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7.04.05
【字 号】琼府办〔2017〕60号
【施行日期】2017.04.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村镇建设
正文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琼府办〔2017〕60号
 
海南特水果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十二五”以来,我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热带特现代农业,深入推进休闲农业、循环农业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3元,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但我省农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各次全会以及省委六届各次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农业作为农村奔小康、特城镇化及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产业,以制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趋于完整,生产经营方式明显改善,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备、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热带特现代农业有较大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品牌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突破4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休闲农业营业额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达1.6万元。
  二、主要任务及推进措施
  (一)做强做优现代农业。
  1.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出率。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农业品牌,打造区域性主导产业体系。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面积,做精做优冬季瓜菜产业,推广100个以上瓜菜新品种,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提升冬季瓜菜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热带水果、热带花卉、木本油料等热带特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支持南药研究和南药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亩均收益5000元以上的特产业形成规模。因地制宜调整畜牧养殖结构,发展环保型高效畜牧业,扩大文昌鸡、本地黑猪等特品种和牛、羊、禽蛋等自给不足品种的养殖规模,积极发展奶牛产业,填补产业空白。(牵头单位:省农业厅;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等)
  2.以外海捕捞、近海养殖、水产种苗为重点,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转变水产养殖方式,实施水产生态养殖和设施养殖,推进池塘标准化和环保改造,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推动水产养殖由近岸港湾向近海及远海拓展。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加大儋州白马井中心渔港、琼海潭门中心渔港、东方八所中心渔港、万宁港北一级渔港、昌江海尾一级渔港等渔港整治力度,
建设完善三亚崖州中心渔港、临高新盈中心渔港、乐东岭头一级渔港并投入使用,重点推进文昌铺前中心渔港、乐东莺歌海、昌江昌化渔港建设,对港北、新村等渔港进行产业配套延伸发展。建设渔船渔民避险中心。积极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港兴区,建设美丽渔村。(牵头单位:省海洋与渔业厅;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等)
  3.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立体复合循环生产,发展果林地套种套养、农田立体种养、水域立体养殖、庭院立体种养等,重点利用海南丰富的林地资源、水域资源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经济、网箱养殖等。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基本实现大面积田洋废弃物回收网点全覆盖;实施节水农业工程,推广节水品种和喷滴灌、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养殖、深耕深松等节水技术;实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程,探索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柑橘黄龙病、罗非鱼链球菌病、对虾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害等防控技术,力争到2020年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牵头单位: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林业厅;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省科技厅、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盘活农垦经济。在农垦重点发展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热带作物、草畜养殖、南繁育制种等,进一步优化天然橡胶布局,适度稳妥调整橡胶产业,着力建设200万亩优质天然橡胶核心胶园,打造高标准国家天然橡胶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支持农垦建设芒果、荔枝、柚橙等热带水果产业基地,槟榔、胡椒、油茶、益智等南药热带作物产业基地,热带牧草和牛羊养殖等草畜产业基地。(牵头单位: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单位:省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
  1.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鼓励农户间合作经营,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家庭农场牵头或参与组建合作社,加强相互交流与联合,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发展。允许农民以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示范社,使其率先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搭建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惠
农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力争到“十三五”末带动全省5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省农业厅牵头负责)
  2.加快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多种经营性模式。鼓励支持股份合作型模式,即建立企业和农户之间在土地、技术、劳动力入股分红等方面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双方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关系。农民能够凭借股份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以及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鼓励支持技术服务资本型模式,即企业按照“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后将其无偿提供给周边农户经营管理,并提供合格的农产品原料给农户种植,企业和农户签订保底价协议回收产品,由企业统一加工、销售;支持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模式,即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主体,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将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及相应加工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以种养加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打开了种养业增值空间。(省农业厅牵头负责)
  3.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在全省研究探索开展“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即为全省乡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自由择业的每个家庭免费培养一名产业工人,重点在特农业种养殖、
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方面开展培训,使新增劳动力掌握1~2项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积极支持外出返乡农民就地开设特农产品超市、平价店、网店等,培育一批现代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牵头单位:省农业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参与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旅游委)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
  1.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引导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劳务用工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与农民合作中合理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供销合作联社牵头负责)
  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以热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为重点,培育一批骨干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热带特果蔬、作物加工业,鼓励采取措施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纵向及横向合作,带动资源、技术、市场需求的整合,逐步形成加工集。以优势水产品基地为依托,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进出口贸易和渔业来料加工产业。完善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参与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力争80%以上农产品实现初加工和预冷处理,力争到“十三五”末新建5万吨农产品田头预冷库,使全省预冷库总容量达到40万吨。(牵头单位:省农业厅、省商务厅;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供销合作联社、省邮政管理局、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