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的歌
20世纪50、 60年代是中国合唱发展的辉煌期,而50年代初期是我国民歌合唱发展的最为兴盛的时期,将各地的民歌改编为合唱形成了一种潮流,产生了《三十里铺》《新疆好》《牧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小河淌水》《你送我一支玫瑰花》《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系列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小型合唱作品,成为我国当代合唱第一个高峰。
20世纪50年代的民歌合唱在演唱风格上初步形成了三种类型:一种是完全民歌唱法,如《三十里铺》《川江号子》等;第二种是普通合唱唱法,如《牧歌》《你送我一支玫瑰花》等;第三种是民族唱法领唱加美声唱法合唱的形式,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小河淌水》等。各种演唱形式都具有其感人的艺术魅力,都以浓郁的民族风格、甘醇的韵味和纯朴清新之美深深地吸引着听众。“民歌合唱”的繁荣兴盛是我国合唱史上的新事物,当时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我国合唱艺术宝库中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珍品。1957年创作的优秀的单乐章合唱曲《祖国颂》代表了这一时期合唱艺术的突出成就。1954—1957年间,前苏联合唱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在中国开办了“合唱指挥学习班”,培养了诸如秋里、聂中明、郑小瑛、徐瑞祺、施明新、司徒汉等一批优秀指挥人才。此后,这批指挥分别在许多国家和省、直辖市著名院团执棒,为我国的合
唱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杜马舍夫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我国专业合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促进了众合唱活动的开展。1991年10月,杜马舍夫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国外嘉宾,参加了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全国性合唱比赛——第三届北京合唱节。
20世纪60年代前期,随着党的文艺政策的改进和歌曲创作的新变化,大合唱创作也出现了一个转机。这一时期作品的数量虽不如前一阶段,然而在质量上却有所进步。1960年朱践耳完成了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词),作曲家选取五篇与“长征”有关的诗词,谱写了由五个乐章构成的交响大合唱,乐章顺序为:《六盘山》《井岗山》《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和《长征》。作曲家尝试釆用交响乐和大合唱并重的艺术形式,尽力发挥音乐(声乐与乐队)在气氛渲染和心理刻画等方面的作用。在我国合唱发展史上,《英雄的诗篇》是一部富有创造精神的、比较独特的作品。这一时期,还产生了《金湖大合唱》《安源风暴》《团结反帝大合唱》,以及交响合唱《大凉山之歌》和清唱剧《矿山烈火》等。1964年集体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有多首合唱曲比较成功,如:《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的组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继《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又一部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1971年,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填词、编写了合唱《山丹丹开花红
艳艳》,曲调来自陕甘民歌,技法十分简单,但却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类似的歌曲还有《三湾来了毛委员》《浏阳河》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