D
6.抓住“山峰”作近似联想写成排比。
7.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地区,形成了这里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地壳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然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8.C
9.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换。
10.反衬登山队员面临黑夜爬山的困难。
11.黑夜、寒冷、缺氧,突出攀登队员顽强的精神和意志。
12.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13.提示:只要写出他们经过思想斗争最后决定继续爬山前进就可以了。
14.(主观题)文中的“登山”既指登临自然界的高峰,也指翻越人生的高峰(或翻越内心屏障,超越自我)。
15.(主观题)生活中有许多山峰等待你去攀登,如果你不去努力,就可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意思对即可)
16.(客观题)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俯视一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主客观题)举瓦特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即是登山的开始,生活中的山峰就在你的身边(或答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
18.(主观题)排比句式,既增强了语言气势,又淋漓尽致地写出“登山”过程的美好感受。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