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苏轼《赤壁怀古》
念好的qq签名 奴 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蜂花36年无处罚记录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词豪放风格和最具创新意义的代表作之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大理评事,为凤翔签判。煕宁间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元丰时期贬居黄州。元祐时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绍圣年间远贬惠州、儋州。 岁卒于常州。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和书法家。散文“如行云流水”位列唐宋八大家,诗乃一代盟主与黄庭坚同为宋诗代表,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高居“宋四家”之首。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贬居黄州时期,时作者四十五岁。“念奴娇”处的多音字组词是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这个词牌又名《千秋岁》、《杏花天》、《壶中天》、《百字令》等。“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昭示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创作目的。“赤壁”,地名,是三国时期周瑜和诸葛亮联手打败曹操的古战场。据《蒲圻地名志》载:“赤壁之战遗址,位于蒲圻县(今赤壁市)西北江滨”,“赤壁矶由红砂岩构成,嶙峋入江,石壁上有摩崖‘赤壁’二字。”长江沿岸多处地名为“赤壁”,专家多有考证,但文学创作只借其名义,不必考实。“怀古”,就是凭吊古迹、悼念古人,表达向慕敬仰之意。
起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既是紧扣“赤壁怀古”的破题之笔,又是笼罩全篇的筋骨命脉。“赤壁”位于长江岸边,驻足其上,映入眼帘的必然就是气势恢宏、滚滚东流、奔腾不息的“大江”,“大”字突出了长江的雄奇和开阔。作者触景生情、即景抒情,由眼前的“大江”想到历史的长河、由江水的“东去”想到时间的流逝,所谓“逝者如斯”,由此深刻地领悟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产生了时不我待的历史紧迫感,自然而然地将空间景象与时间纵深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说“大江东去”是如椽大笔的纵向勾勒,意境深远,那么,“浪淘尽”则是江面波浪淘天景象的泛写,是由景入情、由描写“大江”到感叹“人物”的关戾。“浪”是波涛汹涌的景象,“淘尽”则是大浪淘沙、披沙拣金的漫长历史过程;“千古风流人物”是对历
史上所有英雄人物的总括和概写,也是下面“怀人”的伏笔。“千古”极言历史的深长久远,“风流人物”是指为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令世人仰慕的杰出人物。这句意思是说,在华夏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已经伴随着长江前浪推后浪的漫长过程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波浪滚滚的长江却一直在永不停歇地奔流不息。这样,词人就把“大江”和“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比,揭示了人的个体生命有限而大自然生命无限的规律,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从而为下面“怀古”作了充分渲染。
次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明怀古地点的特殊性。“故垒”,旧时驻扎军队的营垒遗址。“人道是”,听别人说、据别人说。苏轼所游之地乃黄岗赤鼻矶,未必就是赤壁古战场,但“人道是”三字,十分巧妙地把读者的思路引向了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指挥赤壁大战的地方。“周郎”即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二十四岁为东吴“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这一句通过突出怀古地点的特殊性,引出赤壁大战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进而引出赤壁大战中的关键人物“周郎”,这既是上句“千古风流人物”的具体化,又点明了词人缅怀和敬仰的具体对象,为下面凭吊古战场作了铺垫。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是江边近景的特写镜头。“乱石崩云”以夸张的手法,极写陡峭高耸、参差错落的山岩石柱,好象穿破和击碎了天空中的行云,“崩”字极写天空行云被“乱石”分割破碎的景象,想象大胆奇特,化静为动,寓动于静,既有力度又有声响,有的版本“崩云”作“穿空”,则“崩云”意境更胜一筹。