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8期 2019年04月
Vol.10 No.8
April  2019
205狂欢理论视域下的“土味文化
梅聃颖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摘 要:本文聚焦于凭借网络传播走红的“土味文化”,引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通过在线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土味文化”的缘起和现象特征,并总结背后的时代背景因素和社会心理动因。
关键词:土味文化;狂欢理论;网络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8-0205-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土味文化”迅速发展,包括但不限于土味视频、土味歌曲、土味情话和土味表情包等形式,流行于快手、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
土味视频包括土味情景剧和社会摇,多在乡镇或农村拍摄,画面模糊不加修饰,前者是演员根据癌症或出轨等狗血桥段表演的小型情景剧,台词多为方言且语言粗俗,演技浮夸不自然;后者则是一年轻人穿着不伦不类的“时尚”衣服跟随动感土气的音乐摇头扭腰,没有固定的舞蹈动作。土味歌曲歌词土气、旋律魔性,如根据赵本山小品改编的《念诗之王》,“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网友用其作为BGM(背景音乐)对不少明星的舞蹈进行再创作。土味情话是出人意料、让人甜蜜尴尬的情话,如“——你累不累?——不累。——可是你都在我心里跑了一天了”。土味表情包是将土味明星的视频截图,或者将其他表情包配上土味文字,笑点足,但也俗气。
“土味文化”的走红依赖于网络传播,也依托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土味文化”的解构与再创作中,使其不断进化迭代,与大众文化的交流也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但也有不少人质疑“土味文化”带来了社会审美的倒退。因此,研究“土味文化”要将其放在社会大背景下,从历史叙事和空间叙事的角度阐述其发展。
二、理论阐述与文献综述
(一)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狂欢理论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重要文学理论,巴赫金把狂欢现象理论化,将其发展为建立自由、平等、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其中包含3个要点:“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狂欢节”是指特定的有节庆活动的节日;“狂欢式”是带着复杂的象征意义的庆典活动的总和;“狂欢化”是将狂欢式内容转化为文学语言表达。狂欢理论的精神原则是自由与平等,狂欢是内在精神的容器与表达方式,[1]是对固化的社会阶级的颠覆,受等级制约的人们在其中尽情地宣泄情感、释放天性。狂欢理论揭示了边缘文化、亚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网络媒介的发展让“狂欢广场”从真实的空间转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狂欢理论研究网络传播现象。
引发热潮的“土味文化”以其参与的全民性、仪式性和颠覆性等特征与狂欢理论相契合。本文拟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分析其现象特征,并总结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
(二)“土味文化”概念界定
“土味文化”产生时间较短,因此并没有明确的概
念界定。《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没有“土味”一词,但其早已在日常交际中被使用,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意义:泥土味,质朴的乡土气息或土特产,土气、不合潮流的风格。但“土味”经过网络发酵产生了新的意义,指俗气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的风格。
“土味文化”和乡土文化不同。乡土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野生鲜活、毫不做作;“土味文化”更关注人们的品位和体验,如土味视频,演员操着方言放着狠话,或者穿着豆豆鞋和紧身裤等乡镇流行打扮的年轻人在动感的音乐中疯狂律动。因此,与其说“土味文化”是乡村文化与场景的再现,不如说是源自社会底层的话语表达。
三、“土味文化”传播现象的狂欢特征
(一)全民性
“土味文化”是一种发源于大众体,但在小众体中引爆,并最终形成全民狂欢的新型流行文化。
例如,土味视频,一般由乡村青年拍摄并上传至快手或者抖音,@土味老爹或者@土味挖掘机等微博账号会挑选热度比较高的视频配上文字转载至微博。快手用户“20170155”发布了一个土味情景剧:女生佳佳在路上偶遇男朋友和别的女生在一起,路边一个女生在男生抬手准备扇佳佳巴掌的时候走过来揍了男生,并对佳佳说“以后跟混”,说完拉着佳佳潇洒离去。在这篇博文中,@土味挖掘机的配文是“她这也太帅了吧……”,仅57秒的视频以喜闻乐见的“暴打渣男”为主题,微博评论近2000,播放量达53.3万。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短视频都是个体观看,但是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进来,也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全民性彩。“土味文化”的“粉丝”自称“土家军”,他们会在各种与“土味”相关的微博下面刷“土家军来了”等评论,
体现出和传统网络评论不一样的风格。网络世界中,狂欢和娱乐早已代替主流权威,人们尽情宣泄情感,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比起土味视频的舞蹈动作,其经典台词更容易得到传播,甚至拥有和原意不同的其他意义。例如,抖音用户“多余和毛毛”用“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来表达自己蹦迪的快乐,这段话因其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洗脑的四川方言被网友迅速传播,成为表达兴奋激动的流行语,甚至被艺人谢娜在2019年央视元宵晚会的小品中使用。再如,抖音用户“黑河腰子”本是一个烧烤摊大,在视频中总是憨厚地对着视频吆喝一声“来了老弟!”,这句话也立刻流行开来,被网友用来打招呼调侃,“腰子”也被邀请至浙江综艺《王牌对王牌》,和传统意义中的主流文化同台。因此,“土味文化”具有狂欢的全民性。
206
文化传播
