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十年来,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有数千处。当古学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观察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聚落分布的密度很大。换言之,人类的聚落不断地繁衍,不断地分化,星罗棋布,散见各处。其二,地方文化虽多,却逐渐凝聚为几个范围相当大的文化圈,而这些文化圈的分布形态与后世中国的地域区划也往往十分契合。是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两者交替重叠。其扩散到一定程度,随即因接触与互相影响而有融合。在扩散的过程中,人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增殖的自然现象。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子孙繁衍是人亲缘关系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通过婚姻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大的体。于是,扩散与融合加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社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自古迄今,中国
人见面,“贵姓”与“贵处”总是必问的问题。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但是,中国人认为这些纽带是重要的联系。这一观念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一个文化圈有多大的范围,其原来成分仍由地方文化演化,仍有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也许来自古代的部落,也许来自古代的种姓。各个原有的体也必有其各自认同的象征,象征的形式可能以祖先、宗神的形式出现,可能以自然神作为地方的保护神出现,也可能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符号。总之,体的自我认同表现为诸种诸样的可能方式,而这些象征往往是神圣的。但是,当不同体融合为较大的体时,各个族之间的象征符号也必须融合为一个共同神祇以代表所有成员。
神祇的组合方式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安排。有时,不同神祇的名字可以合并为同一个神祇的异名;有时,把许多不同神祇的特性加以重叠;有时,不同族的神祇由神话与传说组合成一个神祇家族;有时,许多神祇组合成一个“政体”,反映族之间的组合关系。这几种组合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都曾出现。以组合为一神异名的方式来看,中国的火神就有不少名字。以神性的重叠而言,中国传说中的火神往往有不同的属性。以神祇组合为家族来说,
我们往往自称炎黄子孙,将炎黄二帝当作兄弟。又如祝融八姓在传说中是一家八个弟兄的后代。又譬如,凤姓若干部落都有鸟类为图腾。至于将诸神组合在同一个宫廷里面,古代的许多族祖先似乎都在尧执政时的朝廷中为官。
(摘编自许倬云《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在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时期内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虽在一定时期内尚未使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各民族实体发生明显变化,但随着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日渐深入,各民族文化在碰撞渗透、相激相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最终生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质文化。就历史上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来看,这一特点也十分显著。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许多少数民族后裔的作家往往会在某个朝代的文苑突然崛起,甚至影响了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走向。如唐代文坛巨匠白居易和刘禹锡分别是先世已融入汉人的龟兹、匈奴后裔,由宋入金的大手笔宇文虚中和金元之际的大文豪元好问分别是先世已融入汉人的鲜卑族宇文部和拓跋部后裔。此外,在这方面极有必要提及的还有唐代的西域胡人后裔的“诗
仙”李白,鲜卑拓跋部后裔的文坛巨星元稹和元结,兼具汉人和蒙古人血统的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等。史学界泰斗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和元代文学研究专家杨镰《元西域诗人体研究》等书叙及了许多曾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双血统或多血统的西域各族文化名人。
民族文化融合乃中国古代尤其是许多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统治区域中文学发展壮大的契机和内在特质得以呈现的历史机缘。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中,金朝的文人生活与文学活动、文化生态与文学走势、审美意识与文学风貌以多元一体、同构共生、优势互补、异流合趋的崭新姿态,在完善作家队伍类型的生成格局、提高作家的文学素养和重构新的价值观系统、浇铸新兴审美范式、丰富文学创作的内涵、推动文学风气转变、凸显文坛别具一格的风姿神韵等方面都显示了巨大的历史功绩。
人们普遍注意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政权下的文学都充盈着豪宕挺脱、慷慨激越、伟岸俊拔、苍劲壮健、浑莽阔大、平易刚直的艺术精神和尚实贵简、真率朴素、质野粗犷、清新自然、淳厚雄强、骨力道上的美感特征。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正是从辽金元时期开始,传统文学样式独领风骚的
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新兴的文体开始崛起并走上文坛的中心,通俗化、大众化趋势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流向。
(摘编自刘达科《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及其文学意义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对象和领域论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融合现象,表明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
B.材料一认为“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是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这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所说的社会关系相近。
C.材料一提到,无论是不是同宗或同乡,中国人见面总要问“贵姓”“贵处”,其目的主要是确认各自的亲属关系。
D.材料二指出,中国文学往往会在某个朝代突然出现引领时代风尚或影响文学史走向的多种血统的少数民族作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梦见别人生孩子3分)
A.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分化与融合,既扩大了亲缘纽带,也扩大了其文化圈的范围。
B.在由诸族原有独特文化所构成的大文化圈里,各族的象征符号将融合为代表所有成员的神祇。
C.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后裔作家对文学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可以从史学资料与文学研究资料中得到证实。
D.从辽金元时期开始,新兴的文体崛起并代替了传统文学样式,文学发展出现了通俗化、大众化倾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大量史前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材料一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整个进程是繁衍分化和凝聚融合交替重叠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结合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新石器时代文化融合过程中神祇的不同组
合方式及其特点。
C.材料二第四段用了长句,连用多重修饰语的并列结构,表意准确完整,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材料二先提出民族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影响,然后聚焦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与创新作深入论证。
4.两则材料都谈到文化交融,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4分)
5.元好问写过一首评价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诗:“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请结合材料二,从民族文化优势互补的角度,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范小青
在城市里有这样一小片竹园是不多见的。
小桥流水人家。
青砖黛瓦粉墙。
飞檐翘角龙脊。
竹林……
孙良从小在竹园边长大,那一年他写了篇关于竹园的文章后就去当兵了。后来孙良回来了,竹园依旧,孙良却站不起来了。孙良是工伤,有一个三等功。开始常常有人来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
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我看那些下棋的人,很有兴致的。”孙良说:“好的。”母亲就去弄了一副棋来,让儿子跟别人下棋。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住在孙良家附近的人都甘拜下风,孙良没有了对手,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凡是远道而来的人,母亲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
别人背后都说老太太很可怜,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他们不知道以后她做不动了怎么办。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喜欢棋的人,不论远近,提起竹园的擂台都知道。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孙良说:“我没有数。”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孙良说:“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母亲说:“是的。”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他们家的地并不是什么红漆地板,只是一般的水泥地,但是孙
良的母亲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孙良说:“妈,这地,随便擦擦就行了。”母亲说:“我不累。”孙良说:“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这孩子是孙良的邻居。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叫他跟孙良下一下。”孩子不肯。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孩子想了想,说:“要来就不要让!”旁人都高兴起来,他们知道孩子没有一定的把握是不会说这话的。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他们摆开了棋盘,孙良的母亲端了茶来,大学生看
她很老了。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
大学生又说:“再下一盘棋。”孙良就和他再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孙良问:“为什么?”大学生手指着竹园说:“你每天看这片竹园。”孙良点点头。大学生说:“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大学生看着他。孙良接着说:“我一直在看竹园,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