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各族的风俗习惯
德昂族的“串月”风俗
对于云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挂,格外光明的时候,山头塞尾,便会不时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黎族的“八月会”〔“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每逢此时,各集镇便会进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与,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结队,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唱演唱,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将来的伴侣。
朝鲜族的中秋风俗
朝鲜族在中秋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松饼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粘团,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苏子、栗子、糖等做馅,包成弯月形菱角状,入锅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汤圆,别有风味。入夜时分,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阿昌族的特俗风俗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
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
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全部的谷子。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今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团聚消遣。
高山族的托球舞风俗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确定要把太阳和月亮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教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然后他们拿来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制服恶龙,他们永久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思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仿照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族特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嬉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庆中秋的风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四周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聚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风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接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格外光明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风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喜爱之情的对唱,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更加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鲜族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唱;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进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与,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唱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将来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