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3年第9期
文 石述思
盛行于1980年代持续到1990年代,波及整个中国的文化批判甚至是破坏而痛快的,但重构一个与快速时代进程相匹配的价值体系却更艰难。
2012年,冯小刚在靠娱乐片功成名就后,似乎油然而生了一种使命感,决定严肃一回,结果被精英们一致看好,事后获奖无数的《1942》,在票房上却一败涂地。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冯小刚不止一次在颁奖礼上老泪纵横,直反讽“我对不起整个中华民族”。甄嬛传的演员
让精英们难以容忍的是,当年的票房之王是看起来相当脑残的《泰囧》——目前以12.7亿的票房在国产片中加冕。其实,这部被精英们不屑的小成本类型片的导演徐铮,也曾经是很文艺的精英,曾经几近食不
果腹地热衷于赔钱的先锋话剧。
冯小刚毕竟聪明绝顶,痛定思痛后全面回归喜剧路线,试图靠一部王朔为其量身订做的《私人定制》上演王者归来。
郑晓龙显得更加老谋深算。在2012年靠一部《甄嬛传》让所有浮华的历史穿越剧俯首称臣以后,2013年更是完成了一次彻底蜕变,用迎合“80后”、“90后”受众的夸张、调侃和无厘头推出了《新编辑部的故事》,与其说他在堕落,不如说他在积极顺应历史潮流。
对于曾经靠文艺范儿打天下的老一代影视人而言,《泰囧》的成功其实是一个严厉的提醒:当这个国家人均GDP到达5000美金以后,曾经迷恋在昏暗的小黑屋中看盗版光盘的普通大众,开始全面涌向电影院,而守在电视机前看热播剧的除了可爱的大妈们,也多是这样一批可以稍稍放慢前进脚步、开始学会慰藉自己情感的苦逼们。他们不会妙笔生花地写影评剧评,但他们可以拿着人民币和遥控器左右任何一部作品的兴衰。
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在严格的文化管制下,在商业的残酷压迫下,在全民人文素养溃散下,大众文化时代不可阻挡地来临了,且无法逆转。
在美国,当这场普罗大众文化革命爆发时,当时的文化精英也曾集体痛不欲生过,但也有主动面向大众的叛徒——比如全球目前挣钱最多的传媒奇才奥普拉。
在大潮来临初期,在忙着围攻《新编辑部的故事》之浅薄轻浮之前,似乎应该看到,郑晓龙的身上更有价值的转型:启用新生代编剧和演员,绞尽脑汁试图到一种与大众对接的可能,而不被时代远远抛下。我相信,郑晓龙肯定因此痛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宛如这个时代价值的轻如鸿毛。
在一个多元价值年代,不可能再有众口一词的文艺作品。在这个亟待文化重建的年代,我不知道在自己有生之年会不会再像民国时期那样批量产生文化大师,但我坚信:与其屈从被规定的主流价值,真不如全民傻笑的娱乐真实可爱。
或许,自由是从肤浅起步的。
责任编辑 李菡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