(二)仪式感
“土味文化”的核心在于“土味”,不需要精巧的构思、精致的道具和高超的摄影和后期,创作者把最本土、
最粗糙的生活展示在受众面前。“土味文化”的走红,其实也是为草根“加冕”的过程——让一个主流社会眼中默默无闻甚至粗鲁低俗的平民成为人尽皆知的网络明星。
Giao 哥便是代表人物。Giao 哥是贫困村的农民,以快手视频起家,目前微博粉丝114万。Giao 哥短寸头,小眼睛,身材肥硕,胡子拉碴,他的表演夸张土气,视频以非典型rap(说唱)为主,例如:“熬夜,有害身体健康,按时睡觉,不要迟到,一给我里giaogiao,giao !”Giao 哥的rap 并不注重传统rap 应有的韵律,只是把白话用有节奏的形式嘶吼出来。Giao 哥成名的歌词是“一给我里giao giao”,但在字典中并没有giao 的发音,甚至方言也没有这个发音。这句话无实质性意义,只是情绪的宣泄,却成为他独特的标志,“粉丝”也从中产生共鸣。
因为Giao 哥巨大的影响力,其被爱奇艺邀请参加第二季《中国新说唱》的海选,像国王一般获得加冕。但他的每一条扮丑夸张的视频是在虚拟的狂欢舞台上脱冕,从国王变成了卑微的小丑,让大众感受到亲切。以Giao 哥为代表的一人扮演着真实的自己,也在迎合受众,在加冕和脱冕的过程中,“土味文化”体现了狂欢的仪式感。(三)颠覆性
狂欢节是人的“第二种生活”,人们在狂欢中暂时平等地对话,打破了原本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你这么完美,就是有个缺点。——什么缺点?——缺点我”“——现在几点?——6点。——不,是我们幸福的起点”等土味情话就是这种出人意料、让人甜蜜尴尬的情话,甚至发展出“我想带你一起去浪漫的土耳
其”“我们一起学猫叫”等旋律洗脑、歌词直白的土味歌曲。尽管土味情话不唯美、没有文化底蕴,却因其“土甜尬”迅速流行,连明星都纷纷用它取悦“粉丝”。艺人佟丽娅和雷佳音主演的电影《超时空同居》更是以土味情话为噱头进行宣传。狂欢意味着对传统规章制度的挑衅,社会价值正逐渐趋向多元化,在压力重重和生活单调的环境下,人们看腻了假大
空的口号式内容,需要新鲜感成为大势所趋。[2]
光芒四射的明星开始说土味情话,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
选秀节目《创造101》选手王菊的“粉丝”自称“菊内人”,“粉丝”通过节目截图,做出“地狱空荡荡,王菊在土创”等土味表情包,并配上“你不投我不投
菊何日能出头”[3]
等土味应援语,其文案的精练土气、图片的夸张反差使王菊成为争议性人物。“土味文化”和“粉丝文化”碰撞交流,土味热点颠覆了传统的“粉丝应援文化”。
四、“土味文化”的流行因素分析
任何时代都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土味文化”在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极大的社会争议。为何它
能够动摇中产阶级优雅高端的审美范式,并成为众人的追捧对象呢?本文从时代背景、“土味文化”内容和受众心理这3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时代背景传统媒体时代,以城市为中心的精英文化是主流,社会阶级固化和上升通道堵塞使边缘人处于失语状态。新媒体打破了原有的话语体系,亚文化体借助
互联网发声。“土味文化”发端于快手,其创作者多为
乡镇青年,他们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收入水平也不算高,却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因此创作的内容朴实俗气、节奏快、追求一时的新鲜和笑点。截至2018年
12月,中国农村网民人数近2.3亿,[3]
意味着这种文化有着广泛的人基础,同时,走在时代潮流前端的年轻人也更追求新鲜感,并希望看到多元的文化出现。(二)“土味文化”内容
从“土味文化”的内容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其风靡的原因。
土味歌曲的歌词直白豪放,旋律魔性洗脑,朗朗上口;土味视频突出重点、旁白精练……这些内容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却淳朴接地气,拥有一种奇异的流畅感。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过载从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吃惯了“玉盘珍馐”,这些“山野之味”更容易让我们过目不忘,在网络上产生“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毛毛
此外,为了吸引眼球,土味视频博主常设计一些的桥段和粗鲁低俗的台词。社会摇的代表人物“牌牌琦”,其名来源于东北方言,意为不良少年,而他拥有千万粉丝,月入百万,俨然人生赢家,不免讽刺。这样的反差起到了吸睛的效果。(三)受众心理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在于经济的不平衡,个体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在不断扩大。作为“土味文化”的创作主力军,乡镇用户亟须平台宣泄情感,获得社交心理满足,与此同时,快手、抖音等App 精准地到了市场定位,“土味文化”诞生了,带火了不少“草根”,更多的用户投入,甚至发展出专业团队,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
此外,真正使“土味文化”火爆的社交平台是微博,值得深思的是,其火爆并不是仅依靠“粉丝”的追捧,而是依靠主流文化受众的审丑心理得以进一步传播。微博用户观看视频时,大多站在经济、文化的制高点嘲讽,这些非垂直用户在评论时也多用污蔑性的词语,如“文明观猴”“没教养就这样”等。他们怀着对异类文化的猎奇嘲讽心理窥视,却禁不住哈哈大笑;他们对野生真实的文化好奇、关注,却也在这种心理中将其推向更热门的一环,在这样的矛盾对峙中,“土味文化”成功实现了跨平台传播,拥有了更高的活跃度和传播度。
五、结语
“土味文化”引发的网络狂欢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自由与平等,但是并没有真正对原有的大众文化进行洗
牌。另外,其中充斥的低俗暴力的内容使错误的价值观得以传播。如何在“土味文化”的狂欢中辨别是非,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立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
[1]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
出版社,1998:250.[2] 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2:284.[3]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v/2019-02/28/c_1124175677.htm,2019-02-28.作者简介:梅聃颖(1995—),女,江苏东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