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电影观后感心得【6篇】
《农民院士》电影观后感1
脱贫攻坚不是一句空谈,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科学技术高速开展的当下,运用科技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的村民脱贫致富,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如同影片《农民院士》中的主人公朱有勇一样,放弃国外的高薪聘请,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消费力,深化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一系列方案和措施,从而帮助当地村民走上致富路,为乡村振兴奉献出自己和团队的力量。
影片《农民院士》是由于荣光领衔主演,王砚辉、高泰宇特邀出演,马雅舒、朱晓渔、杜厚佳等实力演员联袂主演,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出品,云南省委宣传部摄制,浙江东阳四月天影视文化发行,山西菲尔幕文化传媒结合发行。影片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的真实经历为原型,讲述了朱有勇院士带着科研团队,深化贫困一线,为当地村民致富献计献策的感人故事。
《农民院士》电影观后感2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交界,素有“边陲宝地”的美称。当地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朱有勇院士在理解到当地的情况后主动请缨,带着
科研团队奔赴一线,为当地村民脱贫出路。可谁又能想到,踌躇满志的朱院士刚来到这里,就被现实给泼了一盆冷水,当地村民对朱院士带来的技术并不感兴趣。
面对层出不穷的难题,朱院士并没有气馁,而是见招拆招。从交朋友开场,采用录音笔的独特方式,将心里话用录音笔这个媒介来传递,将心比心,让当地村民敞开心扉的同时逐渐放下戒备。随着录音笔的不断传递,朱院士和村民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村民的所感所想也被朱院士理解的一清二楚。看起来生活无忧无虑的村民,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扰,离家出走的女儿、分手的女友、上不起学的孩子、以及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外出打工等。准症结的朱院士开场对症下药,将“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等高新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试种成功尝到甜头的村民,不光理解了朱院士的苦衷,更是把朱院士当成家人一样对待。
于荣光饰演的朱有勇院士,并没有停留在高大上的层面,而是抓住了人物的精华,演绎得相当接地气。一身迷彩服,不光行动自如,更是方便下地干活,瞬间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间
隔 ;从当地颇具声威的老人入手,采用“三顾茅庐”的方式,不光带着诚信和诚意,更带着当地的酒,采用交朋友的方式,逐渐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在和当地村民的接触中,朱有勇院士深化意识到,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人心,是思想观念,所以朱院士有的放矢,以“冬季马铃薯”为试点,试种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让村民意识到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技术就是脱贫致富的有力法宝,在科技的有效助力下,让致富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也是影片所传递的主旨。可以说,朱院士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贫困的现状,完成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使命与担当,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决信念,奏响了科技致富的华彩乐章。
《农民院士》电影观后感3
《农民院士》影片讲述了为改变澜沧县蒿枝坝的命运,心怀党和人民,一心想要以科技回报国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向工程院立下了军令状,带着团队前往澜沧蒿枝坝。
因为各种原因,蒿枝坝的局部村民秉持着“贫富皆安”的理念,对致富事业处之泰然。朱院士立即发现自己不仅要给这里带来可以致富的技术,更要帮这里的人民改变思想,燃起斗志。骨子里透露着坚决与倔强的朱院士开场深化村民的生活,
寻求每个村民的心结,借助录音笔进展隔空对话,聆听他们的心声,最终一一解决了他们的心结。当村民树立起信心和勇气,朱院士才得以带着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扶贫先扶志”,算是《农民院士》的第一级格局。
随着朱院士带着村民从脱贫到致富,本片提升到了第二级格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基于原型
马雅舒人物朱有勇的特有格局。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众眼中就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顶级人才,是广阔年轻人的学术偶像,是不得了的“大人物”。他的论文能在国际上拿奖,他的科研成果能让企业开出10亿人民币的价码。然而,他同样也是一名不忘初心的“农民”,心系着养育他的土地。这份情怀,因为朱院士身份上的宏大落差,被放得更大。
“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朱院士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蒿枝坝的实际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相结合,不断调整细节参数,终于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看着村民捧着新收获的土豆和三七时那灿烂的笑容,我们都会对朱院士产生由衷的敬仰。因为信仰上的不同,我国的这些“大人物”们,就是具备与众不同的大格局。
《农民院士》电影观后感4
作为一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电影,该片拥有扎实的故事根底,鲜明的人物刻画,情节处理得到,更重要的是,该片不
像其余主旋律歌颂作品那样,将这个故事拍成样板戏,《农民院士》是在这个题材之内,故事和人设发挥的最大限度了,让WTT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感受到了同类作品中少见的温度。这个“温度”主要表达在该剧的两方面,其一为生动,其二就是真实。
农村致富题材的,相比照拟难以出彩,因为行业内话术这类故事叫做“易守难攻”,强调“扶”和“帮”都不会有大意思,而自力更生太易入“假”,所以该片在真实事件的根底上,到了一个合理角度,从当地观念上入手。
初到蒿枝坝的朱院士扶贫之路充满着荆棘与阻碍,主要原因就是观念不同,电影前期对当地地理条件和风俗进展了相应的铺垫,比方朱院士初到当地。以敏锐的洞察力摸清当地的自然优势,从科技出发开启首个致富方案,带着大家种植冬季马铃薯来优先占据市场,但却碰了一鼻子灰,因为村民不知道什么是马铃薯,直到朱院士发现,这种作物当地叫做洋芋,原来自己“脱离众”。这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当地村民都听有声威的长者的话,后者强烈反对,导致没有人愿意配合,在专业知识提升讲课时,即便有人到场也只是为了能分到东西吃到饭,完全没有人把心思放在致富上。
澜沧县蒿枝坝,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缺乏科技力量的助力,所以比照其他地区,这里进程尤为缓慢。而当地村民也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