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魅力平安
如果说,总有一种地方值得我们留恋,总有一种情愫会在我们心中珍藏,那么,家乡往往就是我们最终留恋和珍藏的永恒记忆。如同每一个走出平安的游子,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比这片769平方公里的土地更让人难忘,更让人眷恋。是的,青海高原,河湟谷地,古驿平安,就是每一个平安人最初和最终的情结所在,永生不灭。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平安地区。1979年5月,平安县成立,成为海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全县共有5乡3镇111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居委会,12.3万人口。这片地处湟水流域中部的高天厚土,它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它从南“丝绸之路”的繁华中走来,它从“唐蕃古道”的浩浩车队走来,它从解放军进军西北的号角中走来。同样,它正从新时代平安儿女的奋斗中向前走去,从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向前迈进,从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春风中焕发新颜,也正用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谱写着新的辉煌的历史……
这块美丽肥沃、风光迷人的土地,与省外比,依然是青海高原的一块高地,与省内比,却是一片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这里海拔最低处2066米,最高处4167米,山川沟河形成的地貌,呈现山高谷深,沟河纵横的特征。它卧躺在横亘高原东部的拉脊山的怀抱,西沟、祁家川沟、白沈沟、巴藏沟和洪水泉岭、条子沟
岭、大红岭及湟水川纵横交织,湟水河在脚下弯弯流过,共同构成一幅壮美的山河画卷。这里,柳枝掩映着庄廓
院,山川里飘飞着“花儿”与“少年”,春季麦苗青青杏花染霞,夏季天蓝云白、麦田碧绿、油菜花金黄,秋季遍山川五谷飘香,一幅壮观的丰收景象,冬季阳光温暖,银冰闪闪……古人以诗赞美平安道:“不道平戎驿,风光隽可人。绿杨临水润,红叶染霜匀……”还有古诗云:“郁郁复葱葱,山川爽气通。麦针全破雨,柳线半穿风。急濑驯鸥鹭,停云掩螮蝀。客游何太数,此景不多逢。”
平安的峡林区,是全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一位游人描述这里的风光道:“峡松柏翠,风光惹人醉。游人画中行,白云诗上飞。鸟歌随风荡,花香沁人肺……”每年盛夏一到,峡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休闲游览,尽享山林之乐。这里一年一度的“花儿”会,歌声如潮,一片欢乐的海洋。林区深处的夏宗古寺香烟袅袅,钟声幽幽,拾阶而上,人心中顿生忘尘之感,顿悟沧海之人生。寺院后面的险要处,一棵古老的柏树虬劲的树枝直指苍穹,生命的激情令人感动。据说,这棵柏树由当年藏传佛教一代宗师宗喀巴的头发生成而来。传说归传说,但峡与夏宗,自然与人文,不仅为这片森林增添了一份美丽,也为平安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平安的湟水岸绿树如海,登上湟水北岸的白马寺峰颠向县城南山望去,其景象蔚为壮观,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这里也是一片平安人心仪的避暑胜地。每年夏天,人们都要来到这里,进入浓荫蔽日、
凉爽宜人的林区,燃柴架锅,把酒言欢,欢歌起舞,享受着生活之乐。歌声伴着舞姿,把人们的心情放飞在湟水岸畔绿荫之中,所表现出的,不正是平安人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性格吗?