“惊涛裂岸”极写来势汹涌的巨浪击打江岸岩石发出震耳欲聋声响的动态情景,以“惊”状“涛”之声势,突出人的主观感觉效果,用“裂”写“涛”之强劲,突出撕咬江岸的巨大力量,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有的版本“裂”作“拍”,则“裂岸”更觉于意尤长。“卷起千堆雪”写尽了“惊涛”被“乱石”阻挡摔碎后,化为无数细浪返归江面的情景,作者以“雪”字状浪花,突出了波浪的颜与可爱。以上三句从形、声、三方面生动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观,“乱石”、“惊涛”、“崩云”、“裂岸”等又有着空间层次的区别,由此既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为引出下面的内容作了充分的渲染和坚实的铺垫。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赞叹赤壁并议论历史。“江山如画”是对上面赤壁景描写的收束和赞叹。“如画”,极言江山的美丽。“一时多少豪杰”是对“千古风流人物”的回应,也是下面内容的伏笔,传达出“英雄爱江山”的内在意蕴。“一时”即一个时期、一时间的意思。这里具有双层意义,一是泛指历史的各个时期,回应上面的“千古”,一是特指赤壁大战时
期,为引出下面的“豪杰”作好铺垫。“多少”是用感叹语式极言其多,意思是说有许许多多。
上阕写景议论,即景抒怀,层层深入,通过描写和凭吊赤壁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下阕凭吊古人,抒发怀抱,表达报国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过片紧承上阕结句意绪,从“豪杰”中拈出ella 言承旭“公瑾”,表达向慕与艳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六句极写周瑜风流儒雅,为国建功,事业有成。“遥想”二字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上片借景抒情,着眼于描绘景物,重在写实;换头则通过“遥想”把词人的思绪从眼前现实引向历史幻境,转入写虚,实现了时空的转换。“公瑾”是周瑜的字,古代仕宦习俗,人多有名、字、号,“公瑾”呼应了上片的“周郎”,加强了词体结构的缜密性和内容上下照应的一致性,凸显了词的主线;“当年”是说周瑜在世的时候。“小乔”三句集中笔墨刻画周瑜年轻英俊、气概非凡、风流倜傥的儒雅形象。“小乔”是周瑜的妻子。《三国志·周瑜传》载,周瑜跟随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桥”与“乔”通。时周瑜二十四、五岁。“小乔初嫁了”是以“美女爱英雄”的烘托手法,渲染周瑜“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精神状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体态风貌、言谈举止、内在气质和衣着装束等方面描绘周瑜的形象。前者写其神采
奕奕、精神勃发,后者写其气度非凡、潇洒儒雅。“雄姿”言身材魁梧,“英发”写睿智潇洒。“羽扇”是禽鸟羽毛做成的扇子;“纶巾”是丝带做成的头巾;二者都是当时儒将的典型装束,成为智慧的象征。
“谈笑”二句极写周瑜的智慧才干与盖世功绩。“谈笑间”写其从容谋划、谈笑风生、举重若轻、指挥若定的神态,突出了周瑜成竹在胸的智慧与自信。“樯橹灰飞烟灭”是以战役结果渲染周瑜的卓著功勋。“樯橹”是船上的桅杆、划船的橹桨之类,这里代指战船。一本作“强虏”,音虽相同,不如“樯橹”更为妥善贴切,更具含蓄指代的艺术韵味。“灰飞烟灭”是以敌方战船全部被烧毁说明周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保卫家国立下大功。这句描写了东吴以火攻方式打败曹军的场景,突出了赤壁之战的主要特点,也说明了周瑜战略战术的谋划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场战役,奠定了魏、蜀、吴“天下三分”的重要基础,也使周瑜本人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写词人自己的感慨。这三句既是对上面内容的收束和延展,又是对作品题旨的艺术昭示。“故国”指周瑜所在的东吴。赤壁属三国时期的东吴之地,周瑜去世八百多年之后的赤壁,早已历经数次改朝换代,成为赵宋的疆土;如果周瑜
来游览这片曾经成就其功业的故地,也只能是他的魂魄来游,即“神游”。“多情”指周瑜,时谣称“曲有误,周郎顾”,虽言精通音乐,也有多情之意。这句既是承接上句意绪,又是对 “小乔初嫁”的回应。“应笑我”,意思是应当会笑话我、取笑我或讥笑我,此为推测和判断。干支纪年法怎么算“早生华发”,早就长出了白头发,说明年纪大,已衰老。“华发”,白发与黑发相间形成的花白头发,“华”同“花”。以上三句意思是说,如果周瑜来游赤壁,他肯定会笑话我,说苏轼现在连头发都花白了,可是仍然一事无成,没有为国家做出大的贡献。作者通过新颖奇特的大胆设想,从历史返回现实,由虚转实,虚实融合,周瑜的历史辉煌与词人的贬居黄州形成强烈暗比:周瑜是年少得志,深得朝廷信赖,年纪不大就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且大获全胜,为国建立了卓著功勋,而自己年近半百,空怀报国壮志,不能有所建树,徒生向慕之心。由此,作者创造了极为深沉含蓄的意境,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郁闷。