小峡以其雄险的地理位置而自古有名。这里山崖高悬,峰
壁对峙,清风徐徐,曾为古西宁八景之一的““石峡清风”就指此地。湟水河从峡口冲出向东涌流而去,两岸的甘青铁路和公路,如线一脉,瘦瘦地挤过峡口,难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这里,历史留下了有关封神庙、弹子石等不少的神话传说,引人遐想无穷。也曾留下过渡河困难、强盗出没的苦涩往事。而那远近闻名的龙王庙,那波光幽静的龙王潭,不仅给这里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彩,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也像在叙说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沧桑,让人感慨万端。如今,火车、汽车穿梭于峡中,传说在人们的心中已然远去,牛车马车艰难行走于此的记忆也随风飘逝,小峡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希望与欢喜,一如湟水欢快的歌唱,响彻在小峡上空。
祁家川深处的冰岭山药水台,无疑也是平安一片名传四方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远近客人和病患者前来旅游、喝药水治病。从祁家川北口沿一条小河向南行进十余公里,我们会看到公路西边一片绿树掩映的村庄,背山面河,平静安祥,是为汉藏众杂居的冰岭山村。村西南的一块平地上,无数泉眼清流涌动,这就是人们称为“药水”的泉水。这些略带黄的泉水,据说能医治百病,特别是对胃病有特殊疗效。每到冬天,人们还会大清早到泉水冻成的冰面上扫结成白粉末的“药水石”,据说这更是上乘的“胃药”。多
少年来,无数汉、藏、土族等众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并会住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喝着水,治着病,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其乐陶陶。每年的“六月六”,远村近邻,男女老少,呼朋唤友,来到这里喝药水,唱拉伊,述旧情,论古今,再加上头脑灵活、勤快活泛的小商小贩的“助兴”,那情景那场面,是何等的热闹,又是何等的充满生活的情趣。
也正是这种地貌特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平安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有巍峨的拉脊山耸入云天,与化隆回族自治县为界,直通黄南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省临夏地区;北部湟水蜿蜒东流,与互助土族自治县隔河相望,可达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峰峦叠嶂,与湟中县毗邻,直通海南、果洛等地;西北小峡雄关自古有名,险峰悬立对峙,与省会西宁相连;向东眺望,大峡之上,白云悠悠,与乐都县接壤,可达甘肃,走向全国。或者正是这种地理环境原因,才使得平安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并为屯田驻兵、扼守把持重地,受到封建政权的高度重视。
也正是这种地貌特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不仅有充足的日照,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更有汉、藏、回、土、蒙古等15个民族,世居于此,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明。从引起省内考古界震动的汉墓画像砖,到赵充国实行驻军屯田的遗迹,从北宋口角厮啰政权的重要活动地带——宗歌城,到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著名的驿站,从夏宗古寺悠远的传说,到田间优美的“花儿”,无不显示出这片热土所蕴育的文化之悠久绵长,民族之团结和睦,社会发展之和谐进步。
在这里,我们首先值得一提的,应该是从中原地区传入,糅和了本土文化原素,在青海扎根、发展,极富中原表演特,唱词又具有青海风格的表演形式,是青海东部农业区每年春节狂欢的重要内容的社火。和青海农业区其它地方一样,平安也是从正月初三、四开始表演社火。村里从大清早就锣鼓喧天,吸引全村孩子们顾不得吃早饭,吆三喝四地赶去凑热闹。冷风中,人们筒着袖子,围在鼓手身边,看着鼓手忘情地擂鼓,人越多,擂的劲道就越大。这鼓声,催促着人们赶紧做饭、喂家
畜,赶紧赶来“妆身子”。太阳暖暖地照耀大地的时候,鼓声更稠了,演社火的人、看社火的人就多了,也更加热闹了,化妆的、逗趣的、打闹的,整个村子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劳累一年的庄稼人,在那时开始尽情舒放。特别是那些有文艺表演才能的人,成了村里的明星,被人们在一段时间内谈论不休。“身子”妆好了,灯官也来了,锣鼓声又密密地响起来了,披红挂绿的“身子”,在社火头的带领下,翩翩起舞。大男人扮的女人,腰身软得像水蛇,年青人扮的尕老汉,躬腰驼背,把观看的人惹得哈哈大笑。就这样,在锣鼓声中,在如潮的人流中,阵容庞大的社火队串村走巷,浩浩荡荡地到一个旱场上进行集中表演。那里早有人准备好了酒菜、鞭炮。鞭炮声中,社火队先圆场,再由灯官慢条斯理地念一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祈祷词,真正的社火表演就开始了。什么《尕老汉》、《八洞神仙》、《拉花》、《跑旱船》、《狮子舞》等,旱场上一时又是锣鼓声和着歌声舞姿,伴着飞扬的尘土在村庄上空飘荡。一场演完,吃喝一顿,又到下一个演出地点。演出虽然还是同样的内容,但更好看。因为不少“演员”在酒精的作用下,精神愈加亢奋,越发演得收放自如。一路尾随、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就从东到西地
跟着社火队跑上一天,看得滋滋有味,连饭也忘记了吃。近年来,社火不断得到改革创新,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仅表演传统社火节目,也加进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表达对新生活热爱之情的内容。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平安县城举行社火汇演。一时间,县城里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在尽情狂观的时候,也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对太平盛世的由衷赞誉和祝福。
再值得一提的,是平安的宗教寺院。从中我们可以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