词的煞拍“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写洒酒祭奠。“人间如梦”感叹人生短暂和时间流逝,回应起拍“大江东去”的暗喻之意,这既是呼应“千古”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比自己的现实慨叹,同时又为下面的洒酒祭奠做了铺垫。“人间”相对于神仙居住的“天界”和亡灵居住的“冥界”而言,这里面不无释家学说的影子;中国古代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的宇宙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理念,把“天、地、人”视为互相联系、密不
可分的整体,并称“三才”、“三元”、“三极”;周瑜早已作古,已属“冥界”;作者以“人间”区分,则使自己完全回到目前的现实中来。此处一本作“人生”,似觉意窄,不如“人间”意佳。“如梦”是以感觉强调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人过中年。一作“如寄”,取寄生于天地间之意。“一樽还酹江月”写洒酒祭奠古人。“樽”,酒杯,代指酒。“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以酒祭奠天地和先人,表达怀念、感激或敬仰之情,这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表现敬畏天地与先人的美德,体现着一种事物有序的基本规律和积极健康的心态情绪。“江月”即倒映在江中的月亮,“江”在地,“月”在天,“酹江月”既祭奠了天地,又祭奠了已经作古的前人,其中包括周瑜在内的“千古风流人物”,由此回扣和照应了题目“赤壁怀古”,也呼应了全篇敬慕前贤的思想内容,同时还透露了不以个人得失为念的旷达胸怀,因为作者思考触及到的是有关宇宙时空的哲学命题。
关于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羽扇纶巾”曾一度被认为是写诸葛亮,而“故国神游”两句也被解释成苏轼本人“神游故国,自笑多情。”尽管作品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上述理解也可视为一家言,但我们只要遵循“顾及全篇”、上下观照的方法去领会,就会发现上述理解的可商榷处。上片“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句写怀古的地点,同时也暗示了怀念和仰慕的人物即是“周郎”,这成为下片内容的伏笔,故“遥想”五句集中笔墨刻画青年将领周
瑜的形象以示艳羡,不容节外生枝,扯进一个诸葛亮来。“故国”两句是承上而来,设想周瑜来游赤壁,该会笑我老大无成!而赤壁只能是当年东吴大将周瑜之“故国”,说是苏轼的“故国”则不通;“神游”者也只能是周瑜之魂灵,不会是苏轼,否则亦难通。全词从“周郎”到“公瑾”,再到“多情”,都是说的周瑜一个人,作者不过是用不同的称谓来使行文变化而已。
这首《念奴骄·赤壁怀古》被称为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唱,其在宋代词史、中国古代词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和文化启迪。
首先是题材内容创新。词为“艳科”,苏轼之前,词从民间里巷歌谣到宫廷文坛宿老,表现的内容大都是月下花前的儿女情长、红香翠软的闺阁心绪、羁旅行役的悲伤愁苦等等。《赤壁怀古》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英雄人物、雄奇的壮丽景观和崇高的报国理想作为词的表现内容,不仅极大地开拓了词的表现题材,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大大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品位。因此,前人说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在《酒边词序》)。
其次是艺术风格创新。内容题材的创新必然带来艺术风格的变化。《赤壁怀古》变婉约缠绵为豪放雄奇,开豪放一派,有力地推动了词的艺术风格多样化。其表现方法虽然依旧保持和发扬了委婉含蓄的艺术传统,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周瑜的艳羡委婉地表达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但作品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意境雄奇壮丽,情感深沉浓厚,语言精警劲健,形成了豪放于外、委婉其内的独创风格。俞文豹《吹剑录》记苏轼问善歌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铿锵有力是什么意思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正说明了苏轼词风不同流俗的巨大变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